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上海中國通商銀行大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上海中國通商銀行大樓
圖片來自阿婆囉新聞

中國通商銀行大樓(上海) 又名元芳大樓,是中國通商銀行上海外灘建築中(今中山東一路6號)所開設的銀行大樓。 中國通商銀行是創辦人盛宣懷於1897年5月27日所創辦的第一家中國人銀行,開創時參照英商滙豐銀行的管理辦法。該行成立之初,國家即授予發行銀元、銀兩的特權。民國初期,該行乃易英文名為「Commercial BankofChina」,成為純粹的商業銀行。1936年,該行正式改組為「官商合辦」銀行。此後,該行為國民黨政府所控制,與四明商業儲蓄銀行、中國實業銀行、中國國貨銀行合稱為「小四行」。建國後,人民政府接收該行的官僚資本部分,改造為公私合營銀行之一。

建築特色

外灘6號原來是一家拍賣行,3層殖民地式建築。1906年改建,由英資瑪禮遜洋行[1] 的格蘭頓(F . M . Gratton)設計,建築面積4541平方米,建築風格為仿哥特式市政廳式樣。頂部有一排尖頂。此樓原是一幢3層磚木結構的房子,東印度式建築風格。1906年拆舊建新,大樓外觀呈英國哥德式建築風格。大樓第四層有五個尖頂層面,原先還有十字架。第三、四層有小尖塔。大樓第四層是尖券形的窗戶,一、二層是典型歌特風格的花窗欞窗戶。裝飾上具有歐洲宗教建築色彩,青紅磚鑲砌,眾多細長柱子鈎勒牆面。後因維修時用水泥粉刷牆面,除框架外,原先的外貌已不復存在。大門入口豎有羅馬廊柱。底層、二層為落地長窗,券狀窗框,兩肩對稱。上層為坡式屋頂,並有一排尖角形窗。四樓南面為平台,是觀光黃浦江的勝處。

1906年哥德式建築,今日中國通商銀行大樓
圖片來自tripadvisor

歷史沿革

中國通商銀行創辦於1897年,是中國人自辦的第一家商辦銀行。它的創辦者是洋務派官僚盛宣懷,資本定額500萬兩,先收一半,最大的股東是招商局和電報局,其餘多為官僚及買辦,總董為[[張振勛[[、葉成忠嚴信厚楊文駿劉學洵嚴瀅朱葆三等9人,由盛宣懷指派。該行在香港廣州天津鎮江北京漢口九江汕頭等地設立了分行,用人辦事以滙豐銀行為準,在總行和重要口岸的分行都用洋人為大班,規章制度也仿照滙豐銀行,帳冊、簿據等全部用英文記載,還加入了外商銀行同業公會。 該行在創辦之初就獲得了鈔票發行權,發行銀兩和銀圓兩種鈔票,為中國最早的銀行券,一面是英文,一面是中文,在中文的一面印有「中國通商銀行鈔票永遠通用」和「只認票不認人」。發鈔、存款成為該行主要的資金來源。該行的放款戶最初主要為外商洋行、中國商號和錢莊,也有少數近代工業。因各地分行相繼發生分董等舞弊事項,呆帳增多,1900年北京、天津兩行又在八國聯軍入侵時遭到焚燒搶劫,1903年日本人又偽造該行鈔票引起擠兌風潮,損失慘重,各地分行陸續裁撤,到1905年只剩下北京、漢口兩分行和煙臺支行。

初期

從1905年起,該行得到部分鐵路外債存款,業務有了起色。從1905到1911年,該行從發鈔得到利潤80萬兩以上。1916年盛宣懷死後,行務由董事傅筱庵控制,他積極投靠北洋政府,大量購買公債,並用資金支援孫傳芳的軍隊,他還利用當招商局董事的權利為孫供應船隻,運送軍火與軍隊,在孫的支持下,傅筱庵於1926年取代虞洽卿當選為上海總商會第6屆會長。1927年3月北伐軍抵達上海後,傅被通緝,逃往大連,該行遂由王新貫主持行務。

中期

1931年,經虞洽卿等人疏通,國民黨政府撤銷通緝,傅返回上海。仍任董事長。他通過關係,獲得加發新鈔的權利。1932年,該行資本為350萬元,並改組增添杜月笙、張嘯林等為董事。1934年存款增到3100萬元,比1929年增加了4倍多。發鈔額達2900萬元。放款也顯著增加,達到3000萬元,比1929年增加了2倍多。但因放款中相當部分是以廠房設備和北洋政府發行的債券作抵,有些根本沒有抵押品,導致呆帳增多,但為了裝點門面,欺騙社會,該行自1934年起,化210萬元巨資,在江西路福州路口建造17層的營業大廈,加劇了資金短缺。1935年上海發生白銀風潮,該行出現擠兌危機,經常務董事杜月笙出面維持,才平息了風潮,同年6月由杜改任董事長。因幣制改革,該行結束髮行業務。同時因虧損太大,該行不得不將新廈以150萬元的低價賣給宋子文組織的中國建設銀公司。 1937年,國民黨政府為控制中國金融,又迫使該行接受增撥官股347.5萬元(以復興公債抵充),將原有商股折合成52.5萬元,合成400萬元,該行遂成為官商合辦銀行。該行改組後,實權仍掌握在杜月笙手中,他大量購買公債,從事投機。

抗戰時期

抗戰爆發後,該行於1938年4月與四明、中匯兩行在香港設立聯合通訊處,繼續從事投機經營。1941年,該行在重慶設立分行,1943年升為總行,並陸續在後方設立分支機構,曾組織運銷公司,一面從敵戰區購入日用品運往內地,一面把內地的原料和農副產品運到敵戰區,積累了不少的外匯和黃金。 抗戰勝利後,該行上海總行恢復整頓,因受中央銀行委託代兌偽中儲券,存款一度回升,1945年底達198000萬元,比上年增長4倍。1946年杜月笙又因貸款給軍統局的關係,在銀行資金不足時可隨時獲得該局的調劑,得益不少。這一時期,該行大量投資文化新聞事業單位,包括上海商報大晚報中國出版社、大東、世界等知名機構。但因內戰爆發後,經濟崩潰,該局購買的大量公債在通貨膨脹中化為烏有,其他資產也被官僚抽逃殆盡,至解放前夕,除一些房產外,只剩下一個空架子。 上海解放後,人民政府接收了該行的官股部分作為公股,將該行改造為公私合營銀行。1951年5月,它和新華四明中國實業建業等四行在金融業內首先組成聯合總管理處。1952年12月,同上海其他59家私營銀行、錢莊、信託公司一起組成統一的公私合營銀行。

參考文獻

  1. 不賣鴉片的洋行,宇宙光全人關懷網, 201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