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漢語指示代詞演變研究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上古漢語指示代詞演變研究》,作者:黎路遐,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商務印書館[1](英文名稱:The Commercial Press,簡稱CP)是中國出版業中歷史最悠久的出版機構。1897年創辦於上海,1954年遷北京。與北京大學同時被譽為「中國近代文化的雙子星[2]」。
內容簡介
指示代詞是介於實詞和虛詞之間的詞,沒有實在的詞彙意義,容易發生演變。上古漢語有近二十個指示代詞,使用頻率較高的多數經歷了語法化,語法化為連詞、系詞、句末語氣詞、話題標記、定指代詞、賓語從句引導詞、結構助詞、第三人稱代詞等。其中,指示代詞→句末語氣詞、指示代詞→話題標記等是漢語中獨特的語法化途徑。
雖然指示代詞語法化路徑多種多樣,但不同的路徑具有共同的特點,受共同因素的制約。上古漢語指示代詞的句法、語義、語用特徵相互聯繫,共同作用於語法化過程。指示代詞所處的句法環境尤其是句中位置決定了語法化途徑,句首的指示代詞傾向於發展為連詞和系詞,以及話題標記;句末的指示代詞轉化為句末語氣詞;詞組內的指示代詞語法化後依然作用於詞組內部。指示代詞的內指用法(回指、篇章指以及認同指)是語法化的起點。演變時,指示代詞失去篇章中的指稱意義;同時,由於本身意義的虛空,在語用推理的作用下,語境中隱涵的語用義附加到它們之上,從而發生意義的變化。
上古漢語指示代詞語法化後,有的留存下來,有的逐漸消亡;上古漢語指示代詞體系整體呈簡化的趨勢。核心的空間距離遠近相對的指示代詞「此」「彼」保持穩定,是上古指示代詞體系沿用一千多年的重要原因。
作者介紹
黎路遐,女,1981年生,湖南寧鄉人。2011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獲文學博士學位,2008-2010年以「聯合培養博士生」公派於法國高等社會科學學院東亞語言研究所學習兩年。現任教於湖南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院,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漢語語法史。主持 社科後期資助項目1項,湖南省社科青年項目1項,已在《中國語文》《語言學論叢》《漢語史學報》《歷史語言學研究》等刊物上發表十餘篇。
參考文獻
- ↑ 簡介,商務印書館
- ↑ 商務印書館成立110周年,搜狐,2007-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