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上街村(廣東省深圳市深汕特別合作區鵝埠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上街村

[ 圖片來自網絡]

中文名 :上街村

所屬地區:廣東省深圳市鵝埠鎮

上街村隸屬於廣東省深圳市深汕特別合作區鵝埠鎮。位於鵝埠鎮鵝埠圩內。與城內村、枇杷村、下城村、淡水坑新村、西寨村相鄰。始建於清代,因杜、黎、陳姓先祖由今惠東、五華等地遷至此地建村定居而形成。因村中有舞龍隊,每年正月十五舞草龍,周邊村民到此「投市」「上街」看舞龍,故得名上街村。1936 年,鵝埠鎮公所下設 7 個小鄉,上街村為「西關鄉」,因西關鄉僅轄上街村,因此上街村又被稱為「西關」。村北靠月地嶺,南為南門河沉積地,地勢平坦。 [1]

歷史沿革

清代,屬惠州府海豐縣楊安都。民國時期,先後屬海豐縣第四區和第三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屬海豐縣鵝埠鄉;1958 年,屬雄鵝人民公社;1959 年,屬鵝埠人民公社;1984 年 1 月,屬鵝埠區公所鵝埠鄉;1987 年 4 月,屬鵝埠鎮鵝埠行政村;1988 年,屬汕尾市海豐縣鵝埠鎮鵝埠行政村;2011 年 2 月,納入深汕特別合作區;2017 年 9 月,納入深圳市深汕特別合作區。

經濟

傳統經營以農業為主,種植水稻、番薯、花生等,部分村民兼養家禽。改革開放後,部分青壯年外出務工。現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農業收入、工資性收入。

人口

2020 年末,該村戶籍總戶數 227 戶,戶籍人口 1151 人,其中男性 569 人,女性 582 人;80 歲以上 16 人,最年長者 95 歲(男);實際在村人口 1076 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 17 人。

歷史文化

村民由來 村民主要有李姓、陳姓和張姓,另有彭、朱、劉、鄭等姓氏(建村時遷至此地的杜姓、黎姓村民已遷出。第一大姓為李姓,清代從今五華遷至此地。第二大姓為陳姓,清代從今惠東遷至此地。第三大姓為張姓,清代遷至此地。

本地方言 村民均為漢族,廣府民系,多數村民使用尖米話。

傳統建築 村落整體坐北向南,偏東 20°。傳統民居有三間兩廊,也有部分三開間或多開間的排屋;現存 153 座,部分有人居住。 [1]村內有張氏宗祠,始建於清代,占地面積 300 平方米。地藏王廟,始建於清代,重建於 1997 年,供奉「地藏王」,占地面積約 35 平方米。農曆七月二十九日(或三十日)是「地藏王誕」,村中舉辦集體祭祀活動,家家戶戶請客,村集體唱大戲,如同過節。另建有亭樓庵,為佛教庵,始建於 1997 年,重修於 2009 年。該村及周邊部分村民每月初一、十五及逢年過節在此祭祀。 村裡有譚仙聖廟,面積約 11 平方米。

傳統習俗 舞「草龍」是該村的傳統技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多用稻草編成道具龍,近年來改用布龍。每年正月十五元宵節正逢上街村開燈日(也叫「開燈節」),當天村民舞草龍、鬧元宵,熱鬧非凡。 上街村舞「稻草龍」的習俗源於一個傳說。上街村後山是鵝山,據傳鵝埠自有人繁衍生息開始,就以此山命名鵝埔嶺,後在鵝埔嶺碼頭開埠做生意,鵝埔嶺才得以改名鵝埠。鵝山由 4 個小山頭組成,其中有盆地,遠看是一個活靈活現的飛天大鵝。清康熙年間,鵝埠連年鬧天災,村民在鵝山的西山頭求雨,此後上街村民為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才有一年一度的舞「稻草龍」習俗。 上街「草龍」與其他「草龍」不同,其他「草龍」從龍頭到龍尾、龍珠都使用竹篾、稻草等材料,而上街「草龍」龍頭、龍珠、龍尾是採用紙紮手法加各項配套,還輔以彩繪,從選料、備料到製作需要用半年時間,是集多種工、藝、畫於一身的複雜做法。 正月十五太陽下山後,「草龍」先到龍山等待村中德高望重的長者主持儀式,全場肅穆。長者口中念念有詞,硃砂筆點睛,然後禮炮、旌旗、鑼鼓為前導,眾隊員點線香插龍身,瞬間「草龍」成了「香火龍」「金龍」,在龍珠的引導下,舞入村中接受村民的祭拜。村民還會把龍身上的香火帶回家祈求合家平安、六畜興旺。這便是祭龍。 上街村舞「草龍」有統一的動作套路與歌詞,動作有盤、游、翻、跳、起、伏、搶等,有拜四方、走龍雲、舔龍脊、尋龍珠等套路。在將要完成整套步伐與套路前還要接四句(註:舊時配音調),由舞「草龍」隊當中的領隊開唱,如領隊唱上句:龍馬精神,所有隊員接下句:五穀豐登......嘿哬!領隊:風調雨順,所有隊員接下句:國泰民安嘿哬。 化龍,也叫送龍,是整個舞「草龍」當中最為莊重、嚴肅、壯觀的環節。在龍珠的引導下,「草龍」 舞回村中空曠的谷坪,保衛人員站在各點做好護龍護民的各項安全工作(註:舊時化龍前後,有搶龍鬚、搶龍灰這一習俗,此俗留存至今,故有護龍一說)。在空曠的谷坪中,「草龍」要再次完成各項動作、套路與歌詞,這也是整個舞「草龍」過程後的大匯演。此時動作由慢變快,套路由寬變窄,依次完成盤龍身、吃龍珠、架龍身、龍頭望向東海(東方)整套動作。該村獨特的舞「草龍」習俗,幾百年來一直延續至今。 「稻草龍」是以生、老、病、死、苦來編排,草龍全長 25 米至 40 米,共分 17 至 27 架。舞龍人員,除龍珠外共有 60 至 90 人(包括替換人員),還有其他的項目跟隨巡遊,如碼頭鑼開路、生肖景、海族類(漁船、蝦、蟹、蚌、墨、魚)、麒麟、獅、象、馬、花籃隊等。 上街村「稻草龍」舞反映了當地人民的勞動狀況、勞動場景和內心世界。其題材十分廣泛,內容極為豐富,舞蹈生動形象,有着獨特的藝術價值。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