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金融危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全球金融危機,又稱世界金融危機、次貸危機、信用危機,更是指全球金融資產或金融機構或金融市場的危機。
具體表現為全球金融資產價格大幅下跌或金融機構倒閉或瀕臨倒閉或某個金融市場如股市或債市暴跌等。[1]比如1930年引發西方經濟大蕭條的金融危機和2008年9月15日爆發並引發全球經濟危機的金融危機。早在2007年4月,美國第二大次級房貸公司——新世紀金融公司的破產就暴露了次級抵押債券的風險;
從2007年8月開始,美聯儲作出反應,向金融體系注入流動性以增加市場信心,美國股市也得以在高位維持,形勢看來似乎不是很壞。[2]
目錄
基本特徵
金融領域所有的或大部分的金融指標的急劇惡化,以至於影響相關國家或地區乃至全世界經濟的穩定與發展。
主要表現有:
1、股市暴跌。是國際金融危機發生的主要標誌之一。
2、資本外逃。是國際金融危機發生的又一主要標誌之一。
3、正常銀行信用關係遭到破壞,並伴隨銀行擠兌、銀根奇缺和金融機構大量破產倒閉等現象的出現。
4、官方儲備大量減少,貨幣大幅度貶值和通脹。
5、出現償債困難。
危機特徵
一、是經濟持續多年高增長;
二、是外部資金大量流入;
三、是國內信貸快速增長;
四、是普遍的過度投資;
六、是貿易持續逆差並不斷惡化;
七、是貨幣普遍被高估。
由來
全球金融危機在19世紀便開始出現了,在1873年,德國和奧地利經濟繁榮,吸引資本留在國內,對外信貸突然中止,導致美國傑·庫克公司經營困難便出現了。
以2007年開始的美國次貸危機為例,介紹全球金融危機的由來:
2007年發生的美國次貸危機,發展成全面金融危機,而且向實體經濟滲透,向全球蔓延,給世界經濟帶來嚴重影響。但是僅僅次貸危機,還不足以造成美國如此嚴重的金融危機。美國金融危機還有更深更廣的根源,其中至少包括以下三點:
互聯網泡沫問題沒有解決。20世紀90年代,美國的IT產業如日中天,帶動美國經濟走向繁榮,然而其中也隱含着大量泡沫。但美國一直沒有解決好這個問題,反而企圖以房地產業的繁榮來進行掩蓋。21世紀以來,美聯儲連續降息,金融機構簡化購房手續,不需首付款即可發放貸款,甚至在信用等級評定上造假以鼓勵次級抵押貸款,從而導致房地產泡沫日益膨脹。房地產泡沫同過去沒有解決的互聯網泡沫合而為一,金融市場的風險迅速累積。
虛擬經濟同實體經濟嚴重脫節。商品使用價值與價值的二重性、實物形態與價值形態的二重形態,使國民經濟劃分為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兩部分。這兩部分本應大體一致,但由於商品的價值同使用價值的運行渠道、軌跡、方式以及監管機構、經營主體各不相同,價值往往會背離使用價值,這就導致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脫節。當這種背離達到相當嚴重的程度時,就有可能出現嚴重通貨膨脹、巨額財政赤字和外貿赤字直至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美國金融危機爆發的根源之一,就在於虛擬經濟(其主要代表是金融業)嚴重脫離實體經濟而過度膨脹。
美國實行赤字財政政策、高消費政策和出口管制政策。美國政府靠財政赤字或者說靠借債運行,美國的家庭也靠借債來支持超前消費,家庭債務已超過15萬億美元。在美國的產業結構中,資本和技術密集的高科技產業是優勢,而勞動密集的生活必需品產業則是劣勢。這就決定了美國必須進口勞動密集型產品而出口高科技產品。但美國在大量進口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同時,卻以出口管制政策嚴格限制高科技產品出口,這就導致貿易嚴重失衡,貿易逆差與日俱增。如何解決財政和貿易雙赤字問題?那就靠在全球發行美元、國債、股票以及大量金融衍生品。通過這樣的虛擬渠道,使全世界的實體資源(自然資源、勞動資源和資本資源)不停地流進美國。美國生產貨幣,其他國家生產商品。然而,它終究是難以持續的。
