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上虛下雲老和尚,圓滿證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上虛下雲老和尚,圓滿證道
圖片來自新浪網

上虛下雲老和尚,圓滿證道,閱五帝四朝,不覺滄桑幾度;飽經九磨十難,了知世事無常!」然後,孓然獨行。他終身衛道,不惜生命,他的自題詩恰是這種宗教情懷的忠誠描寫,詩云:「這個痴漢有甚因由?末法無端為何出頭!嗟茲聖脈一發危秋!拋卻己事專為人憂。向孤峰頂直鈎釣鯉,入大海底撥火煎漚;不獲知音徒自傷悲,笑破虛空罵不唧溜!噫!問渠為何不放下!蒼生苦盡哪時休!

原文

上虛下雲老和尚,是近代禪門的大師。他志大氣剛,誓死為道,早年勤勉參學,發足苦行,遍參國內諸大善知識,於五十六歲滿足證道。

 那年夏天,虚老在九华山住茅蓬时,闻说扬州高旻寺连打十二个禅七,挑选去参与。他由九华山起程,沿江而行,当时正逢多雨时节,江河许多,水漫路面,行进中不小心失足落水,漂流一日夜之久,被冲到采石矶附近,才有幸被渔人用打鱼网捞上来。此时,虚老已危如累卵。渔夫通知附近宝积寺,抬回寺中才被救活,但是七孔流血,病况极为严重。被强留休憩数日后,虚老不改初衷,决意前往高旻寺参与禅七。

 高旻寺的规矩十分严重,如有稍稍犯规,即打重香板,毫不客气。住持月朗禅师,看虚老道念纯真,有意请他代职,虚老不容许;遂按规矩打香板,虚老接受不语。只是饱受责打往后,病势加重,血流不止。高旻寺的规矩最细心,互相禁绝说话,即使同住之人,也互相不知名字。虚老在禅堂中置安危于度外,死心喫苦,虽然病得很厉害,仍然只字不提,也不提落水被救之事,制心一处,参禅喫苦。二十天后,病况竟然好转。有一天,采石矶宝积寺住持德岸法师来高旻寺,发现虚老在凳上端然正坐,容光焕发,大为惊悦,乃将虚老落水被救的事向大众讲说,世人皆钦叹不已。禅堂内职,不排虚老轮值,至此,虚老便心无旁骛,专注参禅,直至一念不生的境地。在第八个七的第三天晚上,开静时,当值斟开水,不小心将开水溅在虚老手上,茶杯掉地,虚老闻杯碎之声顿悟,乃说偈曰:“杯子扑落地,响声明沥沥;虚空损坏也,狂心当下歇!”又说:“烫着手,打碎杯,家破人亡语难开;春到花香处处秀,山河大地是如来!”
 
 虚云老和尚在高旻寺禅七期间,以参“念佛是谁”的功夫而明心见性。后来白叟常以这种“参话头”方法经验新学喫苦,他说:“啥叫话头?话便是说话,头便是说话之前。如念‘阿弥陀佛’是句话,未念之前便是话头。所谓话头,便是一念未生之际。一念才生,已成话尾。这一念未生之际,叫作不生。不掉举、不昏眩、不着静、不失利,叫作不灭。时时刻刻,单单的的,一念回光返照,这‘不生不灭’,就叫做看话头,或照看话头。”老和尚恰是誓死为道,不惜生命,专注看话头,才究竟开悟的。他圆寂后数十年,其弟子仍然谨遵他的经验,誓死为道,参禅喫苦。他的精力在佛弟子身上代代相传。虛云老和尚六十一岁时到五台山进香礼佛后,下山前往陕西终南山隐修,时值“八国联军”侵犯中国,神州大地一片失调不安。一日,老和尚走到一个山口,于途中遇一洋兵,以枪相向,问:“怕死不?”虚云老和尚镇静自若地说:“倘该死汝手,任便!”洋兵见老和尚临危不乱,神色不动,被其舍生忘死的精力震撼,便说:“好的,你去!”

