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不欺暗室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不欺暗室
來自搜狐的圖片
bù qī àn shì

近義詞 :光明磊落 不欺地下 暗室不欺

反義詞 :不愧屋漏 暗室欺心

出 處 :《螢火賦

體 裁成語

屬 於 :中性詞

不欺暗室是一個中國的漢語成語。拼音是bù qī àn shì,意思是指在沒有人看見的地方,也不做見不得人的事。出自唐朝詩人駱賓王螢火賦》。

原文

與庭燎而相炫,照重陰於已昏;共爝火而齊息,避太陽於始旦。爾其光不周物,明足自資。偶仙鼠而伺夜,對飛蛾之赴?喜。類君子之有道,入暗室而不欺;同至人之無跡,懷明義以應時。[1]

典故

蘧伯玉,名瑗,字伯玉,春秋時蒲國人,生活的時代和孔子大致相同。他是衛靈公時著名的賢大夫,也是一位道德和操行都非常優秀的人。「衛地多君子」,歷來人們都將蘧伯玉作為衛國君子的代表。

蘧伯玉非常賢德,人們十分敬重他。有一天衛國國君衛靈公正與夫人夜坐閒聊,忽然聽到宮外車聲轔轔,車行到宮殿門前的宮闕,聲音就戛然而止,過了一會兒,才又有轔轔車聲。靈公問夫人:「你能猜出門外乘車而過的是誰嗎?」夫人回答:「這一定是蘧伯玉。」靈公問:「你怎麼知道是他呢?」南子說:「君子是非常注意自己的生活細節的,車走到宮門口時沒了聲音,那是車的主人讓車夫下車,用手扶着車轅慢行,為的是怕車聲打擾國君。忠臣和孝子不會在大庭廣眾之下信誓旦旦,也不會因在黑暗之中沒有人能看到而改變自己的操守。蘧伯玉是我們衛國品行端正的大夫,仁而有智,對國家恪盡職守。他不會因為現在是黑夜,沒人會看見就忘記禮節,所以我覺得是他。」靈公派人去看,果然是蘧伯玉。

靈公與夫人開玩笑說:「不是蘧伯玉。」夫人聽後馬上給靈公上酒道賀。靈公說:「你為什麼要向我道賀呢?」夫人說:「開始我以為衛國只有蘧伯玉一個人是這樣的賢德之人,現在知道在衛國還有一個和他一樣賢德的人,那麼我們國家就有兩個賢臣了。國家多賢臣,是國家之福,怎麼能不向您道賀呢?」靈公說:「說得好!」然後就把真相告訴了夫人。

蘧伯玉協助衛靈公把衛國治理得兵強馬壯、人民富裕,使其成為春秋時期的強國。晉國大將趙簡子原想討伐衛國,派人到衛國試探。那人返回後,告訴趙簡子:「蘧伯玉在衛國當政,我們如果貿然攻打衛國肯定會吃敗仗的。」趙簡子馬上就取消了攻衛的計劃。

蘧伯玉謙虛謹慎,經常對自己進行反思,「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他又經常鞭策自己,《莊子·則陽篇》記載:「蘧伯玉行年六十而六十化。」意思是說他年已六十還能與日俱新,隨着時代的變化而變化。這樣的賢人總是對自己的道德與行為有明確的要求,而且一直認真的按照這些要求去做。

視頻

不欺暗室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