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邽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上邽縣古縣名,本邽戎地,據《水經注》記載地理位置,為今甘肅省天水市清水縣。
公元前688年,秦武公取其地,置邽縣,後改為上邽縣。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置三十六郡時,上邽是隴西郡中一縣。
漢武帝時,置天水郡,上邽成其中一縣,區劃是今天水市區西南清水縣。
北魏時因避道武帝珪諱,改名上封;
隋大業初復名上邽。地處渭水上游,又當隴山外圍;
漢唐之間為秦隴地區交通中心和軍事重鎮;
晉以後常為秦州治所;[1]
商周
商周時期,清水為邽戎、綿諸戎居住地。西周孝王時,嬴姓部落首領非子因養馬有功,封為王室附庸(周制.其封地方圓不足50里),封邑在今清水縣秦亭鎮境內,是清水境內最早的城邑。之後,非子等以此為根據地,不斷開拓疆土,發展壯大。周莊王九年(公元前688年),秦武公伐邽戎取其地,始置邽縣,為中國歷史上最早設置的縣。秦惠公五年(公元前395年),秦滅綿諸戎,置綿諸道(治今縣西南賈川鄉林河村),並築城以加強管理。
秦朝
秦統一全國後,實行郡縣制,清水縣地屬隴西郡上邽縣(原邽縣)、綿諸道。西漢初,隨着經濟人口的發展,為鞏固邊防、擴充疆土,漢武帝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析上邽,在關隴要衝置清水縣、戎邑道(治今黃門鄉)與隴縣,至此,始有清水縣名,縣治在古城(今永清鎮李崖村)。
《太平御覽》引述"《三秦記》雲:'其坂九回,七日得越,上有清泉,四注而下。'下有縣,因此而名。"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分隴西郡置天水郡,轄16縣(道),其中清水縣、綿諸道均屬涼州刺史部天水郡。西漢末年,王莽改清水為識睦。王莽始建國二年(公元10年),公孫述於縣治以西15里依山築清水西城(址今紅堡鎮西城村)。東漢明帝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改清水縣為?坻聚,與綿諸道、戎邑道一起併入隴縣。
三國時期
三國初,魏復置清水縣,廢隴縣入清水縣。魏文帝黃初二年(221),從天水郡分置廣魏郡,轄4縣,清水縣屬之。西晉時,清水屬秦州略陽郡管轄。東晉十六國時,前趙、後趙、前秦、後秦、西秦、大夏、仇池等少數民族政權,先後把勢力伸入清水境內。這些割據勢力你爭我奪,相互兼併,征戰不已,給清水的社會生產造成很大破壞。
晉安帝義熙六年(4l0),夏王赫連勃勃攻陷清水城,將清水及略陽16000餘戶居民遷於大城(即夏都統萬城,在今陝西省靖邊縣北)。北魏統一北方後,清水縣仍屬秦州略陽郡所轄。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八年(447年),在原戎邑道故地置安戎縣,屬略陽郡。北魏文成帝和平五年(464年),分略陽郡清水、伯陽(治今北道區伯陽鄉)2縣置清水郡駐清水,屬秦州。西魏、北周繼之。北周,廢安戎縣。
隋唐
隋文帝開皇三年(583),廢清水郡,改伯陽縣為秦嶺縣,與清水縣均屬天水郡。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在清水置邽州,轄清水、秦嶺兩縣,歷3年廢入秦州。"安史之亂"後,吐蕃乘虛而入。唐肅宗寶應元年(762年),吐蕃突破唐臨洮防線,取秦、成、渭等州,清水亦被占據,古城廢棄。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正月,隴右節度使張鎰與吐蕃大相尚結贊盟於清水,暫息兵戈。
不久,吐蕃背盟,復據清水。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鳳翔節度使崔珙破吐蕃收復清水,隸風翔府。因老城久廢,移縣治於牛頭河南人口稠密處(即今城址)大中三年(849年),復屬秦州天水郡中都督府。五代時清水雖自前蜀經後唐至周,名為隴右道秦州府所轄,實自後唐明宗長興三年(932年)復為吐蕃占據,縣治遷至上邽城(今甘肅省天水市秦州區)。
