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叢生蠅子草

中文學名:叢生蠅子草

拉丁學名:Silene Caespitella F. N. Williams

二名法:Silene Caespitella

界:植物界

門:被子植物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

亞 綱:原始花被亞綱

目:中央種子目

科:石竹科

亞 科:石竹亞科

族:剪秋羅族蠅子草亞族

屬:蠅子草屬

分布區域:中國西藏、雲南(西北)、

四川(西部和西南)、青海(東南)

組:囊萼組

亞 組:準噶爾亞組

叢生蠅子草(學名:Silene caespitella)為中央種子目石竹科蠅子草屬的植物。分布於克什米爾地區、不丹以及中國大陸的四川、西藏、雲南、青海等地,生長於海拔2,500米至5,100米的地區,見於高山針葉林緣或草甸,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種栽培。 [1]

目錄

叢生蠅子草形態特徵

叢生蠅子草 多年生草本,高13-40 (-60) 厘米。根粗壯,垂直,木質。莖叢生,直立,灰綠色,被柔毛和腺毛。基生葉和下部莖生葉葉片線形或線狀匙形(稀狹橢圓形),長4-7 (-10) 厘米,寬2-5毫米,頂端急尖,基部狹,兩面灰綠色,無毛,邊緣具緣毛,中脈明顯,沿脈被毛或無毛;上部莖生葉3-4對,葉片線形,漸小,無柄。

聚傘花序具(1-)3-11 (-15) 花;花俯垂,後期直立,花梗短;花萼狹鐘形,稍膨大,近草質,長5-6毫米,寬2.5-3毫米,口張開,基部圓形,被細柔毛,縱脈10條,深綠色,在萼齒處叉狀連合或不連合,萼齒三角形,長約2.5毫米,頂端急尖,邊緣膜質,具緣毛;雌雄蕊柄長約1毫米,被疏柔毛;花瓣露出花萼1-2毫米,爪楔形,長約6毫米,具耳,基部無毛,瓣片輪廓近卵形,長約2毫米,淺2裂,有時瓣片兩側基部各具1不明顯的齒,綠白色(或褐色),副花冠片小,卵形,有時不明顯;雄蕊內藏;花柱內藏。

蒴果長圓形,長約8毫米,微長於宿存萼,10齒裂。種子近圓腎形,微扁,兩側耳狀凹,具線條紋,脊上具雞冠狀小瘤,灰色或黑褐色。

花期6-7月,果期8-9月。

叢生蠅子草生長環境

生長於海拔2 500-5 100米高山針葉林緣或草甸。

叢生蠅子草分布範圍

產於中國西藏(南部和東南部)、雲南(西北)、四川(西部和西南)、青海(東南)。

不丹、克什米爾地區也有。模式標本采自西藏亞東。

參考來源

  1. 叢生蠅子草, 植物智, 2020-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