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醜陋和美麗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醜陋和美麗
圖片來自六圖網

醜陋和美麗,那個小女兒即是今日的公主。由於誣衊謾罵聖賢辟支佛的緣故,造下口業,從此便常常秉承醜惡的形體,自取痛苦好幾世。她能取得美好的面相,是由於後來看見奇特改變,匆促悔悟,回復良心,並且她家長久以來供養辟支佛,供養的物品都是經由這女孩的手,由於這麼隆重的積德行善,所以世世代代富有,一直到擺脫世俗停止

原文

  波斯匿王的王后茉莉生了一个女儿,取名叫波安罗,她的容颜丑恶,底子不像人类;肌肤粗糙干涩,比树皮还差;而头发又硬又直,和马的尾巴差不多。国王看这个女儿生得这副长相,便叮咛宫中的人要当心看护,千万不要让外头的人看见,以免丢皇家的体面。

  不久,小公主波安羅長大成人,為了這個醜惡女兒的婚姻大事,波斯匿王隱秘指令大臣找來一位家道中落、沒有才能娶妻的讀書人,把公主賜給他,並為公主締造一座毫華的宮廷,屋中設備七道門,常年上鎖關閉,鑰匙則交給駙馬帶在身邊。

  每次富豪貴族的聚會,駙馬都是單獨一人到場。漸漸的,所有人都在暗裡談論:「公主如果不是絕色美女,即是榜首等的醜女了,不然為啥不敢讓其它人看見呢?」

  「駙馬他就算不放公主出門,咱們也要想辦法看看公主究竟長得啥樣!」

  所以有幾個喜歡找麻煩的人規劃了一個騙局,想辦法把駙馬灌醉,再從駙馬身上搜出那一串鑰匙,然後偷偷到駙馬家中。

  當這五人拿着鑰匙,一一把七道門打開,看見裡頭的公主時,他們幾乎不敢相信自個所看到的──眼前的公主容貌超凡拔尖,像天上的仙女相同,附近還閃耀着崇高的光芒。趁公主還沒發現他們,五人急速回到宴會中把鑰匙放回駙馬身上,並將所見到的陳述其它人。

  駙馬酒醒之後,漸漸走回家去,回家後看到自個的老婆變得美若天仙,嚇了一大跳,問:

  「你……你是誰?怎樣來到我家的?」

  公主回答:「我即是你的老婆啊!」

  原來當天早上駙馬出門趕赴宴會後,波安羅公主在家中深深自責:

  「我不知道前世種下啥樣的罪孽,今世被父親和丈夫厭煩,把我鎖在暗室裡頭。」想到這兒,眼淚便掉了下來。但公主遽然轉念一想:「本來我很幸運能生在佛陀降世的年代。我聽別人說過,全部受苦受難的人只要能用誠懇的心意悔改請求,沒有不遭受佛法的恩惠而得到超度擺脫的。」所以公主十分忠誠敬重的對着天空跪拜,祈願說道:

  「期望佛陀垂憐慈善,來到我的面前,除掉我的罪業。」

  這時公主十分精誠又堅決恭順,佛陀知道了,就在天邊閃現出自個崇高的法像。公主看見佛陀宣布的法像,驚奇得讚賞起那世間罕見的面龐。由於公主用歡喜恭順的心禮佛,所以身上醜惡的樣貌都不見了,頭髮變得細緻柔軟烏黑,容顏美好正經,就像天上的仙女相同。

  佛陀為她解說佛法,打掃她心中的煩惱疑惑和各種惡念,使公主的心變得澄淨透徹,當場證得須陀洹果。

  後來駙馬把這個消息通知國王,國王匆促來見公主,當他看到公主美好的面相時,快樂得不得了,立刻帶領世人到佛陀座前誠懇跪拜。

  波斯匿王合掌問佛陀:「世尊!我這女兒曾經種下啥福報,能夠投生在皇家?又造了啥業報,此生長得這麼醜惡?」

  佛陀說:「曩昔有一位很有聲望的長者,家中供養一位無師自通的辟支佛。那位辟支佛隱藏美好的面相,常常閃現醜惡的容貌來查驗拜佛者的心地。   長者有一個小女兒,每天都看見那位辟支佛,心生嫌惡,出口謾罵:「你這個出家人容顏醜惡、肌膚粗糙,看了就厭煩!」

  後來這位辟支佛即將進入涅槃時,為供養他的長者家做出各種改變,像是飛揚在虛空當中、身體收支水火當中、躺臥在空中等,用各種方式閃現神通。

  那位小女兒這時才恭順又懼怕,立刻悔過並深深自責,對辟支佛說:「我實在是沒有才智,兇惡的心腸、狠毒的口,得罪了聖賢,期望您不要介意。」   辟支佛聽了,微微的點了點頭。

  佛陀通知波斯匿王:「那個小女兒即是今日的公主。由於誣衊謾罵聖賢辟支佛的緣故,造下口業,從此便常常秉承醜惡的形體,自取痛苦好幾世。她能取得美好的面相,是由於後來看見奇特改變,匆促悔悟,回復良心,並且她家長久以來供養辟支佛,供養的物品都是經由這女孩的手,由於這麼隆重的積德行善,所以世世代代富有,一直到擺脫世俗停止。」[1]

佛教信仰

信仰佛教的好處,有些雖然信仰他教亦能獲得,但畢竟佛教要高超、殊勝多了。

佛教詳盡地剖析宇宙人生的問題,目的在使人對人生能獲得正確的認識。

一般人對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觀樂觀兩種。

而佛教的人生觀,嚴格說來,是既不屬於悲觀,也不屬於樂觀的,我們可以勉強稱它做:『中觀』。

什麼叫『中觀』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嘆人生,也不渾渾噩噩地虛擲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掃除一切人生的疑懼、苦悶和誤解,而正確地認識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佛教又認為眾生是一體的,休戚與共的,小我生活於大我之中。因此要犧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對命運操縱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當,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勞,努力奮鬥,為了明日,必須獻出今天,沒有辛勤的耕耘,哪會有豐碩的收穫呢?

佛教的戒律,對人的行為並不是死的束縛,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極方面可以止惡防罪,在積極方面能夠鼓勵救人濟世。舉『不殺生』為例,它的真正精神與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殺,而是要去勸人戒殺,一個立志學菩薩道的人,自己殺生固是破戒,就是見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盜』、『說謊』,更要勸人不要偷盜、說謊,苦口婆心的,不厭其煩的勸人改邪歸正。

嚴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違犯五戒在社會上就不能立足,同時為國法所不容,最後只有身系囹圄,飽嘗鐵窗滋味。而佛教更認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違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將墮入地獄、畜生、餓鬼等三惡道了。(這三類眾生的報應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稱為惡道。)我們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夠了,人能不殺生,社會上就沒有殺人命案;能不偷盜,就沒有小偷、強盜;能不邪淫,就不會有男偷女娼,破壞家庭倫理的事;能不妄語也就不會有欺、詐、騙等事;能不飲酒,則身心愉快,頭腦清晰,不會因一時糊塗而闖禍。(酒有害身體,早經醫學一再證明。)如此,這個社會不是寧靜、安樂的社會嗎?因此我說佛教有淨化社會人心的功用。

佛從不生氣,或處罰弟子,在佛教經典中,絕對找不到佛發怒而用洪水、瘟疫來處罰人類的。

佛對弟子一直和顏悅色,諄諄教誨,他真的是『有教無類』——不論老、少、貧、富、貴、賤,同時包括宇宙間每一類眾生在內。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時機,對不同資質的眾生說最好的道理。[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