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針十二法
簡介
繼徐鳳下針十四法之後,楊繼洲又提出了下針十二種手法,即:爪切、指持、口溫、進針、指循、爪攝、針退、指搓、指捻、指留、針搖、指拔。[1]
其內容為爪切:「凡下針,用左手大指爪甲,重切其針之穴,令氣血宜散,然後下針」,以宣散氣血,免傷榮衛。
指持:「凡下針,以右手持針,於穴上着力旋插,直至腠理」,「手如握虎,勢若擒龍」,以持針着力,施術專心。
口溫:「凡下針,人口中必須溫熱,方可與刺」,今已不用。
進針:「凡下針,要病人神氣定,息數勻,醫著亦如之」,取穴既准,「以爪重切經絡,少待方可下手」,按補瀉分部而進。補法三進,瀉法一進。
指循:「凡下針,若氣不至,用指於所屬部分經絡之路,上下左右循之,使氣血往來,上下均勻,針下自然氣至沉緊」,以調和氣血。
爪攝:「凡下針,如針下邪氣滯澀不行者,隨經絡上下,用大指爪甲切之」。
針退:凡下針,欲退之時,必須按補瀉分部而退,補法一退,瀉法三退。 指搓:「凡轉針如搓線之狀,勿轉太緊,隨其氣而用之,若轉太緊,令人肉纏針,則有大痛之患」。
指捻:「凡下針之際,治上大指向外捻,冶下大指向內捻。」
指留:「如出針至於天部之際,須在皮膚之間留一豆許,少時方出針也。」
針搖:「凡出針三部,欲瀉之際,每一部搖一次,計六搖而已。」
指拔:「凡持針欲出之時,待針下氣緩不沉緊,便覺輕滑用指捻針。」[2]
參考文獻
- ↑ 十二手法-十二手法介紹-十二手法是什麼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台
- ↑ 十二刺包括哪幾個方面?網易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