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與夏十二登岳陽樓 李白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與夏十二登岳陽樓
圖片來自搜狐網

與夏十二登岳陽樓是一首五言律詩。此詩描寫詩人登岳陽樓極目遠眺天岳山之南所見到的景象,表現了一時樂以忘憂的閒適曠達的襟懷。全詩沒有正面描寫樓高,而是運用陪襯、烘托和誇張的手法,從俯視、遙望、縱觀、感覺等不同角度形容樓之高,不露斧鑿痕跡,自然渾成,巧奪天工,風格飄逸瀟灑

原文

李白〔唐代〕

樓觀岳陽盡,川迥洞庭開。

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

雲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後涼風起,吹人舞袖回。

譯文

登上岳陽樓覽盡四周風光,洞庭湖水,廣闊無垠,依稀看見與長江相接。

南飛的大雁帶走我憂戚煩悶的心情,遠處的山峰銜來一輪美好的明月。

在高入雲間的樓上下榻設席,在天上推杯換盞,暢飲美酒。

醉後朦朧里一陣陣涼風起,吹得我翩翩起舞袖帶旋迴。

賞析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李白流放夜郎,第二年春天至巫山時遇赦,回到江陵。在南遊岳陽時,寫下這首詩。

  詩人首先描寫岳陽樓四周的宏麗景色:「樓觀岳陽盡,川迥洞庭開。」岳陽,這裡是指天岳山之南一帶。天岳山又名巴陵山,在岳陽縣西南。登上岳陽樓,遠望天岳山南面一帶,無邊景色盡收眼底。江水流向茫茫遠方,洞庭湖面浩蕩開闊,汪洋無際。這是從樓的高處俯瞰周圍的遠景。站得高,望得遠,「岳陽盡」、「川迥」、「洞庭開」,這一「盡」、一「迥」、一「開」的渺遠遼闊的景色,形象地表明詩人立足點之高。這是一種旁敲側擊的襯托手法,不正面寫樓高而樓高已自見。

  李白這時候正遇赦,心情輕快,眼前景物也顯得有情有意,和詩人分享着歡樂和喜悅:「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詩人筆下的自然萬物好像被賦予生命,雁兒高飛,帶走了詩人憂愁苦悶之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銜來了團圓美好之月。「雁引愁心去」,《文苑英華》作「雁別秋江去」。後者只是寫雁兒冷漠地離別秋江飛去,缺乏感情色彩,遠不如前者用擬人化手法寫雁兒懂得人情,帶走愁心,並與下句君山有意「銜好月來」互相對仗、映襯,從而使形象顯得生動活潑,情趣盎然。「山銜好月來」一句,想象新穎,有獨創性,着一「銜」字而境界全出,寫得詭譎縱逸,詼諧風趣。

  詩人興致勃勃,幻想聯翩,恍如置身仙境:「雲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在岳陽樓上住宿、飲酒,仿佛在天上雲間一般。這裡又用襯托手法寫樓高,誇張地形容其高聳入雲的狀態。這似乎是醉眼矇矓中的幻景。詩人是有些醉意了:「醉後涼風起,吹人舞袖回。」樓高風急,高處不勝寒。醉後涼風四起,着筆仍在寫樓高。涼風習習吹人,衣袖翩翩飄舞,儀表瀟灑自如,情調舒展流暢,態度超脫豁達,豪情逸志,溢於言表。收筆寫得氣韻生動,蘊藏着濃厚的生活情趣。

  整首詩運用陪襯、烘托和誇張的手法,沒有一句正面直接描寫樓高,句句從俯視縱觀岳陽樓周圍景物的渺遠、開闊、高聳等情狀落筆,卻無處不顯出樓高,不露斧鑿痕跡,自然渾成,巧奪天工。

鑑賞

  此詩描寫詩人登岳陽樓極目遠眺天岳山之南所見到的景象,表現了一時樂以忘憂的閒適曠達的襟懷。全詩沒有正面描寫樓高,而是運用陪襯、烘托和誇張的手法,從俯視、遙望、縱觀、感覺等不同角度形容樓之高,不露斧鑿痕跡,自然渾成,巧奪天工,風格飄逸瀟灑。

