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東興市馬路鎮

東興市馬路鎮位於廣西東興市西北部,距東興市16公里,是防城區西部和北部與東興市聯繫的交通樞紐。[1]

相傳古時這裡有個財主養了兩匹馬,常在此地練習跑馬,故名馬路。解放前稱鎮平鄉。1950年解放後稱馬路鄉。1958年10月後復稱馬路鄉。1990年12月改鎮至今。1996年前歸防城區管轄,1996年4月劃為東興市管轄。

全鎮總面積165.29平方千米,轄8個行政村,1個社區,84個自然屯,135個村民小組,2017年總人口15893人,耕地面積1.4萬畝。 馬路鎮背靠十萬大山,資源豐富,享有東興市"綠色後院"之稱。

中文名稱:馬路鎮

行政區類別:鎮

所屬地區:廣西東興市

電話區號:0770

地理位置:廣西東興市西北部

面 積:165.29平方千米

人 口:15893人(2017年)

方 言:粵語、客家話、京語、壯語

氣候條件:南亞熱帶季風氣候

車牌代碼:桂P

目錄

自然資源

全鎮有林面積16.2萬畝,其中肉桂林9.5萬畝,年產干桂100萬斤以上;八角林1.2萬畝,年產40萬斤。橡膠林2.4萬畝,茶葉900畝,年產綠茶100噸;森林覆蓋率65%。盛產的"東興桂"、"大紅八角"馳名中外,"皇帝果"遠近聞名。儲量大,質量上乘的花崗岩有待進一步開發。

經濟發展

近年來,馬路鎮黨委、人大、政府三家班子以"改革開放為依託,更新觀念為保證,科技發展為動力,農業結構調整為重點,資源開發為着力點"的工作思路,全面實施"農業穩鎮、企業強鎮、綠色富鎮、科技興鎮、依法治鎮"的發展戰略,帶領全鎮人民奔小康。2004年,全鎮國內生產總值億元,財政收入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元。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設同步發展。而今馬路鎮,乘着改革的東風,積極改善和營造一個更具魅力的投資環境,憑藉邊貿城市經濟發展的輻射作用,以嶄新的姿態,歡迎八方客人的到來。

產業結構

馬路鎮村位於馬路鎮中部,全村有18個村民小組,戶數有381戶,人口1678人,黨員40人,共青團員43人。總面積為16.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389畝,林地面積8500畝。該村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二十字」方針,抓住一個目標,明確一個重點,突出一個轉變,全力推進山區新農村的建設。

一個目標,就是通過勞動力的轉移,以工促農,促進農民的增收。

優化產業促轉移。馬路村通過調整經濟發展結構,大力發展畜牧漁業、種植優質水果及流通業,最大限度地實現農村勞動力就地轉移。一是壯大養殖業。全村發展生豬、肉雞、淡水魚等規模養殖企業2個,養殖大戶8戶,引導100多富餘勞動力轉向養殖業。二是調整種植業,按照市場需求,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特色林果業等勞動密集型產業,促進一批農村剩餘勞動力就地消化。三是搞活販運業。充分發揮本村盛產玉桂、八角、水果的優勢,抓住農副產品銷售旺季節的有利時機,組織群眾大搞經商販運活動。

引資辦廠促轉移。馬路村把招商辦廠工作作推動全村經濟發展的着力點常抓不懈,努力營造寬鬆的發展環境,吸引了一批投資者來投資辦企業。如苗圃場、碎石場、生化起點加工廠等項目相繼在馬路村落戶,為全村農村勞力提供了許多就業機會。吸納勞動力近100人。僅此一項,農民年均增收300元以上,實現了農民不離鄉不離土也能達到到深圳等發達地區打工的效果,真正實現農民增收的目標。

一個重點,就是重點搞好馬路村的新村建設規劃,建設全村環境新面貌。馬路村位置特殊,部分村組緊靠集鎮、城區。因此,新村規划起點高,布局合理,管理到位,同時納入到馬路城區的總體規劃之中,新村選址與城鎮生活小區聯成一體,實行菜單式管理,比較科學。同時在全村開展以改善水電路為主要內容的環境整治,大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做到戶戶庭院美化、道路硬化、村莊綠化、飲水衛生安全,切實杜絕了過去存在的髒、亂、差現象,村民生活環境和健康水平明顯提高。

一個轉變,就是培養新型農民,重在更新觀念。馬路村認真實施「綠色證書工程」,大力舉辦各種培訓班,進一步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和民主法制建設,努力從根本上改變農民保守落後的思想觀念,把他們培養成為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遵紀守法的新一代農民,使他們成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要力量。

視頻

東興市馬路鎮:鉚足勁解決群眾「急難愁盼」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