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三毛《驀然回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三毛的作品

語言特徵:機智、詼諧、樸素的散文話語。自然、清新、樸素 ,具有天然去雕飾之美。不但生動而且富有個性。

在內容上,她的創作題材廣泛多樣、結構自由靈活、抒寫真實感受之外,它還是一種生命紀實。三毛的散文有一種探索的意味在裡面,探索生命以內的東西 。

三毛的作品很特別的一個特點就是它是遊記而非遊記體,是敘事而非小說體,是抒情而非詩歌體,是隨感而非日記體,這就是後來傳說的 三毛體了。

結構特徵也很特別的,是遊記而非遊記體,是敘事而非小說體,是抒情而非詩歌體,是隨感而非日記體。[1]

原文

  這兒不是泰安街

   没有阔叶树在墙外伸进来。也不是冬天,正是炎热的午后。

  我的手裡少了那個畫箱,沒有夾着油畫,即使是面對那扇大門,也是全然陌生的。

  看了一下手錶,早到了兩分鐘。

  要是這一回是看望別的朋友,大概早就嚷着跑進去了,守不守時又有什麼重要呢!

  只因看的人是他,一切都不同了。

  就那麼靜靜的站在門外的夕陽下,讓一陣陣熟悉而又遙遠的倦怠再次淹沒了自己。

  我按鈴,有人客氣的領我穿過庭院。

  短短的路,一切寂靜,好似永遠沒有盡頭,而我,一步一步將自己踩回了少年。

  那個少年的我,沒有聲音也沒有顏色的我,竟然鮮明如故。什麼時候才能掙脫她的陰影呢!

  客廳里空無一人,有人送茶來,我輕輕道謝了,沒有敢坐下去,只是背着門,看着壁上的書畫。

  就是這幾秒鐘的等待,在我都是驚惶。

  但願有人告訴我,顧福生出去了,忘了這一次的會晤,那麼我便可以釋然離去了。

  門開了,我急速的轉過身去。我的老師,比我大不了多少的啟蒙老師,正笑吟吟的站在我的面前。

  我向他跨近了一步,微笑着伸出雙手,就這一步,二十年的光陰飛逝,心中如電如幻如夢,流去的歲月了無痕跡,而我,跌進了時光的隧道里,又變回了那年冬天的孩子——情怯依舊。

  那個擦亮了我的眼睛,打開了我的道路,在我已經自願淹沒的少年時代拉了我一把的恩師,今生今世原已不盼再見,只因在他的面前,一切有形的都無法回報,我也失去了語言。

  受教於顧福生老師之前,已在家中關了三年多,外界如何的春去秋來,在我,已是全然不想知覺了。

  我的天地,只是那幢日式的房子、父親母親、放學時歸來的姊弟,而這些人,我是絕不主動去接觸的。向街的大門,是沒有意義的,對我,街上沒有可走的路。

  小小的我,唯一的活動,便是在無人的午後繞着小院的水泥地一圈又一圈的溜冰。

  除了輪式冰鞋刺耳的聲音之外,那個轉不出圈子的少年將什麼都鎖進了心裡,她不講話。

  初初休學的時候,被轉入美國學校,被送去學插花,學鋼琴,學國畫,而這些父母的苦心都是不成,沒有一件事能使我走出自己的枷鎖。

  出門使我害怕,街上的人更是我最怕的東西,父母用盡一切愛心和忍耐,都找不出我自閉的癥結。當然一周一次的心理治療只有反抗更重,後來,我便不出門了。

  回想起來,少年時代突然的病態自有它的原因,而一場數學老師的體罰,才驚天動地的將生命凝固成那個樣子。這場代價,在經歷過半生的憂患之後,想起來仍是心驚,那份剛烈啊,為的是什麼?生命中本該歡樂不盡的七年,竟是付給了它。人生又有幾個七年呢!

  被送去跟顧福生老師學西畫並不是父母對我另一次的嘗試,而全然歸於一場機緣。

  記得是姊姊的朋友們來家中玩,那天大概是她的生日吧!其中有一對被請來的姊弟,叫做陳繽與陳驌,他們一群人在吃東西,我避在一個角落裡。

  陳驌突然說要畫一場戰爭給大家看,一場騎兵隊與印地安人的慘烈戰役。於是他趴在地上開戰了,活潑的筆下,戰馬倒地,白人中箭,紅人嚎叫,篷車在大火里焚燒……我不擠上去看那張畫,只等別人一哄跑去了院子裡,才偷偷的拾起了那張棄在一旁的漫畫,悄悄的看了個夠。後來陳驌對我說,那只是他畫着娛樂我們的東西而已,事實上他畫油畫。

