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與蘇九德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與蘇九德別》

作品名稱: 《與蘇九德別》

作 者: 何遜

創作年代: 南北朝

文學體裁: 詩詞

《與蘇九德別》是南北朝詩人何遜的作品。

詩詞原文

宿昔夢顏色, 咫尺思言偃。 何況杳來期, 各在天一面。 踟躕暫舉酒, 倏忽不相見。 春草似青袍, 秋月如團扇。 三五出重雲, 當知我憶君。 萋萋若被徑, 懷抱不相聞。

作者簡介

(?-519),南朝梁詩人。字仲言。東海郯人(今屬山東省蒼山縣長城鎮)。據說他8歲就能作詩,20歲左右被舉為秀才,與他同時代詩人范雲見到他的試策,大加稱讚,就此結為"忘年之交"。沈約也很欣賞他的詩。他出身貧寒,仕途很不得志。梁武帝天監中,曾任建安王蕭偉的記室,並隨蕭偉去江州。後來回建康,又任安成王蕭秀的幕僚,還兼任過尚書水部郎。晚年在廬陵王蕭續幕下任職,再度去江州,病逝後葬於今山東省蒼山縣長城鎮。後人稱"何記室"或"何水部"。[1]

人物生平

何遜,南朝齊、梁文學家。字仲言,東海郯(今山東省蒼山縣長城鎮)人,僑居丹徒。曾祖承天,宋御史中丞,曾考定《元嘉歷》。遜八歲能詩,二十歲左右舉秀才,同時詩人范雲覽其試策,大加稱讚,就此結為忘年交。詩為沈約所賞。遜出身貧寒,仕途很不得意。天監中,為奉朝請,遷中衛建安王蕭偉水曹行參軍,隨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後還建康(今南京),一度得武帝賞識,旋為所棄,出為安西安成王蕭秀參軍、兼尚書水部郎,除仁威廬陵王蕭續記室,復隨府江州,卒於任所。

後人因稱「何記室」 或「何水部」。其詩文與同時劉孝綽齊名,世稱「何劉」。又以詩與陰鏗頗相似,世號「陰何」。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文章篇》認為何詩雖有「清巧」之長,但多「苦辛」、「饒貧寒氣」,不及劉孝綽。其實何詩所以多「苦辛」之詞,乃是其坎壈遭際所致,詩作多不平之鳴,並非無病呻吟。今存詩一百一十餘首,多為贈答及紀行之作,擅長抒寫離情別緒及描繪景物,其特點在於通過對客觀事物的描寫襯托出作者的主觀感受,往往寓目即書,不喜用典故,寫景抒情極為精妙,格調清新婉轉,如向稱名句的「夜雨滴空階,曉燈暗離室」(《從鎮江州與游故別》)、「露濕寒塘草,月映清淮流」(《與胡興安夜別》)、「江暗雨欲來,浪白風初起」(《相送》)等,情景交融,在寫景中體現惜別和惆悵的心情,看似信手拈來,但情真意切,讀後令人難忘。又如「薄雲岩際出,初月波中上」(《入西塞示南府同僚》)、「游魚亂水葉,輕燕逐風花」(《贈王左丞》)等句,善於用流暢的語言細緻貼切地描摹自然景物,對仗工整而不覺其平板,對杜甫有明顯影響。他還有一些寫景詩如《下方山》、《還渡五洲》、《日夕出富陽浦口和朗公》、 《慈姥磯》等,亦多膾炙人口的佳句。詩句意境頗近於謝朓,饒有風致,為南朝山水詩派代表之作,惜筆力稍嫌平弱。鍾嶸《詩品》評謝朓詩「末篇多躓」、「此意銳而才弱也」,這一缺點在何遜作品中似更明顯。

   逊诗受“永明体”影响,其新体诗工于炼字,音韵和谐,已初具唐律规模,是六朝诗与唐律间的过渡体裁。日僧遍照金刚《文镜秘府论》在论诗歌声律时,曾举其《伤徐主簿》三首为例;宋洪迈《万首唐人绝句》曾将其《送司马长沙》误作唐人五绝选入。唐杜甫为诗曾化用他的一些佳句,并说“颇学阴何苦用心”。清沈德潜称其“情辞宛转,浅语俱深”(《古诗源》)。何逊尚有少量辞赋和骈文传世。其《穷乌赋》似为残存片段,并非全文。辞藻较好者是《为衡山侯与妇书》,但并无显著特色,成就远不如诗。何逊身后由同时人王僧孺编定集八卷,《隋书·经籍志》著录为七卷。此书最晚至五代时已残缺。宋代黄伯思《东观余论》载《何逊集》有后晋天福本二卷,有诗无文。今所见刻本以明正德间刊本为早,继有薛应旂刊本、张燮刊本和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现有中华书局排印本《何逊集》

寫作特色

   何遜的詩作,擅長抒寫離情別緒及描繪景物。其特點之一,是通過對客觀事物的描寫襯托出作者的主觀感受,往往寓目即書,不大用典故,像歷來評論家所稱道的"夜雨滴空階,曉燈暗離室"(《臨行與故游夜別》);"露濕寒塘草,月映清淮流"(《與胡興安夜別》)等句,都能做到情景交融,在寫景中體現惜別和惆悵的心情。看似信手拈來,毫不費力,但情真意切,讀後令人難忘。又如"薄雲岩際出,初月波中上"(《入西塞示南府同僚》),"游魚亂水葉,輕燕逐風花"(《贈王左丞》)等句,善於用流暢的語言細緻貼切地描摹自然景物,對仗工整而不覺其平板,對杜甫有明顯的影響。他還有一些寫景詩如《下方山》、《還渡五洲》、《日夕出富陽浦口和朗公》、《慈姥磯》等,也有許多傳誦人口的佳句。這些佳句,意境雖近於謝□,但筆力則稍嫌平弱。鍾嶸評謝□詩"末篇多躓","此意銳而才弱也"(《詩品》),這個缺點在何遜作品中似更明顯。 何遜的詩在當時曾與劉孝綽齊名,稱為"何劉"。顏之推的《顏氏家訓·文章篇》認為何詩雖有"清巧"的長處,但多"苦辛"、"饒貧寒氣",不及劉孝綽。其實何遜的詩之所以多"苦辛"之詞,乃是他的遭遇坎坷所致,其詩作多不平之鳴,並非無病呻吟。

  何逊的诗受"永明体"的影响,很讲究声律,某些作品比沈约等人更接近成熟的近体诗。日本僧人遍照金刚《文镜秘府论》在论诗的声律时,曾举他的《伤徐主簿》三首为例;宋代洪迈的《万首唐人绝句》还把他的《送司马长沙》误作唐人五绝选入。
  何逊除诗以外,还有少量辞赋和骈文传世。他的《穷乌赋》似是残存的片段,并非全文。他的骈文中辞藻较好的是《为衡山侯与妇书》,但又并无显著的特色,远不如他的诗。
  《何逊集》据《梁书·何逊传》说是他死后由同时人王僧孺所编定,共8卷。《隋书·经籍志》所著录的是7 卷。此书最晚到五代时已残缺。宋代黄伯思《东观余论》载《何逊集》有后晋天福本2卷,有诗无文。今所见刻本以明代正德张□刊本为早。继有薛应□刊本、张燮刊本和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本。中华书局有排印本《何逊集》。 [2]

參考資料

  1. 何遜,文學360
  2. 「何遜」詩詞全集,詩詞名句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