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不平衡增長理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不平衡增長理論是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的科技術語。

隨着社制度的不斷發展與進步,中國的漢字也在不斷演化着,從最初的甲骨文[1]漸漸發展到了小篆[2],後來文化進一步發展後,才出現了」漢字」這種說法。

名詞解釋

不平衡增長理論主張發展中國家應有選擇地在某些部門進行投資,通過其外部經濟使其他部門逐步得到發展的經濟學說。

經濟學家赫希曼從主要稀缺資源應得到充分利用的認識出發,提出了不平衡增長。金德伯格、羅斯托等人都主張這一理論

赫希曼認為,發展道路是一條「不均衡的鏈條」,從主導部門通向其他部門。首先選擇具有戰略意義的產業部門投資,可以帶動整個經濟發展。對於社會基礎設施或直接生產部門的投資,具有不同的作用。前者為後者創造了外部經濟。在決策時,社會成本低、外部經濟好的投資項目,應該優先選擇;一般地說,政府應主動擔負投資額大、建設周期長、對私人資本缺乏吸引力的社會基礎設施的投資。不平衡增長論主張,集中有限的資金,扶持具有較強產業關聯度的產業部門。例如,鋼鐵工業就是一個具有較大綜合關聯效應的應重點發展的產業,通過加快鋼鐵工業的發展,不僅可以帶動與之前向關聯的機械、電子產業,而且可以推動與之後向關聯的礦山、交通、能源等產業的發展。

不平衡增長理論認為:從發展中國家現有資源的稀缺和企業家的缺乏等方面來看,平衡增長理論是不可行的 ,發展中國家不能將有限的資源同時投放到所有經濟部門和所有地區,而應當集中有限的資本和資源首先發展聯繫效 應大的產業,以此為動力逐步擴大對其他產業的投資,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同時,地區發展也必須有一定的次序,不同的地區按不同的速度不平衡增長,某些主導部門和有創新能力 的行業集中於一些地區和大城市,並以較快的速度優先得到發展,以形成一種資本與技術高 度集中、具有規模經濟效益、自身增長迅速並能對其他地區產生強大輻射作用的「發展極」 。發展極地區的優先發展,最終將通過技術的創新與擴散、資本的集中與輸出等方式帶動其 他部門和地區的發展。

不平衡增長模式在實踐中的表現

但這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不平衡增長模式在實踐中表現為:

在經濟發展初期,某些部 門和某些地區會得到優先發展,而這種優先發展在產生擴散效應的同時,又會產生回波效應 ,即當勞動力、資金、技術、資源等要素由於收益差異吸引而發生由落後地區向發達地區流 動時,落後地區與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差距將不斷擴大,從而兩類地區的收入差距也將不斷 擴大。與新古典經濟學關於勞動力流動的分析不同,發達地區對其他地區勞動力的吸引是有 選擇性的,發達地區經濟發展快,技術先進,需要向其他地區引進的往往是受過教育的、熟 練的、質量較高的勞動力,而這樣的勞動力移動,一方面使發達地區的勞動生產率進一步提 高,經濟進一步快速增長,並刺激了資本等其他生產要素的增長,這反過來又刺激了該地區 對勞動力的需求,導致勞動力需求曲線向外移動,其結果是該地區工資水平的再次提高,落 後地區勞動力將繼續流入;另一方面,落後地區的情況正好相反,高素質勞動力的外流,使 該地區的勞動生產率進一步降低,經濟發展速度減緩,從而對勞動力和資本的需求不斷降低 ,工資水平即使由於剛性的作用不再下降,上漲也會很緩慢,並大大低於發達地區的水平和 增長速度,這樣,落後地區的勞動力又會繼續外流。累積性因果循環的結果,使得發達地區 和落後地區間的工資差別、人均收入差別和經濟發展水平差距越來越趨於擴大。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