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下棋的人(鄭凡濤)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下棋的人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下棋的人》中國當代作家鄭凡濤的散文。

作品欣賞

下棋的人

中國傳統棋藝活動主要是圍棋和中國象棋。雖是兩人對弈,卻是趣味多多。棋盤就是戰場。黑白、紅黑之間,你來我往,舉手之間也是縱橫馳騁,殺氣騰騰,激烈異常。天下下棋的人多得不計其數,其中參與人數最多,而且老少皆宜的要數中國象棋了。

無論城市、鄉村,還是路邊、公園,經常會看到雖是兩人對陣,旁邊卻不乏圍觀之人。有的甚至圍成一大圈,踮腳伸脖瞪眼觀看,真可謂是熱鬧非凡。有句話是這個場所的至高名言:「觀棋不語真君子,見死不救是小人。」這說與不說,救與不救,全憑觀棋人自己拿捏。一不小心就由君子變成了小人,挨一頓臭罵不說,還經常落個豬八戒照鏡子----里外不是人。

你說你這下棋的人,你自己下棋,卻對觀棋的人提出這麼苛刻的道德要求,實在是讓人哭笑不得。可即便是這樣,那些觀棋的人,依然是樂之不疲。經常是什麼君子、小人全然不顧,只圖自己口舌之快。

下棋給人們帶來快樂,也深深地影響着人們的文化生活。別的不說,就光錄入成語詞典的成語就有近三十個,更別說類似馬後炮、將軍、和棋、臭棋亂動將、小卒過河一個頂仨兒等詞語、歇後語了。可以說下棋已經深深地融入到我們的文化生活之中了。

無論是名流賢達,還是山野漁樵,一旦坐在棋盤兩邊,都成了手握百萬雄兵、胸有萬般謀略的統帥了。那認真勁兒,不由你不佩服。他們可以不吃不喝長坐不起,可以通宵達旦挑燈夜戰,彼此分不出高低,絕不罷休!因此,也就引發了許多有趣的事情。

有痴迷下棋的,到了吃飯時候,老婆兒子怎麼也叫不回的;有奉老婆之命本來要買東西的,結果遇見路邊棋攤便挪不開步子,挽胳膊擼袖子上陣廝殺,耽擱正事挨老婆罵的;有因看棋和下棋人爭吵,性急之下索性伸手越俎代庖,攪亂棋局的;有隻顧下棋、看棋被小偷摸了錢包的......真是無奇不有。

可這都不算個什麼,最為有意思的是許多下棋的人經常為一步棋、一盤棋吵得面紅耳赤,以致互爆粗口,更有甚者是大打出手。

我有一位同事,年長我十幾歲。他天生好爽,人緣也不錯,但是在下棋方面的表現實在是讓人難以恭維。他棋風霸道,大砍大殺,全然不顧棋理。一位同事說他是野路子,他卻理直氣壯地:「下棋如打仗。咱都是軍人出身,只要能打贏,就是硬道理。再說了,咱都是圖高興,消磨時間,講什麼棋理?」

中國人是禮儀之邦,雖是雙方對壘,但也要講究禮儀。我們當地下象棋有個不成文的約定:執紅先走者,第一步棋一般不拱卒。拱卒寓意「小卒罵陣」,就是藐視對方,被認為極不禮貌。可是他有一次被對手摸准套路,連着輸了三盤,一着急就別出心裁,自己執紅第一步棋就是拱卒。這一下子,惹惱了對方,兩廂爭吵起來。

他振振有詞地辯解道:「明明是你贏了我三盤,我改變戰術而已,咋成了看不起你?再說了,哪個規定不允許先拱卒?」

對方氣憤地說:「難怪你是野戰軍出身,真野!」

頓時他不幹了:「老子是野戰軍,還上過老山前線,要比你這汽車兵躲在後面強多了!你還有臉笑話我?」

那人也是躁脾氣,當時伸手掀了棋盤。就這樣兩個當過兵的人幹起來了,嚇得周圍觀棋的人連忙拉架勸說。你看他們不就是下個棋,找個樂子嘛?也不贏房子贏地,怎麼就動哪麼大的火氣呢?

孔子有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習應該如此,下棋也應該如此。否則,這棋下的就完全失去了意義和樂趣。

我年輕時也是個急脾氣,加之自身象棋水平低、屬於野路子,因此就不願意在外邊下象棋,以免和人發生爭執,輸棋又輸人。由於很少聽到、看到下圍棋的人大打出手,所以我認為圍棋可以養性,便有意識通過下圍棋來磨練自己。現在時間長了,不但脾氣好了,而且覺得象棋和圍棋真是大有不同。

首先,象棋的子越下越少,圍棋的子卻越下越多。象棋往往是血戰到最後,只剩下主帥孤家寡人,走投無路。而圍棋棋子到最後卻是滿盤皆子,有得有失,雖敗猶榮

其次,象棋子分車、馬、炮、相、士、帥、兵七種,各個棋子作戰功能不一樣,注重廝殺,以最終殺死對方將帥為目的。可以說是一場微型戰爭,血腥味太重。反觀圍棋則是子分黑白兩種,每個棋子作戰功能都一樣,以最終占有多少地方為目的。可以說是一場意志力和大局觀的競爭,少了許多殺戮之氣。

其三,兩者體現出來的哲學思想不一樣。象棋的魅力在鬧。它是楚河漢界,兩方對立。各種棋子作用不同,身份等級也不同,完全是中國古代政治文化、軍事文化的直接反映和表現,充分體現了兵家謀略和戰爭藝術。而圍棋的魅力在靜。它是星空大地,天人合一。黑白兩子無貴賤高低之分,只有生死之命,陰陽兩道。一時得失之間,考驗對弈雙方的意志頑強和思考能力。縱橫馳騁之間,全是對前途命運的思考,充分體現了道家古樸的辯證思想。

有人說象棋是雅俗共賞,圍棋卻是大雅。我倒認為圍棋不是大雅,而在很大程度上是大靜。人有百性,而棋有數類。下棋的人,要是能夠根據自己的性格特點來選擇不同的棋類遊藝活動,那就不論雅俗,都會為之着迷,都會樂在其中! [1]

作者簡介

鄭凡濤,陝西咸陽人,西安某國企從事管理工作。作品發表於《當代兵團》雜誌和《文學陝軍》《冬歌文苑》《短文學》等文學網絡平台。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