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夸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簡介
下夸克,(down quark)是一種基本粒子。符號:d,在所有的夸克中,下夸克是質量第二小的夸克,只比上夸克的質量大。組成原子核的中子與質子都是由下夸克與上夸克共同形成。和所有夸克一樣,下夸克是一種費米子,自旋為12,且可以感受到所有四種基礎作用:引力相互作用、電磁相互作用、強相互作用與弱相互作用。下夸克的反粒子是反下夸克。下夸克帶有負電荷,反下夸克帶有正電荷。[1]
歷史
在粒子物理學初期(二十世紀前半期),質子、中子、π介子等等強子類粒子都被認為是基本粒子。然而隨着更多強子被發現,粒子園從1930年代早期與1940年代的幾個粒子增加到1950年代的幾十個粒子。物理學者起初並不清楚它們彼此之間的關係,直到1961年,由於默里·蓋爾曼與尤瓦爾·內埃曼各自獨立地提出一種強子分類方案,稱為「八重道」,利用SU(3)味對稱性,這問題才獲得解決。
八重道將強子組織為不同的同位旋多重態,然而,物理學者仍不清楚這分類方案背後的物理原理。1964年,蓋爾曼與喬治·茨威格各自獨立的提出夸克模型,在那時只涉及到上夸克、下夸克與奇夸克。儘管夸克模型能夠合理地解釋八重道,但在那時並沒有任何實驗證據。1968年,物理學者在斯坦福直線加速器中心所做的實驗觀測,終於證實了下夸克的存在。深度非彈性碰撞實驗揭示了質子具有次結構:它是由三個更基礎的粒子組成,因此證實了夸克模型。
剛開始,人們並不情願把這三個基礎粒子辨識為夸克,而是青睞理查·費曼的部分子模型。隨着時間演進,夸克模型漸漸被廣泛接受(更多細節,請參閱條目J/ψ介子)。
質量
雖然下夸克很常見,但下夸克的裸質量尚未被準確測定,應該是在4.5與5.3Mev/c²之間。格點QCD方法所預測的數值更為精確:4.79±0.16Mev/c²。
在介子(由一個夸克與一個反夸克組成的粒子)或重子(由三個夸克組成的粒子)里,夸克的有效質量會變得比較大,這都歸因於夸克與夸克之間的膠子場所產生的結合能。例如,在質子裡,下夸克的有效質量約為330Mev/c²。由於下夸克的裸質量很小,它不能直接地被計算出來,因為必須將相對論效應納入考量。膠子場所媒介的強作用力之作用下,夸克的移動速度約為光速的99.995%,相應的洛倫茲因子約為100,所以,所有夸克的靜質量總和僅為質子或中子質量的1%。
視頻
宇宙從最小到最大的存在對比
參考文獻
- ↑ [E. D. Bloom; Coward, D.; Destaebler, H.; Drees, J.; Miller, G.; Mo, L.; Taylor, R.; Breidenbach, M.; 等. High-Energy Inelastic e–p Scattering at 6° and 10°.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969, 23 (16): 930–934. Bibcode:1969PhRvL..23..930B. doi:10.1103/PhysRevLett.23.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