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三類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三類境

 

 

 

三類境

佛教術語。 識所變現的性境、獨影境、帶質境三類的總稱,是唐玄奘針對當時印度唯識學說有關「見分」、「相分」是同種還是別種所作的一個總結。 印度唯識論者主張識有「見」、「相」二分,如一張目而陡然了別案上筆硯等影像,則筆硯等影像為相分,了別筆硯等影像的功能為見分。 見分為能緣所覺,相分為所緣所覺。 見分是能別,相分是所別。 見分托相分而起,相分仗見分而生,同為識變,因作用不同而分為「能」、「所」,即一個識體有此兩種功能。 但對見分和相分究竟是同種(同一潛在功能)還是別種(不同潛在功能),各有不同主張,概括起來,約有四說:一是主張見分、相分及本質塵(物之自體)三法皆同種; 二是主張相分、見分、本質塵三法二種生,見分別種,相分與本質塵同種; 三是主張各識之見分、相分兩法同種生; 四是主張兩法無論何時皆屬別種。 玄奘認為,這不能一概而論,要隨着不同性質的「境」而定,由此提出三類境說,他自撰的頌文(載窺基所撰《成唯識論常中樞要》卷上)是:「性境不隨心,獨影唯隨見,帶質通情本,性種等隨應。」


相關書籍介紹 中國大百科全書(佛教篇) 性境(實境) 具足五義:一為有實用,不與「見」同種生; 定有自種為因緣,「相」別有種,故有實用。 用者體義,有實用,猶雲有實體;二為自種生; 三為仗質; 四為現量(感覺)所證; 五為性與系(界系)不隨心,故名性境。 玄奘認為性境「相」、「見」別種,如緣根身、器界,托本質塵而緣,相分與見分不同種。 性境不是隨心計計度而起,所以說為「性境不隨心」,它三性(善、惡、無記)不定。 如實五塵(色、聲、香、味、觸)唯無記性,不隨能緣五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通善、惡、無記三性。 獨影境(幻覺) 「相」、「見」同種。 如意識緣龜毛、兔角、空華、石女等,不託本質而緣,故相分與見分同種。 獨影境雖然也有相分,但此相為見分之遍計所執相,所以說「獨影唯從見」。 善、惡、無記三性也是同種。 帶質境(錯覺) 雖隨心生,而必仗本質,雖帶本質又與本質不符。 如冥冥夜行,認繩作蛇,稱帶質境。 仗本質生,帶似本質,故通於「本」; 由情而起,自變相生,又通於「情」,所以說「帶質通情本」。 此境異於純仗質而不隨情的性境,又不同於只隨情而不仗質的獨影境,一分與「質」同種,一分與「見」同種。 兩頭(見、質)爍起,因而名為帶質境。 帶質境判性不定,若從見說,是有覆無記性,若從質說,是無覆從記性。(虞愚)

佛學大詞典 (一)又稱三類、三境。 乃法相宗之教義。 將所緣之對境,依其性質,而類別為三種。

即: (一)性境,指真實之境。此境自守其性,並不隨心。即指具有真實體性與作用,由實種子所生起之境。 包括第八識之相分(種子、五根、器世間)、前五識及五俱(與前五識之任一者同時生起)意識之相分等。 此境有三種不隨心,即: (1)性不隨,謂其能緣之見分通於善、不善、無記三性,所緣之相分境,唯無記性,不隨能緣之性通於三性。 (2)種不隨,謂見分從自見分種生,相分從自相分種生,不隨能緣之種子而生。 (3)系不隨,系,指界地系。 謂所緣境之界地不隨能緣之心。 如欲界系之五識八識及五俱意識緣自界之五塵時,相分與能緣雖為欲界系,而所緣之五塵非隨能緣而成欲界系。

(二)獨影境,獨者,簡別於本質; 影,為影像,即相分。 謂依能緣之心之妄分別而變起之境,別無本質,僅為影像。 如第六意識之妄分別變出之龜毛、兔角、空華等,全屬幻影。 此境有三種隨心: (1)性隨心,謂境與能緣之心同一性。 (2)種隨心,謂境與能緣之心由同一種子而生。 (3)系隨心,謂境與能緣之心同一界系。

