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東印度與華僑經濟發展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網 的圖片

東印度與華僑經濟發展史》,丘守愚 著,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

書籍是用文字、圖畫和其他符號,在一定材料上記錄各種知識,清楚地表達思想,並且制裝成卷冊的著作物[1],為傳播各種知識和思想,積累人類文化的重要工具。它隨着歷史的發展,在書寫方式、所使用的材料和裝幀形式[2],以及形態方面,也在不斷變化與變更。

內容簡介

海上絲綢之路,一般意義上是指從秦漢至鴉片戰爭前中國與世界進行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海上通道,主要分為經由黃海、東海的海路最終抵達日本列島及朝鮮半島的東海航線和以徐聞、合浦、廣州、泉州為起點通往東南亞及印度洋地區的南海航線。    在中國古代文獻中,很早、非常詳細記載「海上絲綢之路」航線的是東漢班固的《漢書·地理志》,詳細記載了西漢黃門譯長率領應募者入海「齎黃金雜繒而往」之事,書中所出現的地理記載與東南亞地區相關,並與實際的地理狀況基本相符。    東漢後,中國進入魏晉南北朝長達三百多年的分裂割據時期,絲路上的交往也走向低谷。這一時期的絲路交往,以法顯的西行非常著名。法顯作為從陸路西行到印度,再由海路回國的首人,根據親身經歷所寫的《佛國記》(又稱《法顯傳》)一書,詳細介紹了古代中亞和印度、巴基斯坦、斯里蘭卡等地的歷史及風土人情,是了解和研究海陸絲綢之路的珍貴歷史資料。    隨着隋唐的統一,中國經濟重心的南移,中國與西方交通以海路為主,海上絲綢之路進入大發展時期。廣州成為唐朝非常大的海外貿易中心,朝廷設立市舶司,專門管理海外貿易。唐代著名的地理學家賈耽(七三〇-八〇五年)的《皇華四達記》記載了從廣州通往阿拉伯地區的海上交通「廣州通夷道」,詳述了從廣州港出發,經越南、馬來半島、蘇門答臘半島至印度、錫蘭,直至波斯灣沿岸各國的航線及沿途地區的方位、名稱、島礁、山川、民俗等。譯經大師義淨西行求法,將沿途見聞寫成着作《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詳細記載了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變化,是我們了解絲綢之路不可多得的一手資料。

參考文獻

  1. 作品、著作物與版權,道客巴巴,2014-11-09
  2. 書籍裝幀設計的分類及藝術表現形式,豆丁網,2016-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