  詩的一兩句寫登高臨遠所見到的遼闊景象。「盡」字,形容登上岳陽樓,俯瞰下界,岳陽一帶的自然景色一覽無餘。「川迥洞庭開」一句緊承「盡」字而下,具體展示八百里洞庭浩邈無垠、橫無涯際的景象。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一詩中寫道:「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把秋色中洞庭湖那種汪洋浩瀚、澎湃動盪的氣勢,寫得很動人。此處一個「開」字,即是對那種景象的集中概括。句中「川迥」二字,是寫更為遼遠的長江。洞庭湖的北面與長江相連,人們在岳陽樓上,隔着那壯闊的湖水,迷茫中長江依稀可見。這兩句意境闊大,詩人煉詞造句給人一種雄渾豪放的感受。

  上兩句是俯視下界所見,三四兩句便寫仰觀天宇所感。鴻雁南飛,月升東山,這本是人們司空見慣的客觀景物,但是在特定的環境氣氛之下,能夠盪人心神,觸發人的情懷。正如劉勰所說:「獻歲發春,悅豫之情暢;滔滔孟夏,鬱陶之心凝;天高氣清,陰沉之志遠;霰雪無垠,矜肅之慮深。歲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遷,辭以情發。」(《文心雕龍》)詩人處於浩渺無邊的洞庭之上,那種憂戚煩悶的心情頓時為之一暢,所以「愁心去」、「好月來」便恰到好處地表現了暢然一適的愉悅心情。句中的「引」「銜」二字,並不是客觀景物的實寫,而是寫詩人此時此景之下的主觀感受。這兩句是全詩詩眼的所在,寫得精采傳神。

  五六兩句極言岳陽樓高聳入雲。意在表明在「雲間」「下榻」,在「天上」「行杯」,令人快慰。「連」、「接」,二字,是誇張之筆,用於此處同樣是為了突出心情的愉快。七八兩句寫酣飲之樂,詩人醉後翩翩起舞,習習涼風吹拂着人的衣袖,似有仙舉之妙。如上四句敘寫詩人與友人飲酒放樂的情景,因為是在岳陽樓上,所以敘事中又表現了岳陽樓的高聳。這樣,全詩就完整地寫出了秋風明月下的浩蕩無邊的洞庭夜景,通過優美的意境描寫,表達了詩人流放獲釋以後的喜悅心情。

  此詩沒有一句正面直接描寫樓高,句句從俯視縱觀岳陽樓周圍景物的渺遠、開闊、高聳等情狀落筆,卻無處不顯出樓高,不露斧鑿痕跡,自然渾成,巧奪天工。這首五律詩,其風格意氣豪放,境界闊大,抒情寫景有一種長風浩蕩的筆力。李白一生的律詩並不少,但他的作品中較為出色的大多不是律詩。五七律之中,以五律為主。《唐詩品匯》說:「盛唐五言律句之妙,李翰林氣象雄逸。」《李詩緯》也說:「若太白五律,猶為古詩之遺,情深而詞顯,又出乎自然,要其旨趣所歸,開郁宣滯,特於《風》、《騷》為近焉。」此詩代表了李白的五言律詩的風格。

創作背景

  此詩當是唐肅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李白遇赦由江夏南遊洞庭時登岳陽樓而作。

簡析

  《與夏十二登岳陽樓》是一首五言律詩。此詩描寫詩人登岳陽樓極目遠眺天岳山之南所見到的景象,表現了一時樂以忘憂的閒適曠達的襟懷。全詩沒有正面描寫樓高,而是運用陪襯、烘托和誇張的手法,從俯視、遙望、縱觀、感覺等不同角度形容樓之高,不露斧鑿痕跡,自然渾成,巧奪天工,風格飄逸瀟灑。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省秦安縣),出生於蜀郡綿州昌隆縣(一說出生於西域碎葉)。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據《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聖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與李唐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李白深受黃老列莊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為醉時寫就,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早發白帝城》等。[1]

參考來源

  1. [ 與夏十二登岳陽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