(三)帶質境,帶質即兼帶本質。 謂能緣之心緣所緣之境,其相分有所依之本質,而不得境之自相。 此境系由心、境二者之力合成,居於性境與獨影境之間。 如第七識緣第八識見分之相分,及第六識追想過去之形像者。 此境有三種通情本。 情,為能緣之見分;本,為本質。

即: (1)性通情本,謂如第七識之見分緣第八之見分時,所變之相分無別種生,一半與本質同種生,一半與能緣之見分同種生,若從本質生者,為無覆無記性,若隨能緣之見分生者,則為有覆無記性,其性不定。 (2)界通情本,又稱系通情本。謂此相分之界地通於本質與見分之界地系而不定。 (3)種通情本,謂此相分之種子亦隨本質與見分而不定。

三類境之名稱在諸經中雖未見記載,然有關相見二分為同種生或別種生,在印度即有異說,至玄奘時,以護法之說為正義,造(大四三·六三三中)『性境不隨心,獨影唯從見,帶質通情本,性種等隨應』一頌,授予弟子窺基,評判所緣之境,以別種生之相分為性境,同種生之相分為獨影境,同別兩種生之相分為帶質境。 [成唯識論掌中樞要卷上末、成唯識論了義燈卷一末、成唯識論述記卷三本、大乘法苑義林章卷四末、百法問答鈔卷二] (二)指第八阿賴耶識所緣之三種境。即: (1)種子境,第八識能遍任持世間、出世間諸法種子,故稱種子境。 (2)根身境,第八識覺明能了之心,發起內外塵勞之相,於一圓湛,析出根塵,聚內四大而為身分,故稱根身境。 (3)器世間境,從第八識轉相而成現相,即有山河大地等境界,故稱器世間境。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名數)境者,八識所變之相分也。

此相分有三類: 一 性境,性者,實體之義,自實之種子而生,有實性,自維持實性,不隨能緣之心,能緣之心,不過為彼之自性,以現量而量知者,此之謂性境不隨心。 第八識與眼識等五識之全部相分及第六識之一部相分是也。 二獨影境,如第六意識浮龜毛兔角之相,其相非自實體種子而生之實法,唯自能緣之見分顛倒計度,而發現假相者。 此假相既無能生之種子,亦無所託之本質,唯獨起影像,故云獨影境。 此境為隨其種子及善惡之性等能緣之見分者,故云獨影唯隨見。 三帶質境,如第七識緣第八識之見分,或如散心獨影之意識,緣五塵之境,其自識之相分,謂為第八識之見分,謂為五塵,確有所託之本質(性質),非如彼龜毛兔角無本質者,故對於彼獨影境而謂之帶質境,顧彼所託之本質,雖為有實體之性境,而所起之相分,非為所託之本質,似必支配於能緣之妄情(即自己之身分),而於非我之物體現我相為依實之本質與非實之妄情而現之一種似非相分,故此相分,不得使屬於任何一方。 於見分之妄情與性境之本質。二者,可使為兩質之性質者,故謂之帶質通情本。帶質境通於妄情與本質通也。頌曰性境不隨心。獨影唯隨見。帶質通情本。性種等隨應。』見唯識樞要上末。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三類境是慈恩宗(唯識宗)關於辨認一切境相(唯識四分中的相分)的學說。 三境是性境、獨影境、帶質境。 它的名義和性質,如《成唯識論掌中樞要》敘述唐·玄奘法師所作的一個頌文說︰『性境不隨心,獨影唯隨見,帶質通情本,性種等隨應。』 窺基又在《大乘法苑義林章》中也跟着這樣闡說。 窺基的弟子慧沼法師在《成唯識論了義燈》中更詳加解釋。 但諸論中從來沒有說過三類境的名目,所以它是玄奘探諸論意的創說(據《成唯識論學記》引慧沼之說,這是奘師依《瑜伽師地論》卷七十二中『本性相、影像相』的意義而建立的)。 (1)性境︰性境是具有真實體性的境界︰色境是真實的色,心境是真實的心。

