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上海三一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上海三一堂位於浦東新區浦星路290號。起源於1922年,當時,浦西慕爾堂(今沐恩堂)到浦東三林塘地區傳教,租用民房作禮拜堂。1927年起,籌款購地。1934年建成教堂(今三林塘西街95號),並定名為「三一堂」。20世紀50年代,停止宗教活動。1988年後,開始恢復宗教活動。1998年11月,重建新堂。

基本信息

開放時間:8:30—16:30

禮拜時間:周日8:00—10:30

交通:公交163、986路,魯莘線

電話:58491004

基督教建築

初期基督教建築反映了當時一些奴隸和貧民,早期基督教雕塑,主要表現在紀念死者、寄託對來世希望的石棺雕刻上[1]

基督教於1~2世紀開始流傳。羅馬帝國於313年頒布《米蘭敕令》取得合法地位後,教堂建築逐漸發展起來,羅馬一地就有30餘座。5 至 10 世紀西歐的基督教建築,主要的類型是教堂。早期基督教徒利用羅馬建築作為禮拜儀式之用,沒有固定的教堂型制,其中大部分是將羅馬的巴西利卡改為教堂。教堂平面有圓形和多邊形的。

教會規定:聖壇必須在東端,大門朝西。聖壇為半圓形穹頂所覆蓋,聖壇前設祭壇,祭壇前又增建一橫翼,比較短;與巴西利卡一起形成長十字形平面,稱為拉丁十字,象徵基督受難。一般在巴西利卡前還有一個三面有圍廊的前庭,中央設洗禮池。獨立的鐘樓位於教堂一側,形成完整的群體。這種巴西利卡式教堂[2]是西歐中世紀天主教堂的原型,典型實例是羅馬聖彼得教堂。

參考文獻

  1. 早期基督教美術,豆丁網,2012-08-06
  2. 教堂建築風格簡簡史,搜狐,2019-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