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東亞假鱗毛蕨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東亞假鱗毛蕨

來自 植物智 的圖片

中文名:東亞假鱗毛蕨

拉丁學名:Dryoathyrium

unifurcatum (Bak.) Ching

科:蹄蓋蕨科

屬:介蕨屬

種:峨眉介蕨

東亞假鱗毛蕨蹄蓋蕨科介蕨屬植物峨眉介蕨(學名:Dryoathyrium unifurcatum (Bak.) Ching)的別名。 [1]

東亞假鱗毛蕨形態特徵

根狀莖長而橫走;葉遠生。能育葉長45-95厘米;葉柄長20-40厘米,基部直徑2-3毫米,疏被黑褐色闊披針形或線形鱗片,向上禾稈色,近光滑;

葉片卵狀長圓形,長25-55厘米,中部寬20-28厘米,先端漸尖並為羽裂,基部略變狹,一回羽狀,羽片羽裂;

羽片12-14對,基部的近對生,向上的互生,近無柄,斜展,披針形,中部的長13-16厘米,寬3-4厘米,漸尖頭;

基部變狹,圓截形,邊緣深羽裂;裂片12-15對,長圓形,基部一對縮短,其餘的長1.5-2.5厘米,寬6-8毫米,鈍圓頭或截頭,全緣;

中部向上的羽片逐漸縮短,深羽裂至半裂,裂片長圓形或近方形,鈍圓頭或截頭。葉脈在裂片上為羽狀,側脈二叉,少有三叉。

葉干後草質,淡綠色,葉軸、羽軸和主脈上疏被褐色披針形小鱗片及深褐色、多列細胞組成的蠕蟲狀毛。

孢子囊群小,圓形,背生於小脈中部,在主脈兩側各排列成1行;囊群蓋小,圓腎形,以深缺刻着生,紅褐色,膜質,全緣,宿存。

孢子具周壁,表面有棒狀或刺狀紋飾。染色體數目n=40,80;「n」=120 (3x apo)。

東亞假鱗毛蕨產地生境

分布於中國陝西南部、浙江(開化)、台灣(南投)、湖北(鶴峰、咸豐、宣恩)、湖南(洞口、鳳凰、吉首、桑植天平山、石門、永順、沅陵、小溪)、四川(大相嶺、都江堰、峨眉山、古藺、雷波、蘆山、馬邊)、重慶(南川金佛山)、貴州(江口梵淨山、普安、綏陽、桐梓老山、印江、紫雲猴山、鎮寧)和雲南(富民、祿勸、西疇、彌勒、漾濞、大理、大姚、維西、中甸、貢山、永善、綏江)等省區。

生于山地林下、溝邊陰濕處。海拔250-2800米。日本也有分布。模式標本采自四川(峨眉山)。

參考來源

  1. 移至 東亞假鱗毛蕨, 植物智, 2020-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