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愛古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不愛古玩,有朝士家藏古鑒, 自言能照二百里。將以獻呂文穆公。公曰:我面不及碟子大, 安用照二百里之鏡乎
原文
有朝士家藏古鑒, 自言能照二百里。將以獻呂文穆公。公曰:「我面不及碟子大, 安用照二百里之鏡乎?」不用。
孫之翰,人與一硯, 直三十千。雲:「此石呵之則水流。」翰曰:「一日呵得一擔水,只直三文錢,何須此重價?」
語似俗而實達。推廣此意,則一飽之需,何須八珍九鼎?七尺之軀。安用千門萬戶?
——馮夢龍《古今譚概》
賞析
鏡照面,硯磨墨,無論古今都一樣。物品的價值取決於它們滿足人類 需要的程度,這是一條樸素的真理。呂文穆(即宋代的呂蒙正。文穆公是他的死後諡號。)和孫之翰雖然沒有揭穿古鏡「能照二百里」和石硯「呵之則水流」的謊言,但是他們也終於未上當。這不是因為他們不愛古玩,而是由於他們以實用的觀點去衡量古玩作為一種用品的價值,欺騙撒謊就無所施其技。古玩當然有文物價值,但其所以成為文物,也因為它當時曾作為用品或藝術品存在。作者評論呂孫二人的話「語似俗而實達」,就是肯定其中包含着的真理的樸素內容,肯定他們不尚奢華、實事求是的態度。可以說,這則寓言,是實事求是精神的頌歌。
但作者馮夢龍的旨意並不在此。作者在結尾,對照那些食則八珍九鼎,居則千門萬戶的達官貴人,讚揚呂孫二人自甘淡泊生活,不追求富貴享樂的人生操守。顯然,他是取故事內容之一端進行發揮,表現對現實的批判。而讀者自由聯想和深入思考,卻可以有更多的發現。
作者搜集排比性質類似的事例,寄託寓意,不同於單一的內容完整的故事。所以,本文不重在形象刻劃,而重在意義傳達。語言的樸素,故事內蘊的樸素,作者肯定的人生態度的樸素,三者是和諧統一的。[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