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叢台公園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叢台公園簡介

叢台公園位於邯鄲市面上中華大街頭中段,是以武靈叢台為中辟成的一座大型園林,占地面積360畝,園中亭台樓榭,掩映在蒼松翠柳中, 山色湖光,倒映出點點輕舟。這裡原為武靈王觀看軍事操演與歌舞的地方,現在成為邯鄲人民休息娛樂 的重要場所。 叢台湖位於公園正中,面積約40多畝,湖中建成有苑在亭、曲欄橋、西湖亭,望諸榭,湖邊建有長廓,假山,花圃,茶亭,飯莊,湖中碧波蕩漾,岸邊垂柳依依, 或臨湖垂鈎,或湖泛舟,均有無窮樂趣。 叢台北側有一座古樸典雅的古董建築----七賢祠,是後為紀念春秋戰國時期傑出人物韓厥,程嬰,公追杵臼,藺相如,廉頗,李牧,趙奢而建成,大殿內七賢的塑像個個形態逼真,栩栩如生。七賢祠西院為歷代書家的撰書碑林,在此可以領略書法藝術的風采。叢台東湖上的望諸榭,是為紀念戰國時期限的著名軍事家樂毅而建,樂毅原為燕國名將,擅長用兵,他本為魏將樂關羊之後,燕昭王下招求賢時, 樂毅自魏往, 被子留任為亞卿,曾率秦,韓、趙、魏、燕王之師代齊,克城70餘座屢立戰功,燕昭王死後,燕惠王誤信齊人田單的反間計,樂毅被迫交出兵權,出奔趙國,受封於觀津,號望諸君。 公園西部為動物園,北部為各類花圃和游泳池,東南部為露天劇場和兒童樂園。

地理環境

叢台公園位於河北省邯鄲市市中心。東鄰中華大街,西至第一中學,南與原市政府、市賓館接壤,北靠叢台路,是以武靈叢台為中辟成的一座大型園林,占地面積360畝,園中亭台樓榭,掩映在蒼松翠柳中,山色湖光,倒映出點點輕舟。[1]

自然資源

從東門步入叢台公園,迎面是雄偉的工農兵塑像(1972年10月建),蒼翠挺拔的雪松,茂盛的生長在主路兩旁。漫步北游,舉目西望,是繁花似錦的花圃地。公園的西南部為觀賞動物區。園中東、中、西三湖互相連接,融為一體。東湖南部種植蓮藕,夏日荷花映日,碧葉滿塘,使人留連忘返。其它水面碧波蕩漾,皆可垂釣或蕩舟穿橋泛遊湖中。園林建築,除古叢台、望諸榭外,還陸續增建了工農兵塑像、春歌亭、醉月亭、長廊、碑林、二度梅雕塑等,並對原在湖邊已破敗的七賢祠遷址翻建,彩塑了趙國在立國前後樹有特殊功勳的七位賢者。

登上叢台極目遠眺,西邊的巍巍太行山層巒起伏,西南趙國都城遺址趙王城蜿蜒的城牆隱約可見,西北便是趙國的鑄箭爐、梳妝樓和插箭嶺的遺址。俯視台下,碧水清波,荷花飄香,垂柳倒影。

主要景點

叢台

叢台高26米,南北皆有門。從南門拾級而上,東牆有「滏流東漸,紫氣西來」八個古體大字,正門外有郭沫若1961年秋登臨叢台時題寫詩句的碑刻。從北門沿着用磚和條石鋪成的踏道,步步登高跨過門檻,迎門而立的碑刻,正面刻有清代乾隆皇帝《登叢台》的一首律詩,背面是他的古風《邯鄲行》詞。叢台的第一層是個院落。院內坐北朝南的亭屋叫「武靈館」,西屋為「如意軒」,院中間有「回瀾亭」,為1931年增設。院內台壁上嵌有進士王韻泉和舉人李少安分別畫的「梅」、「蘭」石碣。叢台的二層坐北朝南的圓拱門門楣上,寫有「武靈叢台」四個古體黑字,門裡邊還刻有「夫妻南北,兄妹沾襟」的朱紅大字,流傳很久的「忠孝節義二度梅」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裡。進圓拱門,有個建築精美的小涼亭,紅柱碧瓦,畫棟雕梁,重檐獸角。再上三級台階,推開紅色雕花木門,進入約一間屋大小的方形亭間,面對古色古香的石桌、石墩,很像是撩袍端帶的帝王將相剛剛離去。

