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與李翊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與李翊書

來自 網絡網的圖片

與李翊書,字退之,漢族,唐河內河陽(今河南孟縣)人。自謂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韓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師說》等等。

基本信息

本名 韓愈 [1]

別名 韓退之

所處時代 唐代

民族族群 漢族

出生地 唐河內河陽(今河南孟縣)

出生日期 768年

逝世日期 824年

主要作品 《韓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師說》等等

作者

中文名:韓愈外文名:Han yu國籍:中國民族:漢族出生地:河內河陽(今河南孟縣)

出生日期:768逝世日期:824職業:詩人主要成就:提出復興儒學,反對佛教和道教代表作品:韓昌黎集

簡介

歷程 韓愈唐代詩人,文學家、哲學家、思想家 朱嘯宇稱韓昌黎,諡號文公,故世稱韓文公,是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蘇軾,蘇轍,蘇洵,歐陽修,王安石,曾鞏)之一。唐代詩人,文學家、哲學家、思想家。自謂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郡望"一詞,是"郡"與"望"的合稱。"郡"是行政區劃,"望"是名門望族,"郡望"連用,即表示某一地域國範圍內的名門大族。而韓愈世居昌黎,故又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與柳宗元同為"古文運動"倡導者,故與其並稱為"韓柳",且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提出了"文以載道"和"文道結合"的主張,反對六朝以來駢偶之風。著有《韓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師說》等等。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稱。與柳宗元、歐陽修、王安石、曾鞏、蘇洵、蘇軾、蘇轍(合稱為三蘇)合稱為"唐宋八大家"。現在已經得到考證,韓愈祖籍河北昌黎縣。 生平 韓愈畫像和雕像(14張)

韓愈一生經歷大致分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24歲以前。3歲喪父。受兄韓會撫育。後隨韓會貶官到廣東。兄死後,隨嫂鄭氏北歸河陽。後遷居宣城。7歲讀書,13歲能文,從獨孤及、梁肅之徒學習,究心古訓,並關心政治,自稱"前古之興亡,未嘗不經於心也,當世之得失,未嘗不留於意也"(《與鳳翔邢尚書書》),確定了一生努力的方向。20歲赴長安應進士試,三試不第。 第二階段,25至35歲。先登進士第。然後三試博學鴻詞不入選,便先後赴汴州董晉、徐州張建封兩節度使幕府任職,後至京師,官四門博士。這一階段重要詩文,有《原道》、《原性》、《答李翊書》、《師說》、《送李願歸盤谷序》、《送孟東野序》、《此日足可惜贈張籍》、《山石》等。 第三階段,36至49歲。先任監察御史,因上書論天旱人飢狀,請減免徭役賦稅,指斥朝政,被貶為陽山令。順宗即位,用王叔文集團進行政治改革,他持反對立場。憲宗即位,獲赦北還,為國子博士。改河南令,遷職方員外郎,歷官至太子右庶子。因先後與宦官、權要相對抗,仕宦一直不得志。這一階段重要詩文,有《張中丞傳後敘》、《毛穎傳》、《送窮文》、《進學解》、《八月十五夜贈張功曹》、《赴江陵途中寄贈王二十補闕李十一拾遺李二十六員外翰林三學士》、《謁衡岳廟遂宿岳寺題門樓》、《南山詩》、《秋懷詩》11首、《陸渾山火和皇甫□用其韻》、《石鼓歌》等。 第四階段,50至57歲病故。先從裴度征討淮西吳元濟叛亂,任行軍司馬,貫徹了加強中央集權反對藩鎮割據的主張。淮西平定後,升任刑部侍郎。他一生排斥佛教。元和十四年(819年)憲宗迎佛骨入大內,他奮不顧身,上表力諫,為此被貶為潮州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歷官國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顯職。為兵部侍郎時,鎮州王庭湊叛亂,他前往宣撫,成功而還。最後這一階段,政治上較有作為。重要詩文有《平淮西碑》、《論佛骨表》、《柳子厚墓志銘》、《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瀧吏》等。

韓愈

評價 唐代古文運動倡導者,宋代蘇軾稱他為"文起八代之衰"(指韓愈的古文提振八代的萎靡文風。),明人推崇他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杜牧把韓文與杜詩並列,稱為"杜詩韓筆",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韓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師說》等。 後人對韓愈評價頗高,尊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杜牧把韓文與杜詩並列,稱為"杜詩韓筆";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韓柳倡導的古文運動,開闢了唐以來古文的發展道路。韓詩力求新奇,重氣勢,有獨創之功。韓愈以文為詩,把新的古文語言、章法、技巧引入詩壇,增強了詩的表達功能,擴大了詩的領域,糾正了大曆(766年~780年)以來的平庸詩風。

"字"來歷

文學創作

文學創作理論上: 他認為道(即仁義)是目的和內容,文是手段和形式,強調文以載道,文道合

韓愈石像

一,以道為主。 提倡學習先秦兩漢古文,並博取兼資莊周、屈原、司馬遷、司馬相如、揚雄諸家作品。 主張學古要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堅持"詞必己出"、"陳言務去"。 重視作家的道德修養,提出養氣論,"氣盛則言之短長與聲之高下者皆宜"(《答李翊書》)。 提出"不平則鳴"的論點。認為作者對現實的不平情緒是深化作品思想的原因。 在作品風格方面,他強調"奇",以奇詭為善。 韓愈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又將他與杜甫並提,有"杜詩韓文"之稱。