大事記
2007年
2月13日 美國抵押貸款風險開始浮出水面 滙豐控股為在美次級房貸業務增18億美元壞賬撥備 美最大次級房貸公司Countrywide Financial Corp減少放貸
3月13日 宣布瀕臨破產 美股大跌,道指跌2%、標普跌2.04%、納指跌2.15%
4月4日 裁減半數員工後,New Century Financial申請破產保護
7月10日 標普降低次級抵押貸款債券評級,全球金融市場大震盪
7月19日 貝爾斯登旗下對沖基金瀕臨瓦解
8月5日 美國第五大投行貝爾斯登總裁沃倫-斯佩克特辭職
8月6日 房地產投資信託公司American Home Mortgage申請破產保護
8月10日 美次級債危機蔓延,歐洲央行出手干預
8月11日 世界各地央行48小時內注資超3262億美元救市 美聯儲一天三次向銀行注資380億美元以穩定股市
8月14日 美國歐洲和日本三大央行再度注入超過720億美元救市 亞太央行再向銀行系統注資 各經濟體或推遲加息
8月14日 沃爾瑪和家得寶等數十家公司公布因次級債危機蒙受巨大損失 美股很快應聲大跌至數月來的低點
8月16日 全美最大商業抵押貸款公司股價暴跌 面臨破產 美次級債危機惡化 亞太股市遭遇911以來最嚴重下跌
8月17日 美聯儲降低窗口貼現利率50個基點至5.75%
8月20日日本央行再向銀行系統注資1萬億日元 歐洲央行擬加大救市力度
8月21日 日本央行再向銀行系統注資8000億日元 澳聯儲向金融系統注入35.7億澳元
8月22日 美聯儲再向金融系統注資37.5億美元 歐洲央行追加400億歐元再融資操作
8月23日 英央行向商業銀行貸出3.14億英鎊應對危機 美聯儲再向金融系統注資70億美元
8月28日 美聯儲再向金融系統注資95億美元
8月29日 美聯儲再向金融系統注資52.5億美元
8月30日 美聯儲再向金融系統注資100億美元
8月31日 伯南克表示美聯儲將努力避免信貸危機損害經濟發展 布什承諾政府將採取一攬子計劃挽救次級房貸危機
9月18日 美聯儲將聯邦基金利率下調50個基點至4.75% 美次級債危機波及英國 北岩銀行遭擠兌擬分拆出售
11月01日 美聯儲再度降息0.25個百分點
12月06日 英國央行宣布降息25個基點 布什宣布次級房貸解困計劃
12月12日 美聯儲宣布降息25個基點,將貼現率下調至4.75%
12月13日 美歐央行聯手應對信貸危機
2008年
1月15日 花旗宣布,該行四季度虧損98.3億美元,並表示將通過公開發行及私人配售方式籌資125億美元。
1月17日 美林公司第四季度虧損98.3億美元,每股由同比的2.41億收益轉而虧損12.01美元。
1月22日 美聯儲宣布將聯邦基金利率下調75基點至3.50%,隔夜拆借利率下調75基點至4.00%
1月30日 瑞士銀行宣布,受高達140億美元的次貸資產沖減拖累,2007年第四季度預計出現約114億美元虧損。
1月31日 美聯儲將聯邦基金利率下調50個基點,至3.0%,將貼現率下調0.5%,至3.5%。
3月12日 美聯儲宣布,將擴大證券借貸項目,向其一級交易商出借最多2000億美元的國債。
3月16日 美聯儲決定,將貼現率由3.5%下調至3.25%,並為初級交易商創設新的貼現窗口融資工具。
9月7日 美國聯邦住房金融管理局將出面接管房利美和房地美
9月14日 美國銀行14日與美國第三大投資銀行美林證券已達成協議,將以約440億美元收購後者
9月15日 雷曼申請美史上最大破產保護債務逾6130億美元
9月16日 美國銀行以約440億美元收購有着94年歷史的美國第三大投資銀行美林證券,售價僅有美林股價峰值的三成。
9月17日 在雷曼兄弟申請破產保護不足兩天,美聯儲開創先河,宣布向危在旦夕的美國國際集團(AIG)提供850億美元緊急貸款,變相接管該集團。
9月18日 美聯儲為首的六大央行再度聯手,宣布共同向金融體系注入高達1800億美元的資金,以緩解貨幣市場的吃緊狀況。
9月21日 華爾街五大獨立投行所余最後兩家改弦易張——摩根士丹利和高盛已獲批轉為銀行控股公司,接受美聯儲監管。
9月24日 美國聯邦調查局(FBI)對兩房與雷曼等公司展開貸款欺詐調查。
