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陽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大乘之閣 |
本名 大乘之閣 別 名 三樣樓 興建時間 1755年 |
大乘之閣位於河北省承德普寧寺,興建於清朝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距今已有二百多年歷史。。[1]
簡介
大乘之閣,又名三陽樓。因人們希望得道發財,取三陽開泰的意思,又把這座樓閣叫作三陽樓。
歷史沿革
乾隆年間,清兵平息了蒙古準噶爾部的叛亂,都爾伯特等四部蒙古族歸順中央之後,為紀念這次重大歷史事件而修建了這一組龐大的古典建築物。
建築風格
普寧寺是一座漢藏形式相結合的寺廟。寺的前部為漢族典型的伽藍七堂布局形式,寺的後部則為藏傳佛教的建築布局形式。大乘之閣就是普寧寺後部的主體建築,也是全寺的中心建築。
主要結構
大乘之閣是一座高大的木結構樓閣式建築物,高36.65米。全閣構築奇特。從外觀上看,前面六層,後面四層,左、右兩側各為五層。在第五層的四個角上,各建有一個四角攢尖式的屋頂,上置鎏金銅寶頂。在第六層的正中,又修有一個四角攢尖式的屋頂,頂上同樣安有一個鎏金銅寶頂。這五個四角攢尖式屋頂,都鋪着黃色琉璃瓦。它們和鎏金銅寶頂一起,在陽光的照射下顯得輝煌燦爛。這五個攢尖頂構成了一個立體的曼陀羅。這是藏傳佛教建築的特有形式。
在大乘之閣的前面,懸掛着一塊巨匾。匾上用漢、滿、蒙、藏四種文字,書寫着「大乘之閣」的字樣。大乘之閣由24根大木柱支撐着。柱樑相連,斗拱支撐、木榫卯接,既結實牢固,又具有很強的抗震能力。從閣的外形看,各面的層數雖然不同,但閣內卻只有三層,而由下到上,逐層回收。第二層和第三層為迴廊,中間形成一個空井,供奉木雕觀音菩薩像。
大乘之閣內供奉的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是用松木、榆木、杉木、檜木、柏木等木材拼接後雕刻而成的。這尊佛像高27.21米。其中須彌底座高為1.22米。須彌底座上蓮花底座至無量光佛頂部高度為22.29米,底下3.7米。大佛腰圍15米,重量為110噸,僅頭部重就達5.4噸,是世界最大的木雕佛像,已載入吉尼斯世界紀錄。 [2] 菩薩像頭戴金冠,身披袈裟,頸掛念珠,腕套珠圈,神態莊重。在金冠的前面嵌有一尊坐佛像,金冠的上面站立着一尊立佛像,立佛像高1.4米。坐佛和立佛都是觀音菩薩的師傅無量光佛。這尊菩薩像刻有三隻眼睛,據說可以洞察過去、現在和未來;有42隻手臂,本身的兩手向前合十,其餘的40隻手左右上舉,每隻手上都拿着法器,且都有一隻眼睛。按照佛教「25有」的說法,25乘以40,這尊觀音菩薩像便有千隻手、千隻眼了,所以又被稱為千手千眼觀音。在觀音菩薩像的前面分別侍立着兩位弟子像。這兩位弟子,一位叫善財,一位叫龍女。他們的像各高14米。
價值地位
大乘之閣是普寧寺的主體建築,也是全國著名的一座古代樓閣式建築物。這座樓閣式建築不但具有重大的建築價值,同時也具有重大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大乘之閣和它周圍的建築,形象地再現了藏傳佛教的宇宙觀,表現了藏傳佛教對世界的看法。閣中的木雕觀音菩薩像,不但體量高大,而且雕刻精美,是我國佛教文物中的珍品,不可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