此境有三種特徵︰ 第一,從自己各別的實種子生起。 第二,有實體實用,不像空華兔角等體用都無。 第三,各守自性,不隨從能緣心; 而能緣心對它也不改變它的性質,只真實符合它的自相而緣取。 例如眼識等前五識及五俱同緣意識的見分所緣取的色、聲、香、味、觸五種境,第八阿賴耶識的見分所緣取的種子、有根身、器世界、三種境,都是性境。 不隨心,依《唯識樞要》有三種︰第一,此境則是非善非惡(染)的無記性,不隨從能緣心的善惡起善惡的變化,這叫作性不隨。 第二,不隨從心系屬於同一界地,例如第八識系屬於欲界,而所緣取的種子通欲、色、無色三界,以及身在下界起二通時,眼耳二識緣取上二界,身在上地眼耳二識緣取欲界,這叫做系不隨。 第三,由於相見別種,所以不隨心從同一的種子生,這叫做種不隨。 《了義燈》說有四不隨,除以上三種之外,還有不隨心是異熟等,例如第八識的見分是異熟性,而所緣取的五塵相分卻和它不同,這叫做異熟不隨。 (2)獨影境︰這只是能緣心用強分別力變現而無本質的境界。 此境客觀上完全不存在,只是主觀上的顛倒計度單獨所變的影像,所以叫做獨影。此境和性境相反,和能緣心從同一的種子生,沒有實體實用。 例如第六識緣取龜毛兔角空華等境,又如夢境,這些境都不是從實種子所生的實法,也沒有所託的本質,只是由第六識構畫分別的勢力所成。 獨影有有質、無質二種。以上所說是無質獨影。 還有有質獨影一類,它雖然有本質,而因為那個本質是不生法,所以相分仍然不仗托它生起。 例如第六識緣取無為,無為是不生不滅法,不會生起相分,但由第六識用妄分別變作相似的相分而緣取它,所以也叫它作獨影。 總上所說,獨影境只是能緣心用強分別力所變現,從而三性、種子及界系等都隨從主觀的見分,所以說『獨影唯隨見』。 (3)帶質境︰這是說主觀能緣心所緣取的境界,雖然有所託的本質,然而和它的自相不符。 『帶』有兩種意義,一是挾帶,二是帶似。 能緣心緣取此境的本質時,挾帶着它或者帶似它而作異相的分別,另依自力變現一種和它的自相不符的境界,所以叫作帶質境。 例如第七識以第八識的見分為本質變起我法的相分,所緣取的本質並不是我法。 但是因為它沒有轉易間斷一類相續無常似常,所以無明相應的第七識誤認作我法而緣取。 它確實有所託的本質,不是完全由能緣心的分別而生,因而和獨影境不同。 但是所託的本質雖然是有實體的性境,所起的相分卻和它的自相不符,因而也和性境不同。 簡單地說就是在見分的妄情和本質的性境之間所起的一種相分。 此外第六識對所緣取的本質起非量的相分,例如夜間見繩誤以為蛇,也是此境。 總之,帶質境確實有所託的本質,所以不是『唯從見』。 但是並非照本質原樣映寫,所以也不是完全『不隨心』。 它一面可判從能緣心,一面也可判從本質,而說它的性有兩面,種、系也有兩面。 就是帶質境的三性不定,例如第七識緣取第八見分,所緣取的相分可隨從本質判它是無覆無記性等,也可隨從見分判它是有覆無記性所攝。 這是性通情本。其次,帶質境因為本質和相分並起而形成那種境界,又熏成相分和本質的種子,所以可說是從本質的種子生,也可說是從見分的種子生(或者缺一不可)。 這是種通情本。又這個相分的界系,可隨從見分說,也可隨從本質說。這是界通情本。 『性種等隨應』,依《唯識樞要》說,隨應的意義是不定。 這又有兩種,一種是三類境的隨應,一種是性種等的隨應。 前一種是顯示三類境諸心聚的生起,有只是一類,有二合,有三合。 所謂一類,就是以上所說的各別三境,例如根本智緣真如只是性境,第六識緣龜毛空華等只是獨影境,第七識緣第八見分只是帶質境。 