 老和尚终身宏扬佛法,救度众生。他威望很高,许多人尊敬和信任他。凡碰到有佛教祖庭式微,他都募款来修。虚老晚年,约每十年修正一座祖庭。虚老朝鸡足山时,看到初祖迦叶尊者的道场现已式微至极点,所以发心重修祝圣寺。此时,云南的汉传佛教很陵夷,他又修正昆明云栖寺(即华亭寺),复又中兴福建鼓山道场。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老和尚到广东,先后修正了南华与云门两大祖庭,前后约二十年,无不是舍生忘死,度过重重难关,总算为天南海北的佛弟子开荒出一片又一片的修行天空。解放初期,老和尚修正江西云居山真如寺。每个道场修正往后,他都翻开山门接单,供养青年人安心学修佛法,绝不让十方森林发展为后代庙。寺院修正往后,即请有德修行人为住持。他终身专务自修,不为方丈。凡有供养,皆用以兴复十方道场。老和尚终身誓死为道,苦志修行,为汉传佛教尽心竭力、尽心竭力。1959年圆寂前,白叟殷切叮嘱弟子:“严守戒律,保护十方道场,将佛教的这一领大衣留存下去。”他对弟子们说:“我近十年来含辛茹苦,日在危疑震撼中,受谤受屈,我都甘心。只想为国内保存佛祖道场,为寺院守祖德清规,为一般出家人保存此一领大衣,即此一领大衣,我是拼命争回的。你们此后如有把茅盖头,或应住四方,须坚持保存此一领大衣。”
 虚云老和尚的终身,复兴寺庙许多,所获供养许多,但无一私蓄,不管交游不断都只是一身寒酸的百衲衣。体光老和尚回想云:虚云老和尚被请到广东修云门寺时,身上只需一件破衲衣、一个破斗笠,脱离云门寺时也是这件破衲衣、这个破斗笠。那天,老和尚背起斗笠离寺北行,常住整体都到山门送他,前行数十步,白叟于寒冷寒风中,遽然回身,在大众前,独自沉吟道:“阅五帝四朝,不觉沧桑几度;饱经九磨十难,了知世事无常!”然后,孓然独行。他终身卫道,不惜生命,他的自题诗恰是这种宗教情怀的忠诚描写,诗云:“这个痴汉有甚因由?末法无端为何出头!嗟兹圣脉一发危秋!抛却己事专为人忧。向孤峰顶直钩钓鲤,入大海底拨火煎沤;不获知音徒自伤悲,笑破虚空骂不唧溜!噫!问渠为何不放下!苍生苦尽哪时休!?”。
 虚老终身精进修行,顿悟心源。他直至百岁之年仍奔走劳累、修正祖庭、培养后学,誓死护卫了一发危秋的汉传佛教。[1]

佛教信仰

信仰佛教的好處,有些雖然信仰他教亦能獲得,但畢竟佛教要高超、殊勝多了。

佛教詳盡地剖析宇宙人生的問題,目的在使人對人生能獲得正確的認識。

一般人對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觀樂觀兩種。

而佛教的人生觀,嚴格說來,是既不屬於悲觀,也不屬於樂觀的,我們可以勉強稱它做:『中觀』。

什麼叫『中觀』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嘆人生,也不渾渾噩噩地虛擲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掃除一切人生的疑懼、苦悶和誤解,而正確地認識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佛教又認為眾生是一體的,休戚與共的,小我生活於大我之中。因此要犧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對命運操縱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當,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勞,努力奮鬥,為了明日,必須獻出今天,沒有辛勤的耕耘,哪會有豐碩的收穫呢?

佛教的戒律,對人的行為並不是死的束縛,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極方面可以止惡防罪,在積極方面能夠鼓勵救人濟世。舉『不殺生』為例,它的真正精神與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殺,而是要去勸人戒殺,一個立志學菩薩道的人,自己殺生固是破戒,就是見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盜』、『說謊』,更要勸人不要偷盜、說謊,苦口婆心的,不厭其煩的勸人改邪歸正。

嚴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違犯五戒在社會上就不能立足,同時為國法所不容,最後只有身系囹圄,飽嘗鐵窗滋味。而佛教更認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違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將墮入地獄、畜生、餓鬼等三惡道了。(這三類眾生的報應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稱為惡道。)我們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夠了,人能不殺生,社會上就沒有殺人命案;能不偷盜,就沒有小偷、強盜;能不邪淫,就不會有男偷女娼,破壞家庭倫理的事;能不妄語也就不會有欺、詐、騙等事;能不飲酒,則身心愉快,頭腦清晰,不會因一時糊塗而闖禍。(酒有害身體,早經醫學一再證明。)如此,這個社會不是寧靜、安樂的社會嗎?因此我說佛教有淨化社會人心的功用。

佛從不生氣,或處罰弟子,在佛教經典中,絕對找不到佛發怒而用洪水、瘟疫來處罰人類的。

佛對弟子一直和顏悅色,諄諄教誨,他真的是『有教無類』——不論老、少、貧、富、貴、賤,同時包括宇宙間每一類眾生在內。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時機,對不同資質的眾生說最好的道理。[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