9月25日 美國第三大銀行摩根大通公司以19億美元收購了陷入困境的美國最大的存貸款機構華盛頓互助銀行。
9月30日 美股經歷黑色星期一,道指跌幅6.98%,分別創下有史以來的最大點數跌幅和2001年「911」事件以來最大單日跌幅。
10月8日 美聯儲、歐洲央行、英國央行等降息50個基點;中國降息27個基點,並暫停利息稅。
10月13日 日本大和生命保險公司向法庭申請債權人保護,成為日本在此次金融危機中破產的首家金融機構。
11月8日 二十國集團財政部長和中央銀行行長2008年年會9在巴西聖保羅開幕,與會代表一致認為有必要改革國際金融體系,採取共同行動應對全球金融危機。
12月29日 隨着金融危機的加深,2009年人類歷史上將首次出現多達10億人因糧食短缺而挨餓。
12月30日 在金融危機的衝擊下,以出口為主的日本企業遭受了沉重打擊,到2009年年底,單是日本的汽車製造業就將有10萬員工要被解僱。
2009年
1月7日 美國政府正式向花旗通用提供200億美元緊急貸款
1月19日 英國首相布朗19日再次宣布推出大規模金融救援計劃,以促進銀行發放貸款。
1月24日 微軟第二財季淨利潤下跌11% 計劃裁員5000人。
1月27日 美國汽車市場10月的銷量與2007年同期相比下跌了32%,這是美國汽車市場自1991年以來的最差水平。
2月4日 美國新任總統奧巴馬積極敦促美國參議院通過一項總額高達8190億美元的拯救美國經濟的新經濟刺激方案。
2月5日 日立公司預計2008財年虧損可能達到7000億日元(折合美元78億),這是美國次貸危機爆發以來亞洲企業出現的最大年度虧損。
2月6日 日本豐田公司宣布將出現數十年來首次年度淨虧,公司業績將從原先預計的500億日元純利潤變成3500億日元淨虧損。
2月10日 瑞銀集團發布四季報顯示,該集團當季出現約69億美元的虧損,主要來自於投資銀行風險頭寸損失,全年虧損170億美元
2月11 日瑞士信貸四季度虧損60.2億瑞士法郎,計劃裁員5200人
2月12日 美國會兩院達成妥協,總額為7980億美元的新政府經濟刺激方案最終文本形成
2月15日 日本GDP萎縮12.7%,降幅超過預測,為自1974年石油危機以來最嚴重一次
2月19日 規模為7870億美元的美國經濟刺激計劃終於塵埃落定,這是美國自「大蕭條」以來規模最為龐大的刺激方案
2月24日 經濟危機對匈牙利、波蘭等東歐國家的影響日益加深,匯率直線上升、外資逃離,使得部分東歐國家可能考慮不再償還債務,金融危機「第二波」擔憂蔓延
2月27日 美國政府與花旗達成股權轉換協議,美政府在花旗中的股權比例將升至36%,同一天蘇格蘭皇家銀行(RBS)宣布2008財年巨虧241億英鎊,英國政府擔保3250億資產
3月2日 AIG公布的四季度財報顯示,其在該季度巨虧617億美元,創下美國公司歷史上最大單季虧損額。相當於每股虧損22.95美元。
3月6日 英國央行和歐洲央行先後將基準利率大幅下調50個基點,分別降至0.5%和1.5%,各自基準利率已降至歷史最低水平。
3月9日 俄羅斯過去5個月耗盡了35%的外匯儲備,GDP單月同比下降8.8%,工業生產產值同比下降16%,創15年來最大降幅。
3月11日 花旗宣布2009年1月和2月實現盈利190億美元,幾乎達到2008年前3個月的210億美元盈利業績。道指暴漲5.8%創2009年最大漲幅
3月13日 美國銀行宣布200*年前兩個月實現盈利,道指大漲近240點,連續第三個交易日上漲,共上漲了600餘點。
影響
全球金融危機的發生,給世界經濟帶來嚴重影響,嚴重影響了人們的日常生活秩序。
以美國次貸危機為例,從其直接影響來看,首先受到衝擊的是眾多收入不高的購房者。由於無力償還貸款,他們將面臨住房被銀行收回的困難局面。其次,今後會有更多的次級抵押貸款機構由於收不回貸款遭受嚴重損失,甚至被迫申請破產保護。最後,由於美國和歐洲的許多投資基金買入了大量由次級抵押貸款衍生出來的證券投資產品,它們也將受到重創。
