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三覺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三覺鎮屬壽縣最南端的一個建制鎮,其鎮名由三覺寺而來。俗傳,清光緒年間有覺妙、覺修、覺慧三個和尚在此建寺,後傳為三覺寺。三覺寺在1987年之前還只是一條狹長的街道,商貿不活,市場蕭條。改革開放以來,集鎮建設逐步發展,市場趨於繁榮。49648人(2017年)。街道建成區面積達到1.8平方公里,已成為壽縣南部集市貿易的重鎮。[1]

區位面積

三覺鎮地處壽縣最南端,壽縣、金安區肥西縣三縣(區)交界,東與炎劉鎮交接,南與肥西縣高劉鎮接壤,西與六安市金安區毗鄰,全鎮國土面積166.31平方公里,人口49648人(2017年),轄12個行政村,2個街道。鎮域三條油路可直通壽縣、六安、合肥。距合武高速公路入口處只有14公里,合肥新橋國際機場20公里;到壽縣、六安、合肥三城均不到1個半小時的車程。

從地圖上看,三覺鎮處於壽縣、六安、合肥三座城市的三角中心地帶,東距合肥市50公里,西距六安市45公里,北距壽縣約68公里;交通地理位置十分優越。隨着省城經濟圈的形成,加之合肥大建設的強力輻射,三覺鎮的區位優勢更加凸顯。[2]

區劃沿革

該鎮1992年3月撤區並鄉前分屬原三覺區三覺、六衝、丁崗、余集4個小鄉鎮。1992年撤區並鄉後,三覺與六衝合併為新的三覺鎮;丁崗與余集合併為丁崗(1994年更名為瓦房鄉)鄉。2004年9月三覺鎮與瓦房鄉合併組建現在大的三覺鎮。

地形地貌

三覺鎮地處江淮分水嶺地區,屬平原與山區的過渡地帶,地面起伏,崗沖相間,地勢由西南向東北傾斜。西南部海拔40米左右,東北沿東淝河一帶河灣窪地海拔在30米上下。

土壤多屬黃棕壤和水稻土。

自然災害

三覺鎮特殊的地形、地貌,致使農業抗災能力較差。 其主要表現為:

旱災。有十多個行政村處於6條跨縣支渠的末稍,農田用水十分困難,天氣乾旱年份,渠系受益村組因缺水灌溉致使大量農作物減產,甚至絕收。

水災。這個鎮沿東淝河有十幾個村處於易澇地區,一遇較大洪水,農業減少收成。

病蟲災害。1987年前後多發生水稻白葉枯病、二化螟二代、稻縱卷葉螟等病蟲危害,一般減產1——2成,嚴重流行地區減產4成以上;2000年以後農作物主要受稻飛虱、小麥紋枯病等危害較大,每年因此減產。水、旱、病蟲等災害的出現增加了農業風險。[3]

機構職能

鎮政府所在地設在三覺寺,它是全鎮政治、經濟、文化、貿易中心。鎮政府職能在改革開放前多以「管理」為主,改革開放後職能轉型為「管理」和「服務」並重,「服務」在一些民生工程方面已得到充分體現。

自1987年以來機構設置經過幾次變動,鎮政府職能機構主要設有黨政辦、經濟發展辦、財政所、農經站、農林綜合服務站、畜牧水產站等。

經濟概況

三覺鎮是典型的農業鄉鎮,主要經濟支柱是以農業和勞務經濟為主。就財政稅收、農民收入兩項來講,按橫向比仍低於周邊鄉鎮和發達地區;按縱向比增幅較為明顯。1987年全鎮(原三覺、六衝、丁崗、余集四鄉鎮)財政稅收僅為73.51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55元;2004年撤鄉並鎮後,財政稅收增加到120多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890元。到2006年全鎮財政收入達到191萬元(取消農業稅,主要為工商稅收),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630元,農民生活水平逐年改善。

近年來,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經過全鎮人民的一致努力,三覺鎮的社會各項事業取得了長足發展,農業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城鎮建設步伐加快,招商引資勢頭強勁,投資千萬元以上的企業達10多家,工業、企業總產值超過3億元,利稅2000多萬元。鎮內50多公里的「村村通」水泥路可至所有行政村。此外,三覺鎮在計劃生育、水利興修、民政、文化教育事業及民生工程方面均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

農業

主要以種植業為主,其農作物有:水稻、小麥、油菜等。1987年之前農業主產品是水稻、小麥、油菜等傳統作物,特別是1992年之後,傳統農作物品種得到進一步優化,同時,增加了西瓜、棉花、蔬菜等高效作物種植。通過充分運用科技和品種更新,糧食畝產由1987年400公斤,增長到2006年的500公斤以上,農業總產值由1987年的26.07萬元增加到2006年的8190.52萬元。

