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三維會計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三維會計是中國的一個文化術語。

漢字是用於記錄漢語,進行書面交流,傳承民族文化的書寫符號系統[1],也是最富有民族特色的中國書法藝術[2]的載體,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它蘊藏着許許多多的文化內涵。

名詞解釋

同傳統會計一樣,會計演進的動力來自社會環境的變化和人們認識程度的深化。三維會計的提出不是憑空的幻想,而是基於以下背景:

1、企業價值空洞和投資者的困惑

新技術革命以來,企業似乎紛紛開始沿着一條偏離人們傳統的價值觀念的軌跡發展起來。傳統經濟資源(現金、存貨、設備等)的經濟重要性在下降,而商標、專利、商譽等無形資產開始顯現其價值代表的姿態。尤其是企業的人力資源,更是成為企業價值的首要源泉。但是人力資源與無形資產不同的是,後者經過理論與實踐的長期相互作用已被傳統的會計系統所吸納,而前者卻一直沒有被正式納入財務報告的信息範疇。雖然企業的財務報表並求反映人力資源的信息,但由於企業人力資源差異帶來的未來現金流的明顯差異卻是客觀存在的。這一表現在企業財務報表外的信息卻被理性的投資者所捕捉,於是,投資者紛紛開始偏離企業報表中資產的價值數據,將資源投向其認定為人力資源價值高的企業。從而,企業的投資價值與企業報表中資產價值的巨額差異出現了,並呈現出隨着知識經濟形態的到來日益擴大的趨勢。最有說服力的可能是廣為引用的微軟和英特爾的例子。這兩家公司的賬面價值之低與其市場價值之高,形成強烈的對比反差。這種差異就像一個巨大的價值空洞,讓傳統會計無法實現真實反映企業價值的目標。

面對這一價值空洞,投資者顯得有些無所適從。那些習慣依賴會計信息的投資者發現他們所依賴的信息越來越失去相關性。眾多的投資者在越來越大的不確定性面前要比以往更加依賴主觀的臆斷。但有一點是非常明確的,就是他們希望得到比現有會計信息系統所提供的新的更加值得依賴的會計信息,以解決由於企業價值空洞帶來的困惑。

2、對價值創造和經濟活動認識的逐步深化

價值從何而來?什麼是經濟活動的本質?馬克思為我們做出了這樣的解答:勞動是價值的源泉,生產力的基本要素包括三個: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其中勞動者即人的要素是首要的,他們是生產工具的創造者和使用者,是對勞動對象加以改造的主體因素,在生產過程中起決定作用。但縱觀人類漫長的經濟活動的歷史,我們看到的卻是另一番景象:自然資源和資本被看成是價值的源泉而被人熱烈追逐,價值的源泉——行為被視而不見,而創造價值的主體——勞動者更是淪為自然資源和資本的奴隸,被資源和資本的主人當作他們的「會說話的工具」看待。奴隸主、封建主和資本家用殘酷的剝削展示了他們的「財富創造更多的財富」的野蠻邏輯,用勞動人民的斑斑血淚證明着物力資本對人力資本的強權支配。

1776年,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提出了組織和社會將從勞動分工中獲得經濟優勢的精彩觀點,第一次從經濟學角度研究人的行為對價值的作用;隨後羅伯特·歐文則認識到「關注雇員對企業是有利的」,開始關注人不同於機器的因素,反對殘酷剝削;泰勒通過對工人生產行為仔細的觀察研究,把他們的行為和價值聯繫起來考察和管理,創造了科學管理,用奇蹟般的生產效率在歷史上第一次證明了人的因素與物的因素的不同。

隨後由霍桑實驗開始的行為科學則更科學、更廣泛地揭示了經濟活動的真實面貌,推動了人們觀念的進一步轉變。人們開始逐步認識到人和人的行為在價值創造中的重大作用和經濟活動是人和物的結合體的真實面目。而促使人力真正擺脫物力束縛的動力,則是生產力的發展和經濟形態的轉變。知識經濟的到來,使得知識和技能成為生產經營的關鍵,也使得智力勞動超越體力勞動成為勞動的主要形式。實踐證明,勞動越是體現與勞動資料不同的特性,就越是獲得擺脫資本對它的控制的能力。可以展望,知識經濟將使勞動恢復其價值源泉的真實地位,使勞動者成為資本的主人;它還將揭示經濟活動的人和物統一體的真實面貌,使得研究人、關心人、造福人、發展人成為企業經濟活動的主題,使得人和人的行為的信息成為企業信息系統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3、管理領域的嶄新變革

