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因果,有時肉眼是看不到的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世間因果,有時肉眼是看不到的,這個世間上的因果,有時候我們肉眼的確是看不出來,因為這個因果的事情,它是通三世的。佛家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其實,我們注意現在的人,有些人家裡很貧窮,但是他人窮志不窮,他能夠堅持原則,在窮困當中,他能夠堅持他應該有的本性,這個家庭以後,遲早要出良善的子孫,不知道哪一代而已。但是遲早都會到來的
原文
從前,在揚州有一個賣米的人,這個人,本來是一個很貧困的人,白手起家。後來他耍點小聰明,在賣米的秤斗做了手腳。做了手腳以後,就看起來比實際的要重,事實上沒有,就這樣偷斤短兩。
經過幾年以後,他努力的經營,也富貴起來,生了兩個兒子,非常可愛。有一天,他在家裡面喝酒,很高興就跟太太說:「我本來是一個什麼都沒有的人,現在這麼有錢,你知道怎麼回事嗎?」他太太說:「我不知道。」他就告訴太太說:「我就是把這個秤斗,如是如是的做了手腳,所以現在這麼快有錢。」他太太聽了以後,就很傷心,就準備要跟他離婚,這個先生問道:「你為什麼要離婚呢?我們現在很有錢。」
這個太太她可能是多少讀過佛學,她回答說:「我們這樣子做是傷陰德的,以後這個家庭會出不吉祥的事情,所以我要跟你離婚。」這個先生他也有點善根,他聽太太這樣講,他也有點懺悔,他就問道:「那我已經做了,應該怎麼辦呢?」他太太說:「你過去偷人家斤兩,你現在也做手腳,把這個斤兩還給人家,就是你秤起來比實際的少,我們補償別人。」他就如法做了,他也起慚愧心,斷相續心。
過了幾年,他兩個可愛的兒子卻都死掉。他內心當中就很不平衡了,「我過去造惡業的時候,事事順利;現在我開始修善了,兩個可愛的兒子卻都死掉,這個世間上真的有軌則,有因果嗎?」信心就開始動搖了。
晚上睡覺時,有個天神就告訴他說:「你過去造惡業的時候,上天派兩個兒子,要敗壞你的財富,這兩個兒子是上天派來的;你現在造善業,這兩個兒子上天收回去,你繼續造善業,你以後還會得兩個兒子,這兩個兒子都是良善的。」
他做了這個夢以後,就又升起信心,繼續不斷的,一方面斷除惡念,讓自己念頭保持清淨;一方面就是用這個米,來補償別人,當作布施波羅蜜。果然後來他又先後得了兩個兒子,而這兩個兒子,長大後也都很有功名。
所以這個世間上的因果,有時候我們肉眼的確是看不出來,因為這個因果的事情,它是通三世的。佛家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其實,我們注意現在的人,有些人家裡很貧窮,但是他人窮志不窮,他能夠堅持原則,在窮困當中,他能夠堅持他應該有的本性,這個家庭以後,遲早要出良善的子孫,不知道哪一代而已。但是遲早都會到來的。[1]
佛教信仰
信仰佛教的好處,有些雖然信仰他教亦能獲得,但畢竟佛教要高超、殊勝多了。
佛教詳盡地剖析宇宙人生的問題,目的在使人對人生能獲得正確的認識。
而佛教的人生觀,嚴格說來,是既不屬於悲觀,也不屬於樂觀的,我們可以勉強稱它做:『中觀』。
什麼叫『中觀』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嘆人生,也不渾渾噩噩地虛擲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掃除一切人生的疑懼、苦悶和誤解,而正確地認識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佛教又認為眾生是一體的,休戚與共的,小我生活於大我之中。因此要犧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對命運操縱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當,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勞,努力奮鬥,為了明日,必須獻出今天,沒有辛勤的耕耘,哪會有豐碩的收穫呢?
佛教的戒律,對人的行為並不是死的束縛,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極方面可以止惡防罪,在積極方面能夠鼓勵救人濟世。舉『不殺生』為例,它的真正精神與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殺,而是要去勸人戒殺,一個立志學菩薩道的人,自己殺生固是破戒,就是見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盜』、『說謊』,更要勸人不要偷盜、說謊,苦口婆心的,不厭其煩的勸人改邪歸正。
嚴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違犯五戒在社會上就不能立足,同時為國法所不容,最後只有身系囹圄,飽嘗鐵窗滋味。而佛教更認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違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將墮入地獄、畜生、餓鬼等三惡道了。(這三類眾生的報應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稱為惡道。)我們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夠了,人能不殺生,社會上就沒有殺人命案;能不偷盜,就沒有小偷、強盜;能不邪淫,就不會有男偷女娼,破壞家庭倫理的事;能不妄語也就不會有欺、詐、騙等事;能不飲酒,則身心愉快,頭腦清晰,不會因一時糊塗而闖禍。(酒有害身體,早經醫學一再證明。)如此,這個社會不是寧靜、安樂的社會嗎?因此我說佛教有淨化社會人心的功用。
佛從不生氣,或處罰弟子,在佛教經典中,絕對找不到佛發怒而用洪水、瘟疫來處罰人類的。
佛對弟子一直和顏悅色,諄諄教誨,他真的是『有教無類』——不論老、少、貧、富、貴、賤,同時包括宇宙間每一類眾生在內。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時機,對不同資質的眾生說最好的道理。[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