望諸榭

叢台公園中湖湖心島上,有一座六角攢尖式建築,名「望諸榭」,俗稱湖心亭。系1971年11月重建,1972年10月竣工,投資25686元。由園林處老技工劉振福等設計,上復綠色琉璃瓦,榭高10.2米,六角微翹,結構精巧。建築面積101.44M2。榭上緣柱間連以水磨石連凳,供遊人憩息、觀景。內側柱間牆面嵌有半透明式花窗。南北各有門。榭之南,建有水泥花池二,蒔種四時花卉;榭之北,立有太湖石假山;榭之周,為垂柳環抱。水、榭、山、木相映成趣,使942M2的小島,環境優雅,景色宜人。榭西建有水泥結構平橋與湖西岸相接。北有長堤北行而東折,直通叢台下。堤上有四角「宛在亭」一座,立於二拱橋之間。 「望諸榭」原名「望諸君祠」,相傳很早以前湖中有個小土丘,丘上有樂毅廟。望諸君祠系清雍正年間邯鄲知縣鄭方坤所建。據鄭在《望諸君祠記》中稱:「舊無廟,趙人以為憾」,遂於「武靈廢苑,植屋三楹」。中華民國11年(1922年),當時邯鄲駐軍軍長孫禹行等及邑紳王文山重修叢台時,將「望諸君祠」改建為「望諸榭」。據《叢台集序碑》記載:「湖中有島,因舊有望諸君祠,愛建望諸榭於其上」。舊「望諸榭」系全木結構,布瓦其上,規模較小。解放後,舊望諸榭因歷經滄桑,風雨剝蝕,破敗不堪,難以修復,遂於1971年11月重建。

「望諸榭」為紀念樂毅而建。樂毅原為趙將,沙丘之亂後,出走魏國。後為魏出使於燕,燕昭王賞識樂毅才能,拜為亞卿,後為上將軍。曾率五國聯軍伐齊,連下七十餘城,遂封樂毅為昌國君。後燕昭王卒,子惠王立。樂毅因與惠王有隙,加之田單反間,樂毅乃棄燕而奔趙。趙惠文王封樂毅於觀津(今河北邑縣東),號望諸君。榭因封號而名。「望諸榭」就是後人為了紀念這位政治家、軍事家的功績而修建的。據地方志載,邯鄲市東南30里的樂家堡,就是當年樂毅的故居。

七賢祠

七賢祠位於古叢台之北側,面南而立,總占面積524M2。正門為垂花門,上懸為時任國家計委主任後任國務委員的方毅於1983年題「七賢祠」匾額。左右為青磚透花景牆。祠為卷棚歇山式建築,磚木結構。面寬五間,進深一間。頂復黃色琉璃瓦,廊下立朱紅圓柱四根,前臉為木製雕花閣扇。建築面積131M2。為原邯鄲市城鄉建設局副總工程師胡紹英設計,園林管理處基建維修隊施工。1980年10月奠基,1983年10月竣工。

祠前,一對琉璃獅雄據左右,莊重威武;二株白皮松列植東西,蒼勁挺拔。院內鋪有青磚甬路,西有旁門與碑林相通。祠內,祀公孫杵臼、程嬰、韓厥、廉頗、藺相如、趙奢、李牧等塑像七尊。神態各異,形象逼真。為邯鄲市美術工作者楊青鋒、米靖奎、李夢林、賈為民等四人於1983年塑制。

七賢祠,原在叢台中湖北岸,為卷棚式小三間磚木建築,無塑像,祠額為磚刻「七賢祠」三字。該祠系中華民國11年(1922年),邯鄲駐軍軍長孫禹行等及邑紳王文山所建。據《叢台集序碑》記載:「邑有三忠祠及四賢祠……今俱廢。湖之西北隅得隙地,因合建為七賢祠」。

