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三河尖之重(王道剛)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三河尖之重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三河尖之重》中國當代作家王道剛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三河尖之重

在路上。在去三河尖鎮的路上。

此前,我對三河尖的想象來自早年斑斑駁駁的碎片。孩提時,面色戚然的母親總唬我,別喝那麼多稀飯,招呼子晚上漂到三河尖去(尿炕)!另一畫面則是上世紀80年代末,我去詹大塘讀小中師,報到那天,班裡「飄」入一男生,蘆柴棒樣子,弱不禁風。有人竊語:從三河尖大水窩來的。我怵然。可是,當我捧讀西平先生《寧靜的喧囂》後,竟對三河尖無限神往起來,繼而隨性生髮着種種無窮止的幻覺……

終在一個霽光浮瓦的清晨,我踏上「固始文藝家走進三河尖鎮採風」的專車,一路上心跳若鹿,淮河、史灌河、泉河、老鼠尾巴、抽砂、柳編、造船廠、碼頭、淮河「小上海」、河南水運第一港、固始北部副中心……許多近日來關注的名詞、動詞和修飾語,此時恰如窗外人間四月的飛絮,飄飄灑灑,迷離着我們一雙雙渴盼的眼神!

看見了!遠遠地看見了!躺在肥厚碧毯上的淮河,上空氤氳着團團輕紗似的白霧,如練的河水在初陽的撫摸下,正閃着粼粼波光,舒舒緩緩地流淌,一路蜿蜒北去。寬闊的水面上,油輪、鐵殼船、尖頭划子或突突前行或整裝待發,帆檣林立,彩旗招展,點綴着在水一方不可或缺的風景。跳上靜候多時的豫海巡698號遊艇,一行文友來來回回在甲板與船艙間穿梭,拍照、驚呼、沉吟、擊掌、放歌,浪花與激情迸涌,柔風和笑靨相吻。佇倚欄杆,放眼四下望去,大關楊、垂柳、國槐綠蔭婆娑,擠擠挨挨,列隊於高高的堤壩上。灘涂地、行洪區內的麥苗青青蔥蔥,大片大片的紫雲英、油菜籽繪出了豐收在望的圖景。清風徐來,遊輪劈波斬浪,時有一股股沁心潤肺的芳香撲入,清爽着我們久居樊籠業已麻木的嗅覺。近岸淺灘,菱角、雞頭籽、水芹菜打開綠色的羽裳,幾隻木船靜靜地泊着,三三兩兩的漁翁或蹲或立,香煙繞指,漫不經心地等待一個個好運的游近……「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此情此景,一首熟悉的老歌自心底升起,緩緩地,緩緩地……

從青泥灘碼頭登岸,直奔三河尖故址。濕地、密林、野花、雜樹、荒徑、斷壁、殘垣、茅舍、竹籬、田塊、池塘早已淹沒在深綠的海洋中。稀稀落落的民宅尚在,高高築起的莊台尚在,只是沒有了雞鳴犬吠,牛羊徘徊,沒有了書聲琅琅,炊煙裊裊。一條條青石小路於萋萋芳草間折來繞去,粉白、淡藍、淺紫、金黃的芫花、桔梗、細辛、半邊蓮、貓爪草……爭相繡制五顏六色的花邊,吸引着我們繼續探幽的目光與腳步。三河尖倉庫、山西會館、湖廣會館、青年祠堂、鹽卡、戲院、碼頭、地稅所、陸軍第45師師長臨汝戴公端甫德政碑、黃郢村小學……當如許如許頹廢的建築物和標識以一片瓦、半堵牆、數根朽木抑或幾行模糊的鏤字一一呈於眼前時,站在這些散發着歲月霉腐氣息的角落裡,廖廖長風,莽莽奇景帶給我的卻是不盡的悲涼與疑惑:我的腳下——就是1856年夏季捻軍起事的地盤?就是上游來自大別山、桐柏山,下游來自蚌埠、上海的洋貨與商賈雲集的碼頭?就是民國37年6月設立的縣級三河尖市?就是1955年便揚名海內外的水上港?……

躑躅於這塊曾經繁盛而今荒僻的陌生土地,在斷壁殘垣間尋覓時光墜落的軌跡,我眼底蒼涼,步履彷徨!

艷陽下,「中國柳編文化藝術館」幾個字分外醒目。參觀的人流一撥又一撥,展館內,千餘種柳編樣品以其強大的陣容與華美的工藝強烈震撼着我們!「三河尖鎮位於河南省東南部淮河中游南岸,這裡水源豐富,土質肥沃,自古盛產杞柳,是固始縣柳條種植和柳編生產的主要基地。柳條編織技藝世代相傳,品種齊全,品質優良,綠色環保,出口至歐、美等40多個國家和地區,深受國內外各界人士青睞,是固始縣主要出口創匯產品。全鎮共有柳編企業76家,柳編專業戶4000多家,從業人員1.5萬人,年生產柳編工藝品500多萬套(件),實現銷售收入4.5億元。三河尖鎮2003年被評為「中國柳編之鄉」,2015年榮獲國家級柳編生產原產地產品和出口柳編產品質量安全示範區』……』』美女講解員笑生雙靨,淮水淙淙的解語,令我們流連徘徊,一步一回首……

千軍萬馬戰猶酣。來到興建、擴建中的固始港(望港碼頭、金港碼頭),只見塔吊高聳,機器隆隆,工地上人聲鼎沸,河道里千帆競發,到處是一派熱火朝天的繁忙景象。這兩大碼頭選址河床最寬處,占地約9.8平方公里。始建於1993年的望港碼頭,在2009年投資1.53億元進行了升級改造,現年吞吐量達到了200萬噸。金港碼頭2016年元月動工,是三河尖鎮今年重點招商引資項目,總投資達1.2億元,年吞吐量將達300萬噸。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如今的固始港,依託固始及周邊豐富的砂石水泥、農資、糧食、油氣、煤炭等資源,以物流、倉儲、加工等服務為主導,極力打造豫皖地區大宗貨物集散地,河南面向華東和華南的物流窗口,河南省通江達海第一港,豫皖兩省交界重要的水運中心和多式聯運中心,歷史古鎮名鎮已煥發出勃勃生機,勤勞智慧的三河人民奮力續寫着振興輝煌的新篇章!

沉舟側畔千帆過雲帆直掛濟滄海

返程途中,我在久久地思索。回望身後沃野千里三河尖重鎮,我知道,這個「重」是沉重的重,是厚重的重,是重要的重!

[1]

作者簡介

王道剛,中國散文家協會會員、河南省作協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