由於農業生產條件得到不斷改善,機耕面積幾乎達到100%,機收面積至少達到50%以上,由此帶動了生產率的提高,使農業增加了更多的剩餘勞動力。

林業

該鎮在退耕還林之前,林業發展落後。自2001年2月實施江淮分水嶺工程之後,結合國家退耕還林給予的優惠政策,林業實現了一次飛躍發展。全鎮現有成片林4000畝,24.5萬株,零星林木180萬株,年間伐林木980方,年林業產值達到30多萬元。

畜牧業畜牧業大多以養雞、養鴨、養鵝為主,養豬、養牛較少。養殖業養殖方式多是散養,規模養殖戶不多,畜牧業占據農村經濟比重較小。

水產

全鎮除許大壩等近7口小型水庫集中養殖外,大多以零星養殖為主。2006年全鎮水產品產量1100噸,水產品總產值781萬元。

水利

1987年後陸續對許大壩、歐崗等小型水庫進行了配套;同時充分利用外資配套資金對王大塘、花果等十幾條支渠進行了石方配套。特別是2001年後以江淮分水嶺項目為契機,共建電灌站15個,深挖10畝以上當家塘200口,支渠疏竣7條;直接利用國家項目資金300萬元,鎮配套200多萬元。[4]

鄉鎮企業

該鎮1987年前只有大莊輪窯廠這一個象樣的企業。鎮、村一窩峰辦起了預製廠、塗料廠、電器廠等上百家。由於盲目過熱發展,一無技術,二無銷路,三無效益,致使大多數倒閉、破產,為鎮、村帶來了巨大的債務負擔。自從上級對企業改制的一系列措施出台後,該鎮將鎮所現有的十多個企業全部進行改制,實行競標拍賣。如魏荒、丁崗、長崗等幾座輪窯廠率先改制完成。同時,鎮裡優先發展私營和招商引資企業,如旺達精米廠、和欣毛衫織造有限公司、南天門油脂有限責任公司、群力北方製衣有限公司等百萬元以上產值的企業相繼落戶三覺。2006年全鎮企業總產值達到1000多萬元,實現利稅200萬元。

第三產業

該鎮第三產業主要是勞務經濟。1987年全鎮外出務工人員較少,勞務收入占全鎮經濟份額極小;2006年外出務工14000人,勞務收達8000多萬元,已成為鎮域經濟的半壁江山。[5]

基礎設施

道路交通

1987年全鎮只有一條5公里通往縣城方向的油路,三條30多公里的泥石路,也只能到達原鄉所在地,通往村級的道路基本只是晴通雨阻。特別是1992年撤區並鄉後,道路交通迅速發展,到2006年,全鎮油路里程達到三條32公里,有80%以上行政村通上了泥石路。至2007年以來,得益於「村村通」工程使得鎮內50多公里的「村村通」水泥路可至所有行政村。

供電供水

該鎮1986年高壓輸電線路才送到三覺,此後,經過三、四年努力,採取「三結合」辦電的方式,到1990年全鎮供電線路全部送到村組。而後,又在2004年前後重新進行了線改,到2006年全鎮98%以上的住戶通電,且電費與城鄉同價。

在供水方面,三覺街道於1995年開始就使用上了自來水;其他地方雖未用上自來水,但全鎮居民都能滿足用上潔淨衛生水。

2011年,鎮裡加大對各行政村自來水貫通工程投入!部分行政村也已用上清潔衛生的自來水。

三覺鎮郵政電信概況一覽表

廣播電視 全鎮三十個行政村村村有播音室,每村12.5瓦以上高聲喇叭至少有3隻以上,2000年有線電視剛剛開通,到2006年底用戶發展到1000戶以上,有線電視用戶能收到30多個電視節目。

郵政電信

1987年3月至1992年2月,郵政系統設有三覺郵政支局和六衝、丁崗、余集、瓦房四個代辦所。1992年後,撤銷四個代辦所,保留三覺郵政支局,新設瓦房郵電所。郵政系統無論如何撤併,始終沒有影響郵政業務的開展。

電信方面,1987年三覺還沒有開通程控電話,自1993年程控開通後,電信用戶發展迅速,到2006年底全鎮共有電話用戶2000多戶,占總戶數30%以上。

小集鎮建設

三覺寺因屬歷史集鎮,同時一直是鎮、區、鎮政府的所在地,所以優先發展三覺寺是必然選擇。三覺寺在1987年時還只是一條狹長的街道,1993年後,步行街、服裝城、農貿市場相繼建成;隨後又加強了集鎮發展,修通了主街2公里水泥路面,強化了綠化、亮化工程,使街道品位大為提高,2010年開工修建的三覺鎮建材街也即將完工。壽縣南部貿易重鎮已顯雛形。[6]

