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三毛《血象牙》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原圖鏈接圖片來自搜狐網

三毛的作品

語言特徵:機智、詼諧、樸素的散文話語。自然、清新、樸素 ,具有天然去雕飾之美。不但生動而且富有個性。

在內容上,她的創作題材廣泛多樣、結構自由靈活、抒寫真實感受之外,它還是一種生命紀實。三毛的散文有一種探索的意味在裡面,探索生命以內的東西 。

三毛的作品很特別的一個特點就是它是遊記而非遊記體,是敘事而非小說體,是抒情而非詩歌體,是隨感而非日記體,這就是後來傳說的 三毛體了。

結構特徵也很特別的,是遊記而非遊記體,是敘事而非小說體,是抒情而非詩歌體,是隨感而非日記體。[1]

原文欣賞

  好啦!千等萬等,這副血色象牙手鐲總算出現了。它在我的飾物中占着極珍愛的一環,有一陣為了怕小偷來偷它,睡覺時都給戴在手上不肯脫下來。

  照片,在一般來說,往往比實物來得美麗。這一回照片說了謊,那份光澤、觸感、細膩的紋路、甚而銀鑲的那個接頭,在真實的物件里,勝於照片傳達的美太多太多。

  我有一個朋友,是加納利群島上最大的古董商,他不是西班牙人,倒是個印度人。

  這個人,與其稱他商人,不如叫他是個藝術品的狂人。在他的店中,陳列着的一些古董並不起眼,或說,他根本不把極品拿出來給人看。這位胖胖的中年朋友,只聽見歐洲哪兒要舉行拍賣會,他就飛去。回來時,如果問收穫,他總是笑笑,說沒收到什麼。

  可貴的是,這個朋友,對於我那麼那麼貧窮的收藏,也不存輕慢之心。只要得了一個破爛貨,拿去他店裡分享,他總是戴起眼鏡來,用手摸摸,拿到鼻尖的距離去看看,然後告訴我——又得了一樣不錯的東西。

  我之喜歡他,也是這份分享秘密的喜悅。

  終有一回,朋友關了店,將我帶到他的家裡去。家,在古老、古老區域的一幢三層樓房裡,那幢房子的本身,就是一件藝術品。一個房間的屋頂全是玻璃的,陽光透過玻璃,照着一座座文藝復興時代的石像、巨大如同拱門的象牙、滿盤的紫水晶、滿架中古世紀的泥金書籍,滿地的中國大瓷花瓶、水晶吊燈、全套古老的銀器、幾百串不同寶石的玫瑰念珠、幾百幅手織的巨大掛氈、可以用手搖出一百多條曲子的大型音樂箱、大理石的拼花桌、兩百多座古老的鐘、滿牆的意大利浮雕……。

  這些東西,被這位終生不結婚的怪人藏在這一幢寬闊的樓房裡。忘了說,他還有文藝復興時代的偉大畫家拉法爾的油畫。

  當我踮起腳尖在這座迷宮裡噹噹心心的走過時,幾乎要把雙手也合在胸前,才不會碰觸到那堆得滿坑滿谷的精品。也只有那一回,起過壞心眼,想拚命去引誘這個人,嫁給他,等他死了,這些東西可以全是我的。後來想想,這個人精明厲害,做朋友最是和氣,萬一給他知道我的企圖,可能先被毒死。

  總而言之,我們維持着一種良好的古董關係,每次進城去,只要這位印度朋友又多了什麼寶貝,兩個人一定一起欣賞、談論大半天。

  去年夏天,我回到島上去賣房子,賣好了房子,自然想念着這位朋友,去店裡看他時,彼此已有三年沒見面了。我們親切的擁抱了好一會兒,也不等話家常,這位朋友拿出身上的鑰匙去開櫃檯後面一個鎖住的保險箱,同時笑着說:「有一樣東西,等着你來,已經很久了。」

  當他,把這副血色的象牙手鐲交在我的手裡時,我的心劇烈的跳動起來,而面上不動聲色。摸觸着它時,一種潤滑又深厚的感覺傳過手指,麻到心裡去。

  「銀絆扣是新的,象牙是副老的,對不對?」我問。那個店主笑着說:「好眼力。你買下吧。」

  我注視着那副對我手腕來說仍是太大了的手鐲,將它套上去又滑出來,放在手中把玩,捨不得離去。

  「值多少?」其實問得很笨。這種東西,是無價的,說它一文不值,它就一文不值。如果要我轉賣,又根本沒有可能。「象牙的血色怎麼上去的?」我問。

  「陪葬的嘛!印度死人不是完全燒掉的,早年也有土葬,那是屍體裡的血,長年積下來,被象牙吸進去了。」「騙鬼!」我笑了起來。

  「你們中國的玉手環不是也要帶上那一抹紅,才值錢,總說是陪葬的。」

  那裡管它陪不陪葬呢,只要心裡喜歡,就好。

  那天,我們沒有討價還價,寫了一張支票給這位朋友,他看了往抽屜里一丟,雙方握了一次重重的手——成交了。最近在台灣給一個女友看這副精品,朋友說,那是象牙的根部,所以變成血色了。

  這倒使我想起另一樁事情來,當我撥牙的時候,牙根上,就不是血色的。這又能證明了象牙的什麼呢?[2]

三毛的生平

三毛,1943-1991,原名陳平,祖籍浙江舟山,出生於四川重慶,後旅居台灣。著有散文、小說集《撒哈拉的故事》、《哭泣的駱駝》、《雨季不再來》、《溫柔的夜》、《夢裡花落知多少》、《背影》、《我的寶貝》等十餘種。三毛散文取材廣泛,不少散文充滿異國情調,文筆樸素浪漫而又獨具神韻,表達了作者熱愛人類、熱愛生命和大自然的情懷。

三毛生性浪漫,三歲時讀張樂平《三毛流浪記》,印象極深,後遂以「三毛」為筆名。為了追尋心中的那棵「橄欖樹」,她踏遍萬水千山。然而,無論是異國都市的生活情調,還是天涯海角奇風異俗,都不能消解她深埋於心中的中國情結。儘管她嫁給了一個深眼高鼻的洋人,但她仍是一個完整的東方女性。

三毛從來不刻意追求某一種技巧和風格,一切都顯得平實與自然。然而在她信筆揮灑之中,卻又蘊涵無限,這也許是一種更高的技巧風格吧。    有讀者認為「流浪」才是她的真正的名字,無論是她遺留下來的眾多作品、她的遊歷和她心靈情感的轉折,都是充滿一點點浪跡天涯的意味。[3]

參考來源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