美國次貸風波中首當其衝遭遇打擊的就是銀行業,重視住房抵押貸款背後隱藏的風險是當前中國商業銀行特別應該關注的問題。在房地產市場整體上升的時期,住房抵押貸款對商業銀行而言是優質資產,貸款收益率相對較高、違約率較低、一旦出現違約還可以通過拍賣抵押房地產獲得補償。目前房地產抵押貸款在中國商業銀行的資產中占有相當大比重,也是貸款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根據新巴塞爾資本協議,商業銀行為房地產抵押貸款計提的風險撥備是較低的。然而一旦房地產市場價格普遍下降和抵押貸款利率上升的局面同時出現,購房者還款違約率將會大幅上升,拍賣後的房地產價值可能低於抵押貸款的本息總額甚至本金,這將導致商業銀行的壞賬比率顯著上升,對商業銀行的盈利性和資本充足率造成衝擊。然中國房地產市場近期內出現價格普遍下降的可能性不大,但是從長遠看銀行系統抵押貸款發放風險亦不可忽視,必須在現階段實施嚴格的貸款條件和貸款審核制度。
同時,次貸危機對中國的經濟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第一,次貸危機主要影響中國的出口。
次貸危機引起美國經濟及全球經濟增長的放緩,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不容忽視,而這其中最主要是對出口的影響。2007年,由於美國和歐洲的進口需求疲軟,我國月度出口增長率已從2007年2月的51.6%下降至12月的21.7%。美國次貸危機造成我國出口增長下降,一方面將引起我國經濟增長在一定程度上放緩,同時,由於我國經濟增長放緩,社會對勞動力的需求小於勞動力的供給,將使整個社會的就業壓力增加。 其次,我國將面臨經濟增長趨緩和嚴峻就業形勢的雙重壓力。
實體經濟尤其是工業面臨巨大壓力。而大量的中小型加工企業的倒閉,也加劇了失業的嚴峻形勢。
最後,次貸危機將加大中國的匯率風險和資本市場風險。
為應對次貸危機造成的負面影響,美國採取寬鬆的貨幣政策和弱勢美元的匯率政策。美元大幅貶值給中國帶來了巨大的匯率風險。在發達國家經濟放緩、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美元持續貶值和人民幣升值預期不變的情況下,國際資本加速流向我國尋找避風港,將加劇中國資本市場的風險。
相關事件
進入工業時代後,經濟、金融危機始終伴隨着人類經濟發展間歇性爆發。20世紀以來,全球發生的重大經濟危機和金融危機主要包括:
1929年至1939年:大蕭條
隨着1929年10月美國華爾街股市崩盤,一場毀滅性的經濟大蕭條席捲了幾乎所有工業化國家,並在一些國家持續十年之久。大蕭條期間,美國最高失業率達到25%,德國、澳大利亞和加拿大的失業率一度接近30%。美國經濟在1933年陷入谷底,工業產出下降到衰退前的65%。
1973至1975年:石油危機引發的經濟危機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為打擊以色列及其支持者,阿拉伯石油輸出國組織宣布對美國等國實行石油禁運,同時聯合其他產油國提高石油價格,從而導致石油危機爆發。這場危機在主要工業國引發了二戰以來最嚴重的經濟危機。美國的工業生產下降了14%,日本的工業生產下降超過20%。
20世紀80年代:拉丁美洲債務危機
自20世紀60代起,拉美國家大舉外債發展國內工業,外債總額在80年代初超過3000億美元。1982年,墨西哥宣布無力償還外債,觸發了震動全球的「債務危機」。債務問題嚴重阻礙了拉美地區的經濟發展,拉美國家1988年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只有1800美元,退回到70年代的水平。
20世紀90年代:日本泡沫經濟崩潰
1990年,日本的房地產和股票市場在持續數年的過度增長後,開始出現災難性下跌。由於資產全面縮水,日本在10年中經歷了漫長的通貨緊縮和經濟衰退。90年代中期,日本經濟增長停滯,進入「零增長階段」。
1997至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
在美國提高利率、美元增值的背景下,貨幣與美元掛鈎的亞洲國家出口不斷下降。1997年7月,隨着泰國宣布泰銖實行浮動匯率制,亞洲國家普遍出現貨幣貶值,爆發金融危機。此次危機中,印尼、泰國和韓國是遭受損失最為嚴重的國家。三國GDP在兩年內分別縮水83.4%、40%和34.2%。
