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上海豫園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遊戲

來自 上海熱線 的圖片

中文名: 豫園

外文名: Yu Garden

地理位置: 上海老城廂東北部

占地面積: 30餘畝

豫園(Yu Garden)位於上海市老城廂的東北部,北靠福佑路,東臨安仁街,西南與上海老城隍廟毗鄰 ,是江南古典園林,始建於明代嘉靖、萬曆年間,占地三十餘畝。

園內有江南三大名石之稱的玉玲瓏、1853年小刀會起義的指揮所點春堂,園側有城隍廟及商店街等遊客景點。

豫園在1961年開始對公眾開放,1982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

歷史沿革

豫園原是明代的一座私人園林,始建於明代,截止2015年已有四百餘年歷史。

園主人四川布政使潘允端從1559年(明嘉靖己未年)起,在潘家住宅世春堂西面的幾畦菜田上建造園林。經過二十餘年的苦心經營,建成了豫園。"豫"有"平安"、"安泰"之意,取名"豫園",有"豫悅老親"的意思。

豫園當時占地七十餘畝,由明代造園名家張南陽設計,並親自參與施工。古人稱讚豫園"奇秀甲於東南","東南名園冠"。

潘允端晚年家道中落。1601年(明萬曆二十九年)潘允端去世,潘氏家庭日趨衰微,無力承擔園林修繕和管理所需的巨大開支。明朝末年,豫園為張肇林所得。其後至1760年(清乾隆二十五年),為不使這一名勝湮沒,當地的一些富商士紳聚款購下豫園,並花了二十多年時間,重建樓台,增築山石。因當時城隍廟東已有東園,即今內園,豫園地稍偏西,遂改名為西園。

1842年(清道光二十二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外國侵略者入侵上海,英國軍隊強占豫園,大肆蹂躪。 清咸豐三年(1853年),上海小刀會響應太平天國革命,在上海發動起義。起義失敗後,清兵在城內燒殺搶掠,豫園被嚴重破壞,點春堂、香雪堂、桂花廳、得月樓等建築都被付之一炬。

1860年(清咸豐十年),太平軍進軍上海,滿清政府勾結英法侵略軍,把城隍廟和豫園作為駐紮外兵場所,在園中掘石填池,造起西式兵房,園景面目全非。

清光緒初年(1875年)後,整個園林被上海豆米業、糖業、布業等二十餘個工商行業所劃分,建為公所。至解放前夕,豫園亭台破舊,假山傾坍,池水乾涸,樹木枯萎,舊有園景日見湮滅。

1956年起,豫園進行了大規模的修繕,歷時五年,於1961年9月對外開放。

1959年,豫園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1961年,豫園開始對公眾開放。

1982年2月,豫園由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建築布局

豫園園內有穗堂、鐵獅子、快樓、得月樓、玉玲瓏、積玉水廊、聽濤閣、涵碧樓、內園靜觀大廳、古戲台等亭台樓閣以及假山、池塘等四十餘處古代建築。三穗堂位於豫園正門處,清乾隆二十五年建。原為樂壽堂,清初曾被征為上海縣衙辦公之地,改建西園時重築為三穗堂。

仰山堂、卷雨樓位於三穗堂之後,與大假山隔池相望。清同治五年(1866年)建,底層稱仰山堂,上層為卷雨樓,仰山堂共5楹,後有迴廊、曲檻臨池、可小憩。望大假山景,池中倒影可鑑。

萃秀堂位於大假山東北峭壁下,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始建,乾隆三十五年竣工。

亦舫在萃秀堂東牆外,俗稱船廳。明代以後,江南園林常在水邊建石舫,用以臨水賞月,而直接在陸地上築舫不多見,此系後增建。

魚樂榭跨於溪流之上,傍山臨水,溪上築一垛隔水花牆,牆上有漏窗,牆下處有半洞門,水從洞門流去。這裡運用了園林中延伸空間的巧妙手法,遊人至此,有不知何處是盡頭之意。

點春堂於清道光初年(1820年)為福建花糖業商人所建,以作公所之用,共5間。

豫園的中部景區有得月樓、綺藻堂。得月樓位於玉華堂、玉玲瓏西,兩面臨水,建於清乾隆二十五年,取"近水樓台先得月"之意而名。得月樓為二層樓房,建築精緻。綺藻堂位於得月樓下,以"水波如綺,藻彩紛披"而名,堂檐下有100個不同字體的木雕"壽"字,稱為"百壽圖",富有民族特色。堂前一天井,內有匾額:"人境壺天",左側圍牆上有清代"廣寒宮"磚刻。

織亭位於綺藻堂和荷花樓之間的西廊中間,面對湖心亭、九曲橋,背向五老峰、月府磚刻。亭以扇與廊相隔,扇裙板上刻有"耕織圖",浣雲假山位於得月樓北。

藏書樓又名書畫樓,位於得月樓對面,清光緒年間建,清末曾是有名的書畫市。

豫園環龍橋向南,是"神祠北際名園辟,寢廟東偏別殿開"的內園。1956年修復豫園時,內園成園中之園。內園面積僅2畝余,但十分精緻,亭台樓閣、泥塑磚雕、名樹古木、石峰小橋,一應俱全,布局緊湊而曲折幽深。

靜觀大廳亦稱 "晴雪堂",是內園主要廳堂,造得雕棟畫梁,軒昂高敞,堂面闊5間,進深3間,廳前有兩尊石獅,廳內有兩塊貼金匾額。

聳翠亭聳立於觀濤樓東面假山上,雙層亭閣,底層置石桌、石凳,周圍林木青翠。亭內一匾"靈木披芳"。

可以觀位於靜觀大廳東,小型方廳,精緻幽靜,炎夏時分外涼爽,廳前有磚雕《郭子儀上壽圖》,旁有泥塑龍牆,北接"洞天福地"鳳凰亭,南連"別有天",牆上有《重修內園記》等石碑,記載內園歷史。

九龍池位於內園靜觀大廳東南,池內砌湖石,東西兩壁隙間中藏4個石雕龍頭,水中倒影亦為4個龍頭,加上池狀若龍身,故稱九龍池。古戲台位於內園之南,建於清末,原在閘北上海北錢業公所內,1974年移建於此,經過修繕和增建於1988年9月對外開放。戲台正面獅子、鳳凰、雙龍戲珠、戲文人物等木雕圖案,造型優美,栩栩如生。

積玉水廊、積玉峰積玉水廊倚豫園東圍牆,臨曲池,積玉峰立於廊間。積玉峰玲瓏剔透,原在也是園內,1956年移到豫園。

會景樓、九獅軒會景樓位於豫園中央,登樓可觀全園景物,故名"會景樓"。九獅軒在會景樓西北,1959年重修豫園時,拆去民宅,鑿池壘石,池北築軒,名"九獅軒",軒前置月台,可憑欄觀賞池中荷花。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