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朝歌令吳質書 曹丕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與朝歌令吳質書這是曹丕創作的一篇駢文,文中描寫吳質將要赴朝歌上任,曹丕遠行在外,作此書信以述離別之情,信中回憶了曾與吳質、阮瑀暢遊南皮,縱論詩書,設局博棋的美好生活,對文人學友間的感情表示無限的珍惜。
原文
曹丕〔魏晉〕
五月二十八日,丕白。季重無恙。途路雖局,官守有限,願言之懷,良不可任。足下所治僻左,書問致簡,益用增勞。
每念昔日南皮之游,誠不可忘。既妙思六經,逍遙百氏,彈棋間設,終以六博,高談娛心,哀箏順耳。弛騖北場,旅食南館,浮甘瓜於清泉,沈朱李於寒水。白日既匿,繼以朗月,同乘並載,以游後園。輿輪徐動,參從無聲,清風夜起,悲笳微吟,樂往哀來,愴然傷懷,余顧而言,斯樂難常,足下之徒,咸以為然。今果分別,各在一方。元瑜長逝,化為異物,每一念至,何時可言?
方今蕤賓紀時,景風扇物,天意和暖,眾果具繁。時駕而游,北遵河曲,從者鳴笳以啟路,文學托乘於後車,節同時異,物是人非,我勞如何!今遣騎到鄴,故使枉道相過。行矣自愛,丕白。
譯文
五月十八日,曹丕稟白:季重安好。路途雖然離得近,但是為官位職責所限,要(向朋友)傾吐的心聲,實在抑制不住。您所在的治所是個偏僻的地方,問候的書信很少,更增加了(思念)之苦。
每當想起我們曾經的南皮之游,實在是不可忘記。既有思考六經的精妙之處,又悠閒自得地談論諸子百家學說,又常常設置彈棋,以六博而終結。大家高談闊論,非常開心,聽聽彈箏發出的哀曲,感覺順耳。在北場奔馳遊獵,在南館吃喝旅住,將甘瓜放入清泉,在涼水中沉入紅色的李子。白日西沉,繼以明月,大家共同乘坐車輦,前往後園遊玩,車輪慢慢地滾動,賓客們都不發出聲音,夜裡涼風習習,笳發出悲聲,像輕輕地吟嘆,歡樂的情緒之後是哀傷之情,讓人悲傷而感懷。我轉過頭對大家說,這樣的哀音難以長久。先生的追隨者也都紛紛表示贊同。今天果然分別後,各在一方。阮瑀已經逝去,化為異物,每次想到這事,我們何時又能聚在一起促膝長談?
如今已經是仲夏五月,五月的風促使萬物生長,天氣暖和,眾多的果樹都枝繁葉茂。坐着車駕出遊,向北沿着曲折的河道行駛,跟隨的侍者吹笳開路,文學之士乘坐於車後。時節相同,而情境已不同於以往,物還在而人已非過去的人了,我的憂愁如何化解!今天派遣信使到鄴城去,請他繞道從你那經過。請多保重。曹丕稟白。
創作背景
曹氏父子對文學情有獨鍾,招攬了一批文人墨客,共賦詩談論文學,還一同旅遊宴樂,因此結下了深厚的友誼。曹丕作為尊貴的貴介公子,待人平等,與吳質兄弟相稱。吳質在政治上也是曹丕的親信之人。在曹丕和曹植一起送曹操出征時,吳質提出了感人的「流涕之計」,用真誠打動了曹操和其他大臣,使得曹丕得到了眾人的信賴和嘉獎。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吳質被任命為朝歌令。當時曹丕正在孟津(今河南孟縣)遊覽,想起了吳質,便特地派人繞道送去了這首詩函,以表達對他的思念之情。
賞析
這是曹丕創作的一篇駢文,文中描寫吳質將要赴朝歌上任,曹丕遠行在外,作此書信以述離別之情,信中回憶了曾與吳質、阮瑀暢遊南皮,縱論詩書,設局博棋的美好生活,對文人學友間的感情表示無限的珍惜。今日重遊,已物是人非,引起了作者對朋友離別的無限感慨。全文撫今追昔,懷舊悼亡,娓娓敘來,情意懇切。詞語平淡自然,樸素整齊,駢散兼施,直抒胸臆,不用典故,具有極強的感染力。
這封書信共三段,首段和末段的時序都是今日,中間一段是主體部分,時序在往日,形成今昔對比,前後照應。
首段是書信的開場白,先對友人問候,再述說寫信的原因,最主要的是「願言之懷,良不可任」,壓抑在心中的情感不吐不快,一敘衷曲,最後述說書信的功效,反而更增加了思念之苦。
第二段主體部分,具體追憶「昔日南皮之游」的情形,除開篇「五月十八日,丕白」和信末「丕白」等五句書信格式語外,此書信共五十七句、二百二十四字,「南皮之游」的描繪達二十四句、一百字,就全文而言,占最多篇幅。曹丕動情地追憶當年與「七子」等的清談遊樂,詩酒唱和的情景:朗曜白日、清風明月,有甘美的佳肴果品,清冽的泉水,六經諸子的博談、飄逸妙捷的文思,娛心閒琴棋弈,逍遙馳騁,同游臥坐。綜言之,南皮之游可謂囊括詩化生活之盡善盡美矣。但段末陡然轉折,當日「斯樂難常」的少年之愁,今日競一語成讖,生死相阻、眾人離別之後竟無語凝噎,「每一念至,何時可言」。此一句照應了第一段「願言之懷,良不可任」,也是在回憶後承上啟下,回到現實的悲哀感受。
末段描寫今日「時駕而游」,與上段形成對比;從表面來看,與過往南皮之游無甚差異,一樣「眾果具繁」,一樣「文學托乘於後車」。但實質上,時光早已流逝:「節同時異,物是人非」。最後與前文照應,第一段結尾的情緒是「益用增勞」,故以「我勞如何」兜承;第一段結尾引出思念「不可任」的原因是「足下所治僻左」,連通信都難,故末段以「遣騎到鄴,故使枉道相過」呼應。結構安排甚為嚴密。
整篇書信的情感基調是「悲從中來」、「物是人非」的傷感,但這種感傷並沒有走向否定人生的悲觀主義,相反,作者將溫馨的懷舊與憂傷的思念交織在一起,對有限人生的眷戀,對真摯友情的珍惜,是這種感傷的實質性內涵。作者毫無帝王的矯飾,全出自一片真情,充分顯現了他對友情的珍重和對生活的熱愛。這不僅是時過境遷、各在一方的感念,更是在戰爭頻仍、憂患動盪的時代背景下,作者關懷真實生命的另一種體現,因而文章多了一份慷慨悲涼的風韻,體現了建安時代文學風格的典型特徵。
曹丕
曹魏高祖文皇帝曹丕(187年冬-226年6月29日),字子桓,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曹魏的開國皇帝,公元220-226年在位。他在位期間,平定邊患。擊退鮮卑,和匈奴、氐、羌等外夷修好,恢復漢朝在西域的設置。除軍政以外,曹丕自幼好文學,於詩、賦、文學皆有成就,尤擅長於五言詩,與其父曹操和弟曹植,並稱三曹,今存《魏文帝集》二卷。另外,曹丕著有《典論》,當中的《論文》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有系統的文學批評專論作品。去世後廟號高祖(《資治通鑑》作世祖),諡為文皇帝,葬於首陽陵。[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