舊三忠祠,為明萬曆十九年(1591年)邯鄲縣令盧龍雲於叢台下所創建。祀公孫杵臼、程嬰、韓厥。後清雍正年間知縣鄭方坤曾予重修,重修三忠祠時,曾遷址於城西東明觀右,鄭以為公孫乃趙之門客,程為趙友,韓則同為列卿,「忠」字似未穩貼,遂改名為三義祠。但未沿襲下來,後仍以「三忠」名。

舊四賢祠,為清雍正年間邯鄲知縣鄭方坤於南門外所建。據鄭在《新建四賢祠記》中稱:邑故有三賢祠,在城西東明觀右。三賢者趙上卿藺相如、廉頗、武安君李牧也。按《國策》馬服君趙奢,其救韓破秦軍赫赫人耳目,與三賢無以異。又《史記》廉、藺、李、趙同傳,何以祠不及奢?」因而,增祀趙奢,併名為「四賢祠」。

三忠公孫、程、韓,因救護趙氏孤兒趙武,使趙武免遭晉司寇屠岸賈所害,而有牽連慣性力於趙。其事見《史記·趙氏家》。四賢廉、藺、李、趙除相如為相外,三人均為戰國時代趙國之名將。在抗秦衛趙鬥爭中,舊著功勳。其事見《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二度梅園

從叢台正門南向過拱橋,有一座風格別致且富有故事情節的小園,名「二度梅園」。該園占地1173M2。東、西依湖傍水,南對春歌亭,北與叢台隔橋相望。該園四周黃楊綠籬環繞,園內植物以臘梅為主,間種有紫薇、櫻花、紅葉李、雪松等花木。假山盆景點綴其間,山水花木相映成趣。豐富了園中的景觀。 園的主體建築是一尊白水泥雙人塑像,為市園林處雕塑創作室劉傑根據二度梅故事於1988年創作。此塑像表現了男主角梅良玉、女主角陳杏元二人含情脈脈、悲悲切切,生死別離,難分難捨的情景。

叢台湖

叢台湖位於公園正中,面積約40多畝,湖中建成有苑在亭、曲欄橋、西湖亭,望諸榭,湖邊建有長廓,假山,花圃,茶亭,飯莊,湖中碧波蕩漾,岸邊垂柳依依, 或臨湖垂鈎,或湖泛舟,均有無窮樂趣。

叢台北側有一座古樸典雅的古董建築----七賢祠,是後為紀念春秋戰國時期傑出人物韓厥,程嬰,公追杵臼,藺相如,廉頗,李牧,趙奢而建成,大殿內七賢的塑像個個形態逼真,栩栩如生。七賢祠西院為歷代書家的撰書碑林,在此可以領略書法藝術的風采。

開發利用

歷史

叢台亦名「武靈叢台」,建於趙國武靈王時期(公元前325—前299年),已有2000多年地歷史。叢台亦名「武靈叢台」趙武靈王建築叢台的目的,是為了觀看歌舞和軍事操演。史載,叢台有天橋、雪洞、妝閣、花苑諸景,結構奇特,裝飾美妙,在當時揚名於列國。趙武靈王是趙國歷史上一位很有作為的國君,為了使國家強大起來,他對作戰方法進行改革,變車戰為騎戰,推行「胡服騎射」,並身體力行,訓練兵馬,軍隊的戰鬥力大大提高,使趙國成為「戰國七雄」之一。

演變

在2000多年的漫長歲月中,叢台經歷了無數次的天災人禍的破壞,多次改修重建,有了很大的變化。據地方志載,自明朝中葉(公元1500年前後)以來,就修復了十多次。其中清代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建行宮於台上,後在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遇地震連台毀壞。我們所見之從 台,是清同治年間(公元1862—1874年)修建的,以後又進行過重修。「叢台」名稱的來歷,是因為當時許多台子連接壘列而成。《漢書》顏師古釋文:「連聚非一,故名叢台。」古人曾用「天橋接漢若長虹,雪洞迷離如銀海」的詩句,描繪叢台的壯觀。唐代大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等曾多次登台觀賞賦詩。