社會事業

教育

該鎮在八十年代末基本上完成了「三結合」建校,中小學校舍大多數成為磚瓦結構;進入九十年代後全面開展掃盲教育,並順利地通過了省、縣驗收。自2000年後狠抓「普九」教育,學齡前兒童毛入學率達到95%以上。在此間大力重視軟硬件建設。在軟件方面,加強師德師風教育,全面提高教學水平;在硬件方面,先後投入大量資金,鎮域初中和中心小學全部新建了教學樓,並增添了一些教學設備。

擁有省級重點職業高中:壽縣第一職業高級中學

衛生

1987年除三覺中心衛生院有一幢簡易醫技樓,20多張病床外;其他地方無像樣醫院。1992年撤區並鄉後,新建了瓦房衛生院。同時,三覺中心衛生院也進行了老房改造,增加了醫療設備,吸收了多名中專醫科學校畢業生,並選派到地區以上醫療單位進修。

特別是1995年以後,三覺中心衛生院,以被六安行署衛生局授予一級甲等醫院為契機,相繼於1996年8月新建一幢三層醫技綜合樓;於1999年10月一幢二層門診綜合樓落成;2006年7月兩層內走廊住院樓投入使用。在此期間醫院還添置了B超、胃鏡、血球計算儀、心電圖、腦電圖、500MAX機等先進醫療設備。醫院現有職工62名,其中主任醫師一名,主治醫師6名,能承擔胃、膽等上腹部手術。該院副院長、主任醫師魏良忠不但醫德高尚,而且技術精湛,他多次被國家、省、市、縣評為先進工作者、精神文明標兵、優秀共產黨員等稱號。

計劃生育

一九九二年撤區並鄉前,鄉鎮只配備計生專干一人,村級無計生專干。計生管理模式主要是行政、經濟等手段。自《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口和計劃生育法》以及相配套的計生法律、法規出台後,鎮裡配齊配強了計生專抓隊伍,成立了計生辦公室,村里全部選配了女計生專干,增加計生投入。

全面落實「鎮負責」、「村為主」機制,促使計劃生育走向良性循環。2006年全鎮人口出生率達到12.3‰,自然增長率不到5.1‰,徵收社會撫養費70多萬元,計生獎扶和優惠政策2005年正式實施,符合條件的計生獎扶對象,年人均補助600——700元,現全部兌現。[7]

自然人文景觀

名勝古蹟

七花寺:由唐太宗李世民派魏祠公胡景德親臨督修

1、七花寺。位於梁崗村馬塘村民組境內。該寺最早由七名叫花而建,故名七花寺。其建寺年限難以考證,但「文革」拆除廟寺時,房屋正梁寫有「唐貞觀年間重修」字樣。據傳,此寺系唐太宗李世民派魏祠公胡景德親臨督修。

解放前夕寺廟香火盛旺,每年正月十五和農曆二月二人山人海。「文革」前夕還有二幢十多間磚瓦結構廟宇。「文革」期間,廟宇被拆,佛像被砸。

廟址只有信徒籌資興建的一間小屋,裡面放着幾尊小佛像。七花寺雖不與當年,但每年農曆正月十五和二月二日仍有許多香客前往。 2、三覺清真寺。位於三覺老街中段,該寺始建於民國十八年。「文革」期間被拆,其寺址劃歸醫藥公司。此後,三覺寺回民多次要求收回寺址重建。在有關部門的支持下,三覺清真寺於2005年7月落成。該寺能容納300人坐寺禮拜,它是壽縣南部較大的宗教活動場所之一。


特色工程

新農村建設。三覺鎮新農村建設2006年正式啟動,主要集鎮及農村居民點規劃已經完成。三覺街道規劃後建成區面積可達3平方公里,街道形成七縱四橫格局。

全鎮共設90個居民點,每個居民點在50-200戶,試點工作已在大莊村進行。

江淮分水嶺工程。原三覺、瓦房兩鄉鎮2001年同時被列為省江淮分水嶺重點治理鄉鎮。該鎮圍繞「把水留住,把樹栽上,把路修通,把產業結構調優」的幾項內容,紮實有效地開展工作。

到2006年,全鎮共利用江淮分水嶺項目資金300萬元,自籌資金200多萬元,已進行渠道整修7條,深挖當家塘300多口,打井52眼,興建電灌站15所,實現成片造林4900畝,新植樹木24.5萬株,修通泥石道路10條,通車裡程30公里。調整節水高效農作物面積5000畝。[8]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