北宋
北宋太祖建隆二年(961年),秦州入宋,清水縣屬陝西路[宋仁宗慶曆元年(1041年)改稱秦鳳路]秦州。此時,清水境內吐蕃已為漢族同化,但秦州羌(即吐蕃"生戶")仍頻繁寇掠清水。為此,北宋王朝在清水相繼置直屬秦州的?穰、冶坊、靜戎等寨堡以及太平監,屯兵防守。宋太宗太平興國初年,縣治從上邽城遷回。宋真宗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秦州都部署曹瑋出奇兵破吐蕃李遵立部於三都谷,基本結束了吐蕃對秦州及清水一帶的擾掠。此後,曹瑋督軍民在境內大修堡寨,並築清水城(即今城址),以拱衛秦州。
這些城堡在後來抵禦西夏的人侵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宋神宗熙寧二年(1069年),清水縣隸秦風路鳳翔府秦州,領弓門、冶坊、?穰、寧遠等29堡。宋徽宗崇寧年間(1102年一1110年),清水縣、太平監和弓門、靜戎兩寨以及?穰、冶坊2堡均屬秦州。南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金將兀朮越隴山西進,破清水城,繼而攻陷秦州。此後,宋將吳玠曾一度收復秦州,但金仍據清水。建炎四年(1130年1。金升冶坊堡為縣(治今黃門鄉王店村),與清水縣均屬鳳翔路西寧州。金宣宗貞三年(1215年),清水、冶坊兩縣以及?穰、靜戎2鎮均隸屬鳳翔府秦州。金哀宗正大四年(1127年),元太祖鐵木真(成吉思汗)率部越六盤山到達清水縣西江畔(今牛頭河),病逝於薩里川(今紅堡川)行宮內。
元代
元代清水縣歸陝西行中書省鞏昌總帥府秦州。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年),廢冶坊縣入清水縣。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徐達率兵度隴,元清水縣令鐵木罕巴在馬跑泉被明軍捕殺。洪武四年(1371年),知縣劉德以宋城址重築清水城。洪武九年(1376年),改行中書省為承宣布政使司(簡稱布政司),清水縣屬陝西布政司鞏昌府秦州。明朝末年,階級矛盾激化,陝北、隴東饑民相繼揭竿而起,反抗明朝的統治,先後有數路農民軍蜂擁而入清水,給地方統治者以沉重的打擊。明思宗崇禎十六年(1643年),清水縣歸闖王義軍。清世祖順治二年(1645年),清軍征秦隴,大順知縣丁圖昌附清。清聖祖康熙三年(1664年),清水縣屬陝西省右布政使司鞏昌府秦州。康熙七年(1668年),改屬甘肅布政使司。清世宗雍正七年(1729年),升秦州為直隸州,清水屬之。
民國時期
民國初年,廢秦州設置渭川道,清水為其所轄。民國16年(1927年),改渭川道為渭川行政公署,清水屬之。民國38年(1949年)7月31日,清水解放。8月7日,清水縣人民政府成立,屬陝甘寧邊區政府天水分區。
共和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清水縣屬甘肅省天水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此後,與天水縣(今天水市麥積區)、秦安縣多次調整邊界。於1961年12月第二次與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分置後,縣境北界、南界均向南推移,西界西移,轄域由民國時的菊葉形變為東西長方形,縣治居縣境中心。1985年7月,天水撤地設市,實行市管縣體制,清水縣歸天水市管轄至今。全縣設6鎮12鄉、260個行政村、4個居民委員會,1125個村民小組,總人口31.26萬人,有漢族、回族、藏族、白族、朝鮮族、土家族等8個民族。全縣2005年末總戶數為66846戶,總人口312552人,其中農業人口291628人,占總人口的93.3%,少數民族有回、藏、東鄉、土、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