伴隨着知識經濟的到來和物力資本中心觀向人力資本中心觀的轉變,管理領域發生了深刻的變革。決策者和管理者逐步認識到對人的管理才是企業管理的中心所在。「企業再造」、「立體管理」、「流程重組」、「第五項修煉」、「經營未來」等一系列理論與方法都蘊涵着對人及其組織變革、改進人的行為以獲得競爭優勢的思想。這使得人及其行為的信息成為企業高層管理者迫切的需求。團隊組織、虛擬組織、無邊界組織等新型組織形式的出現使得管理人員與被管理人員的界限變得模糊,服從命令的管理模式逐漸向自我取向的管理模式過渡。這又使得以往只需要服從命令不需要自我調整行為的企業員工面臨自我決策、自我調節行為的新任務。

管理理論和方式的發展及管理組織形態的變革,帶來了對會計信息的需求變化:

一是會計信息需求類型的增加,個人或組織的行為的價值信息成為新的需求熱點;

二是會計信息使用者的擴大,全體員工也成為信息使用者。這種新的信息需求為三維會計的發展和變革提供了動力。

4、新的產權主體和新的產權界定問題

知識經濟是以智力資源的占有、配置,以科學技術為主的知識的生產、分配和使用消費為重要因素的經濟。知識經濟帶來了產權關係的重大變化。如果說產權觀念的產生是產權關係的第一次革命,而產權的多元化和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是產權關係的第二次革命的話,那麼在知識經濟時代,產權關係將迎來它的第三次革命,那就是勞動者將憑藉他們的勞動在歷史上第一次成為產權主體。土地、資本與勞動,被古典經濟學稱為社會生產的三大要素。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歷史告訴我們,在人類不同的發展時期,這三大要素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而圍繞企業的產權,要素的所有者不斷地進行着重複的博弈,博棄的結果決定了產權分布。由於稀缺性的要素往往在社會生產中扮演着決定性的關鍵角色,這種關鍵角色使得這些稀缺性的要素所有者在重複博弈中取得優勢地位,並藉此取得社會生產中的支配性產權。

在奴隸社會,自然資源相對豐富,而勞動力十分短缺,誰擁有勞動力,誰就在社會生產中擁有產權。因此,擁有大量奴隸的奴隸主就成為產權主體。發展到以農牧業為主的封建社會之後,勞動力資源增長,相對勞動力而言土地成為最主要的生產資源(在人口密集的地區例如中國東南沿海、印度兩河流域等地區更是如此),而地主憑藉其對土地的所有權成為自然經濟時期最主要的產權主體。發展到以傳統工商業為主的資本主義社會,資本成為制約社會生產的關鍵要素,而資本家就憑藉其資本所有權成為商品經濟時期最主要的產權主體。千百年來,這種在生產要素所有者之間的博弈從來沒有結束過,只是不斷地達到暫時的均衡,然後隨着社會生產的發展,各要素之間的相對地位的變化,又開始了一輪新的博弈。

但是,以往的博弈結果有個共同的特點:無論是奴隸主、地主還是資本家,都是以物力資源所有者的身份牢牢占據着產權主體的支配地位,而勞動者基本上只在物力資源所有者的支配下得到僅僅賴以生存的生活資料。當人類進入知識經濟階段,新的經濟形態讓人們能夠以從未有過的效率創造物質和精神財富,也使財富的分配逐步走向公平。其中最大的原因是,這是一個以知識的生產分配為主的知識經濟時期,知識和智力將超越物力資源成為社會財富增長的關鍵,人力資本對企業利潤創造的貢獻超過了物力資本,這將使得擁有知識的勞動者逐漸在產權的連續博弈中取得優勢地位,憑藉其勞動歷史性地第一次成為企業的產權主體。這是生產力發展對產權分配影響的必然結果。