所謂二合,是二境並存,例如第八識緣取自地散境時,心王所緣是性境,而心所所緣是獨影境。 又前五識所緣自地五塵是性境,也可說是帶質境; 第六識緣取過未五蘊時是獨影境,也可說是帶質境。 所謂三合,是三境並存,例如第八識緣取定果色時,心所所緣只是獨影境,心王所緣卻是性境,但以第六識所變的定果色為本質,所以也可說是帶質境。 二三合中有些實在是假說,不一定具備某境全部的定義時也可獲得某境的名稱,實際則決沒有二三類境合而為一的。 隨應的後一種,顯示三類境隨其所應三性、種子和界系等不定。 有三性同而種子、界系不同,例如欲界的第八識緣取上界的天眼天耳,所緣的天眼耳根隨從第八識是無記性,然而能生的種子和界系各別,又有界系同而三性、種子不同,例如欲界的前五識緣取欲界五塵,界系同而能生的種子各別。又前五識通三性而相分是無記性。 還有種子同而界系不同,例如第八識緣取定果色,心所所緣和見分同,然而心王所緣的定果色是上界系,而第八識是欲界系。(黃懺華) ◎附︰保參玉泉〈唯識三類境義的研究〉 (摘錄自《現代佛教學術叢刊》{43}) (一)頌文的解說 先解說三類境頌文,第一句『性境不隨心』,『性』是體性之義,又不改之義,心總稱四分(譯者注︰四分是相分、見分、自證分、證自證分),若略後三分是指見分,本句所說的性境,是以吾人之認識即分別見照不能改變其性質的客觀的存在亦即是直覺的存在,以例來說,像真如實性不能由人之認識所左右,其存在超然確實,這便是性境之一種。第二句『獨影唯從見』,獨影境與性境完全相反,此境是吾人妄想幻覺所生錯覺的存在,專以人之主觀見分(譯者注︰四分中之見分)所造成,毫無客觀的本質,因無本質,單獨如影的存在,故稱為獨影境,像如夢幻龜毛兔角等便是。第三句『帶質通情本』。 帶質境的『質』是本質實體,『情』是前二句所說的心與見同是見分,『本』是本質,本境雖然具有客觀的妥當性的存在(本質),但因吾人之分別見分可變其存在的性格故,即對所有的東西,不能認識本來的自相,如此對象便是帶質境,此境有本質的存在與第一之性境同,心情所變與第二之獨影相似,即屬於前二境之中間的存在。 以上三類境的存在價值,性境最真正確實,獨影境最不正不確實,帶質境即介在二者中間平常的存在。第四句『性種等隨應』,『性』是善、惡、無記三性之義,『種』是種子,『等』是三界系等所略的字,其意謂︰一切諸法的存在,要以性境等三類境的範疇來截然統攝是不可能的,蓋諸法索連三性、種子、界系等種種複雜的條件,若以微細論之,無法截然判定,如此場合,應適宜隨應處置,不可呆板,所以本句可以說是對三類境以外,認有不定場面的句,又名隨應句或不定句,如此一來可以不冒萬法攝不盡的過失,尚且更使一切唯識之義成為金城鐵壁,玄奘三藏在此僅僅五言四句之中,將大宇宙一切萬法網羅分類殆盡,用字巧妙之極,令人嘆為觀止。 (二)三類境的範圍 三類境的範圍,對四分的相配如何,關於這一點,《同學鈔》卷一之九(大正66·85b)列舉自古以來所傳南北兩寺的異說,用以比較︰ 能 緣 所 緣 三類境 異 說 ┌─見 分──相 分─────┬┬┬─三類境──南寺傳 │ ┌─前向見分──┐ ├┼┼─性 境┐ 四分┼─自證分┤ ├┐│││ ├─北寺傳 │ └─後向證自證分┘├┘│└─獨影境│ └─證自證分─自證分────┘ └──帶質境┘ ┌─必具三不隨──────────────南寺傳 性境第八識┤ └─不必具三不隨─────────────北寺傳