始建

叢台公園始建於中華民國28年(1939年),位於邯鄲舊城東北隅,為當時縣知事楊肇基倡議、社會各界捐資修建。邯鄲人冀升九測量繪圖設計,劉壽山負責組織施工。除維修古叢台、七賢祠及亭、榭等建築外,又增建了八卦亭、臨湖軒、茅亭(現無存)等景點。並堆土為山,砌石路、架木橋、載種花木。建成後的公園,東、北兩方以城牆為界,西、南兩方密植刺槐以為牆(刺槐無存,約在中湖西岸),總面積為43.5畝,總計投資5600元(舊幣)。定名為「邯鄲縣叢台公園」,為全開放性公園。

開發與利用

解放前夕,邯鄲縣叢台公園名存實亡。八卦亭、臨湖軒、茅亭僅存遺址。有的地方鹽鹼,有的地方坑窪,破 敗不堪,雜草叢生。解放後,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公園得到了新生。1953年,叢台公園正式建制,隸屬邯鄲市建設科。在建設科的直接領導下對公園重新進行了規劃設計,拆除了邯鄲舊城牆(叢台公園內)殘段,填平了坑窪地,種植了樹木,維修了仿古建築。從1953到1959年,先後從北關、叢台下,閆莊等村,以及勇鋒大隊,征地249.482畝,連同湖面、護城河、舊城牆基等。隨着城市建設的發展,叢台公園位於城市的中心。東鄰邯鄲市中華大街,西至邯鄲市第一中學,南鄰邯鄲市市政府,北靠叢台中路。

2004年3月11叢台公園(除古叢台、七賢祠、碑林外)向遊人免費開放。

叢台之名來源於當時的許多亭台樓閣連接成片。 據載「連接非一,故名叢台」,台的頂部為據勝亭。該亭建於明嘉靖13年(1534年)。為當時據守邯鄲兵備楊彝所築,其意為「據此者勝」。亭上書有「夫妻南北,兄妹沾襟」八字,是傳說《梅開二度》故事中陳杏元和梅良玉分手訣別之處。叢台北面是「七賢祠」。由始建於明代萬曆年間的「三忠祠」和「四賢祠」改建而成。內塑春秋戰國時斯的韓厥、程嬰、公孫杵臼、廉頗、藺相如、趙奢、李牧七位名人塑像。他們都曾為趙國作出過卓著功勳,被稱為」三忠四賢」。七賢祠西面是碑林長廊,內有歷代書法家碑刻數十方,藝術價值頗高,還有中國最大的墓志銘。 [1] 叢台東湖上的望諸榭,是為紀念戰國時期限的著名軍事家樂毅而建,樂毅原為燕國名將,擅長用兵,他本為魏將樂關羊之後,燕昭王下招求賢時, 樂毅自魏往, 被子留任為亞卿,曾率秦,韓、趙、魏、燕王之師代齊,克城70餘座屢立戰功,燕昭王死後,燕惠王誤信齊人田單的反間計,樂毅被迫交出兵權,出奔趙國,受封於觀津,號望諸君。 公園西部為動物園,北部為各類花圃。

人文歷史

叢台公園原為武靈王觀看軍事操演與歌舞的地方 1982年,從台公園被列為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 1999年被推薦為百家「全國名園」之一。 1993年10月,邯鄲叢台公園內的「邯鄲碑林的唐·魏博節度使何弘敬的墓志銘」被國家文物局列為國家一級甲類文物保護。

2008年獲得第二批國家重點公園稱號,乃河北唯一,同時也是第二批中長江以北唯一入選的公園。「國家重點公園」評審是為了加強公園的保護和管理工作,由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組織在全國公園中開展的一項評比活動。被命名為「國家重點公園」的是具有重要影響和較高價值,且在全國有典型性、示範性或代表性的公園。截至,全國僅有56家公園獲此榮譽。 叢台公園已榮獲國家AAAA級旅遊區、中國100家名園、國家重點公園等稱號。[2]

交通信息

叢台公園位於河北省邯鄲市市中心 邯鄲國際機場、京廣高鐵列車可到[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