勞動者成為產權主體帶來了新的信息要求。作為新的產權主體的勞動者和原有的產權主體都要求企業的會計能提供真實可靠的計量有關生產要素貢獻的信息,以便進行產權界定和收益分配,維護自身的利益。而不同生產要素的貢獻得到正確計量也是企業能獲得較高的生產效率進而在激烈競爭中得以生存的必要條件。對於這一點,新制度經濟學家早有所論述。他們認為,企業活動實際上是不同要素所有者的合作過程,合作能利用彼此的比較優勢,這種合作生產叫做「隊生產」。但「隊生產」遇到的主要問題是生產率的計量問題,因為如果不同質的生產要素其生產率在生產中能夠得到精確計算的話,組織就能夠根據其生產率提供相應的報酬,要素之間的合作所產生的比較優勢就完全實現,生產率就很高,如果經濟組織的計量能力很差,報酬與生產率之間只有鬆散的關係,生產率就較低。因此,勞動者產權大小及比例如何確定?收益如何分配?這是產權主體和產權關係變化後的知識經濟中的新型企業面臨的亟需解決的重大問題。

5、計算機和通信技術空前發展是三維會計的技術支撐

一種理論或技術的產生和發展往往離不開相關理論和技術的支持。數學與文字的發明和發展是一維會計的前提,紙和印刷術則促進了二維會計的發展和傳播,而現代計算機網絡和通信技術的迅速發展則成為三維會計產生和發展的必要條件。以計算機網絡和無線通信技術為代表的信息技術革命帶來了信息技術神話般的飛躍,徹底地掃清了三維會計的技術性障礙。信息技術革命極大地提高了信息處理效率,同時又極大地降低了信息處理成本。這無疑為會計系統的改革創造了空前有利的必要條件,也使會計從二維會計提升到三維會計的飛躍成為可能。

6、現行會計的缺陷

會計是其環境的產物,與其演進過程中的特定背景相適應。當環境發生本質性的變化時,就顯露出很大的不適應性:首先,會計的對象「見物不見人」,將人力資源這一主導性要素排除在外,就有舍本求末的缺陷;其次,將價值性信息與其導致的主體——人之間的聯繫割裂開來,信息無法反映經濟活動的本質;最後,用會計的專門方法,強行把在立體空間進行的動態經濟活動平面化、靜態處理,這樣會計的反映與經濟活動的現實不符。

7、二維會計的內在邏輯分析:是否具有可擴展性

現行會計建立在「資產」和「權益」這二維基礎上,可稱之為「二維會計」。由這二維要素形成的會計等式為「資產=權益」。從這個等式中我們很難看出擴展的可能途徑。但我們可以換一個角度考察:「資產」和「權益」是與價值信息的不同方面相對應的要素。與資產對應的是進入會計對象範圍的客觀物質,例如原材料、現金等,無形資產也屬於這種物質的範疇。因為它們也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這些物質是價值的載體,說明的是「價值在哪裡」的問題。價值的存在是以這些物質的存在為前提的,如果這些物質不存在了,價值也會隨之消亡。而與存在相對應的則是一種權利,這種權利某種程度上是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是由人與人對價值的評判及其在評判基礎上的協議或契約決定的。例如債權人權益與股權人權益都是如此。它體現的是價值的歸屬,即「價值到哪裡去」的問題。

於是,傳統二維會計的會計等式 「資產=權益」就可以轉變形式,表述為「價值的載體=價值的去向」或「價值的存在=價值的歸屬」了。這個二維價值的等式是否能夠進一步擴展呢?一個順向思維的問題就是:既然有了「價值的存在」和「價值的歸屬」,為什麼沒有「價值的源泉」呢?於是,一個符合邏輯推論的新的維度出現了——「價值的源泉」。我們將在後面討論的行為要素正是說明「價值的源泉」的維度,這與二維會計的內在的邏輯擴展方向正好一致。因此,一個必然的選擇就是:在三維價值邏輯「價值的載體=價值的源泉=價值的歸屬」的基礎上,以行為作為第三維,建立「資產=行為=權益」的「三維會計」。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