以下請聽兩寺所傳的意見︰ (1)南寺傳︰在南寺傳是主張三類境僅局限於相分而已,其所引用之證據是《了義燈》卷一(末)之文(大正43·677c)︰『然同別種,復有種別性與見同,或復性同而系種別,或復相分性隨見質,判性不定,或雖有質相見同生不生本質,由此不定故,三藏法師以為一頌。』 意謂,三藏製作三類境頌的目的,是為分類見分所緣境相分的種類,並非為開顯自證分、證自證分所緣境,蓋後二分是見分之體非在見分之外故,僅將見分所緣境相分分類便足。 對此北寺方面即反駁稱︰《樞要》卷上(末)(大正43·620a)有『總攝諸境有其三類』,又『以此一頌定諸法體』之文,將如何會通辨釋,南寺即答稱︰『諸境』及『諸法』的含意是指見分的境界相分多類之意,並非包含後二分所緣境,又在北寺所講,後二分境亦屬性境一節,性境原來以不隨心為原則,後三分因系同一種隨心故違反此原則,不能將三分統稱屬於性境,如此北寺傳顯屬錯誤。

(2)北寺傳︰北寺傳即主張三類境是通後二分所緣境的,蓋三藏入室高足窺基,既然在《樞要》講述前兩句『總攝諸法』『定諸法體』故,三類境的範圍應該涉及後二分,自證分所緣自之見分及證自證分,及證自證分所緣自之自證分,均屬性境,如南寺所傳,三藏實為分別相見二分同別種,故作此頌,雖然不錯,但不妨將後二分境攝入三類境。其次性境雖是以不隨心為原則,但不盡如此,如《同學鈔》卷一之七(大正66·85c)有這樣的記載︰『先德釋此事雲性境不隨心帶質通情本,性境帶質同無唯字,故有隨心性境不通情本帶質也,述獨影唯從見於獨影境無不隨見,以有唯字。』 根據上開文證,所以北寺即判定後二分境才是隨心性境的特例,可通於三類境。

(3)兩傳的相似思想︰三類境對四分的關係,過去在中國,好像有辯論過,如宋代智覺禪師永明延壽的《宗鏡錄》第六十八卷(大正48·798c)有一段解釋《樞要》的『一者性境諸真法體為性境色是真色心是實心』文中,引用着者不詳的《樞要志》的解釋︰ ┌─真色──色心俱所緣之分──第一釋──當北寺傳 樞要志┤ 所緣之色────┐ │ ├第二釋──當南寺傳 └─實色──非虛妄分別能緣心┘ 上解與日本南北兩寺所傳固無直接關係,不過是一種偶然的一致。

(4)兩傳的批評︰上開兩傳均有長短得失,不得一概而論,在我的見解是,南寺傳對三類境的興起及頌文的來由有忠實地符順的長處,但因對文字上過於拘執的關係難免有不詳盡三類境義理的失,這是其短處,相反地北寺傳對三類境的哲理有充分發揮的長處,但對頌文的由來及文句有不符合的嫌疑,這是其短處。 前者南寺傳可以說是保存的傳統的,後者北寺傳是進步的究理的,均有一得一失一長一短,相差不多,思想上亦無多大的變動,取捨任人自由。 但北寺傳的《同學鈔》卷六有如下的評語︰『問︰付三類境廢立,且唯於見分境為論之將通後二分哉?答︰先德傳異(中略),今此二傳南寺北寺諍,各立道理互引證文,然且依北寺傳可雲通後二分境也。』鈔主對此問題,很輕描淡寫地如此批評。 [參考資料]《成唯識論述記》卷三(本); 《大乘法苑義林章》卷四(末); 《成唯識論了義燈增明記》卷四。    [1]

參考文獻

  1. 三類境, 搜狗百科 - baike.sogou.com/v...- 202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