2007年至2011年:美國次貸危機及全球金融危機
長期以來,美國金融機構盲目地向次級信用購房者發放抵押貸款。隨着利率上漲和房價下降,次貸違約率不斷上升,最終導致2007年夏季次貸危機的爆發。這場危機導致過度投資次貸金融衍生品的公司和機構紛紛倒閉,並在全球範圍引發了嚴重的信貸緊縮。
美國次貸危機最終引發了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機。2008年9月,雷曼兄弟破產和美林公司被收購標誌着金融危機的全面爆發。隨着虛擬經濟的災難向實體經濟擴散,世界各國經濟增速放緩,失業率激增,一些國家開始出現嚴重的經濟衰退。
相關措施
全球金融危機發生後,各個國家都會採取相關措施去阻止事件的蔓延或者使這個危害降到最低。
以2007年的美國次貸危機為例,在發生後中國政府推出了一系列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去保障經濟的穩定發展。
財政政策 :
(1)寬鬆的財政政策:減少稅收(已實施了證券交易稅的下降和利息稅的取消),擴大政府支出(40000億拉動內需正在實施中);
(2)促進對外貿易:進出口行業是首當其衝地受到影響,並且從業人員眾多(據統計已達億人)。一是增加出口退稅;二是人民幣升值,都是增加出口競爭力的手段;
(3)減少企業負擔:勞動法的調整等;
(4)加強公共財政的社會保障/醫療等方面的支出,保持社會經濟發展環境的穩定;
(5)產業振興計劃。
貨幣政策
(1)貨幣政策則從2008年7月份就及時進行了較大調整。調減公開市場對衝力度,相繼停發3年期中央銀行票據、減少1年期和3個月期中央銀行票據發行頻率,引導中央銀行票據發行利率適當下行,保證流動性供應。
(2)寬鬆的貨幣政策。9月、10月、11月、12月連續下調基準利率,下調存款準備金率,存款準備金率的下降,貸款基準利率的下降,目的是增加市場貨幣供應量,擴大投資與消費。
(3)2008年10月27日還實施 首套住房貸款利率7折優惠;支持居民首次購買普通自住房和改善型普通住房。
(4)取消了對商業銀行信貸規劃的約束。
(5)堅持區別對待、有保有壓,鼓勵金融機構增加對災區重建、「三農」、中小企業等貸款。
(6)對外經濟合作與協調(如中日韓之間的貨幣互換等。
反思
1.政府市場關係:監管不能缺位「金融創新」
現實已經證明了危機根源———美國對危機的失察。
這種失察體現在多個方面,其中最主要的在於政府監管的弱化,導致市場的力量過度膨脹,仿佛打開了潘多拉的盒子。監管缺位下的金融創新,使房地產市場與資本市場緊密相連,高槓桿化又使風險急劇擴大。許多金融創新產品發展到了監管者幾乎無人能懂的地步。最後出現評級機構與投資銀行的串通,即本來是市場監督者一方與產品創造者及銷售者的合謀。
2.國際合作應對:各國政府攜手至關重要
在危機應對方面,一大教訓在於政府對策的推出時機和一致性問題。回顧美國政府應對金融危機的舉措,客觀而言,不少政策已經顯現成效,金融市場已經趨於穩定,紐約股市在重回升勢後,房地產市場有起色,消費者信心恢復明顯。
3.短期應急措施:更應強調發展可持續性
美國財政部首席經濟學家兼負責經濟政策的助理部長艾倫克魯格(AlanKrueger)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時說,反思教訓,這場危機使美國人意識到,以往的寅吃卯糧、過度舉債消費是不可持續的,將減少進口增加出口。另外,美國已經意識到自身金融領域的問題,正在採取大規模金融改革,包括結構的調整,加強消費者金融保護,限制金融衍生品投機等,要為未來的發展奠定基石。世界各國都在積極尋找危機後可持續發展的策略。再從危機的源頭美國方面看,美國政府一方面在國內推行金融改革和刺激經濟增長,另一方面是在國際上推動世界經濟的再平衡。
參考文獻
- ↑ 世界十大金融危機,1929年世界經濟大危機排首位巴拉排行榜
- ↑ 金融危機是怎樣形成的(經融危機)盛眾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