詩歌創作

他在詩歌創作上也有新的探索。所謂"以文為詩",別開生面,用韻險怪,開創了"說理詩派"的詩風。當然,他的詩也存在着過分散文化、議論化的缺點,對後代有不良影響。

論說文

韓愈在論說

唐貞元二年(788年)韓愈十九歲,懷着經世之志進京參加進士考試,一連三次均失敗,

韓愈雕像

直至貞元八年(792年)第四次進士考試才考取。按照唐律,考取進士以後還必須參加吏部博學宏辭科考試,韓愈又三次參加吏選,但都失敗;三次給宰相上書,沒有得到一次回復;三次登權者之門,均被拒之門外。 貞元十二年(796年)七月,韓愈二十九歲,受董晉推薦,出任宣武軍節度使觀察推官。這是韓愈從政開始。韓愈在任觀察推官三年中,邊指導李翱、張籍等青年學文,邊利用一切機會,極力宣傳自己對散文革新的主張。 貞元十六年冬,韓愈第四次參吏部考試,第二年(801年)通過銓選。這時期寫的《答李翊書》,闡述自己把古文運動和儒學復古運動緊密結合在一起的主張,這是韓愈發起開展古文運動的代表作。這年秋末,韓愈時年三十四歲,被任命為國子監四門博士,這是韓愈步入京師政府機構任職開端。任職四門博士期間,積極推薦文學青年,敢為人師,廣授門徒,人稱"韓門第子"。 貞元十八年(802年)寫了名作《師說》,系統提出師道的理論。冬,韓愈晉升為監察御史,在任不過兩個月韓愈

,為了體恤民情,忠於職守,上書《論天旱人飢狀》,因遭權臣讒害,貶官連州陽山令。韓愈三年任職陽山令,深入民間,參加山民耕作和魚獵活動,愛民惠政德禮文治,《新唐書·韓愈傳》因此特書"有愛於民,民生子以其姓字之。" 在陽山令任上,一大批青年慕名投奔韓愈門下,與青年學子吟詩論道,詩文著作頗豐,今見之《昌黎文集》有古詩二十餘首,文數篇。此時構思並開始著述的《原道》等篇章,構成韓學重要論著"五原"學說,這是唐宋時期,新儒學的先聲,其理論建樹影響巨大。 貞元二十一年(805年)年夏秋之間,韓愈離開陽山,八月任江陵法曹參軍。 元和元年(806年)六月,韓愈奉召回長安,官授權知國子博士。 元

韓愈

和三年(808年),韓愈改真博士。 元和四年(809年),改授都官員外郎分司東都兼判祠部。是年冬被降職調為河南令,以後相繼任職方員外郎、國子博士。 元和八年(813年),晉升為比部郎中史館修選,完成《順宗實錄》著名史書編寫。 元和九年(814年),韓愈任考功郎中知制誥。 元和十年(815年),晉升為中書舍人。 元和十二年(817年),協助宰相裴度,以行軍司馬身份,平定淮西亂,因軍功晉授刑部侍郎。 元和十四年(819年),憲宗皇帝派遣使者去鳳翔迎佛骨,京城一時間掀起信佛狂潮,韓愈不顧個人安危,毅然上《論佛骨表》,痛斥佛之不可信,要求將佛骨 "投諸水火,永絕根本,斷天下之疑,絕後代之惑。"憲宗得表,龍顏震怒,要處以極刑。幸宰相裴度及朝中大臣極力說情,免得一死,貶為潮州刺史。韓愈任潮州刺史八個月,概括說來:驅鱷魚、為民除害;請教師,辦鄉校;計庸抵債,釋放奴隸;率領百姓,興修水利,排澇灌溉。千餘年來,使潮

韓愈紀念館|

州成為具有個性特色的地域文化,潮州地區成為禮儀之邦和文化名城! 元和十五年(820年)正月,韓愈調任袁州刺史,雖然僅在袁州九個月,卻辦了一件"禁隸"的大好事,據新舊《唐書》記載:"袁人以男女為隸,過期不贖則沒入之。愈至,悉計庸得贖所沒入之父母,七百餘人。因與約曰:禁其為隸。"當地人為了感激韓愈的這一行為,建了昌黎書院(今存)表示紀念。 元和十五年(820年)九月,韓愈詔內調為國子祭酒。 長慶元年(821年)七月,韓愈轉任兵部侍郎。 長慶二年(822年)單身匹馬,冒着風險赴鎮州宣慰亂軍,史稱"勇奪三軍帥",不費一兵一卒,化干戈為玉帛,平息鎮州之亂。九月轉任吏部侍郎。 長慶三年(823年)六月,韓愈晉升為京兆尹兼御史大夫。京兆之地稱複雜難理,在韓愈整治下,社會安定,盜賊止,米價不敢上。後相繼調任兵部侍郎、吏部侍郎。 長慶四年,韓愈因病告假,十二月二日,因病卒於長安,終年五十七歲。

傳世名言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韓愈治學名聯) ·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昵昵兒女語,恩怨相爾汝。(《聽穎師彈琴》) ·古之君子,其責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輕以約。(《原毀》) ·親之割之不斷,疏者屬之不堅。 ·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送孟東野序》) ·少年樂相知,衰暮思故友。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事業無窮年。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者也。(《師說》) ·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進學解》 ) ·人非生而知之,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師說》) ·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師說》) ·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聖人無常師。(《師說》) ·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師說》) ·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調張籍》)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原道》)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