  陳驌的老師便是顧福生。

  早年的「五月畫會」稍稍關心藝術的人都是曉得的,那些畫家們對我來說,是遠天的繁星。

  想都不能想到,一場畫中的戰役,而被介紹去做了「五月」的學生。

  要我下決心出門是很難的。電話中約好去見老師的日子尚早,我已是寢食難安。

  這不知是休學後第幾度換老師了,如果自己去了幾趟之後又是退縮了下來,要怎麼辦?是不是迫瘋母親為止?而我,在想到這些事情的前一步,就已駭得將房間的門鎖了起來。

  第一回約定的上課日我又不肯去了,聽見母親打電話去改期,我趴在床上靜靜的撕枕頭套里的棉絮。

  仍然不明白那扇陌生的大門,一旦對我開啟時,我的命運會有什麼樣的改變。

  站在泰安街二巷二號的深宅大院外,我按了鈴,然後拚命克制自己那份懼怕的心理。不要逃走吧!這一次不要再逃了!

  有人帶我穿過杜鵑花叢的小徑,到了那幢大房子外另築出來的畫室里去。我被有禮的請進了並沒有人,只有滿牆滿地的油畫的房間。

  那一段靜靜的等待,我亦是背着門的,背後紗門一響,不得不回首,看見後來改變了我一生的人。

  那時的顧福生——唉——不要寫他吧!有些人,對我,世上少數的幾個人,是沒有語言也沒有文字的。

  喊了一聲「老師!」臉一紅,低下了頭。

  頭一日上課是空着手去,老師問了一些普通的問題:喜歡美術嗎?以前有沒有畫過?為什麼想學畫……當他知道我沒有進學校念書時,表現得十分的自然,沒有做進一步的追問和建議。

  顧福生完全不同於以往我所碰見過的任何老師,事實上他是畫家,也不是教育工作者,可是在直覺上,我便接受了他——一種溫柔而可能了解你的人。

  畫室回來的當日,堅持母親替我預備一個新鮮的饅頭,老師說那是用來擦炭筆素描的。

  母親說過三天再上課時才去買,我竟鬧了起來,怕三天以後買不到那麼簡單的東西。

  事實上存了幾日的饅頭也是不能用了,而我的心,第一次為了那份期待而焦急。這份童稚的固執自己也陌生得不明不白。

  「你看到了什麼?」老師在我身旁問我。

  「一個石像。」

  「還有呢?」

  「沒有眼珠的石像,瞎的。」「再看——」

  「光和影。」「好,你自己先畫,一會兒老師再來!」說完這話,他便走了。

  他走了,什麼都沒有教我,竟然走了。

  我對着那張白紙和書架發愣。

  明知這是第一次,老師要我自己落筆,看看我的觀察和表達能有多少,才能引導我,這是必然的道理,他不要先框住我。

  而我,根本連握筆的勇氣都沒有,一條線也畫不出來。

  我坐了很久很久,一個饅頭靜靜的握在手裡,不動也不敢離去。

  「怎麼不開始呢?」不知老師什麼時候又進來了,站在我身後。

  「不能!」連聲音也弱了。

  老師溫和的接過了我手中的炭筆,輕輕落在紙上,那張白紙啊,如我,在他的指尖下顯出了朦朧的生命和光影。畫了第一次慘不忍睹的素描之後,我收拾東西離開畫室。

  那時已是黃昏了,老師站在闊葉樹下送我,走到巷口再回頭,那件大紅的毛衣不在了。我一個人在街上慢慢的走。一步一步拖,回家沒有吃晚飯便關上了房門。

  原本自卑的我,在跟那些素描掙扎了兩個多月之後,變得更神經質了。面對老師,我的歉疚日日加深,天曉得這一次我是付出了多少的努力和決心,而筆下的東西仍然不能成形。

  在那麼沒有天賦的學生面前,顧福生付出了無限的忍耐和關心,他從來沒有流露過一絲一毫的不耐,甚至於在語氣上,都是極溫和的。

  如果當時老師明白的叫我停課,我亦是沒有一句話的。畢竟已經拖累人家那麼多日子了。

  那時候,我們是一周上兩次課,同學不多,有時全來,有時只有我一個。

  別人是下課了匆匆忙忙趕來畫室,而我,在那長長的歲月里,那是一周兩次唯一肯去的地方。雖然每一次的去,心中不是沒有掙扎。

  有一日畫室中只有我一個人,凝望着筆下的慘敗,一陣全然的倦怠慢慢淹死了自己。

  我對老師說:「沒有造就了,不能再累你,以後不要再來的好!」

  我低着頭,只等他同意。

  又要關回去了,又是長門深鎖的日子,躲回家裡去吧!在那把鎖的後面,沒有人看出我的無能,起碼我是安全的。

  老師聽見我的話,深深的看了我一眼,微微的笑着,第一次問我:「你是那一年生的?」

  我說了,他又慢慢的講:「還那么小,急什麼呢?」

  那時老師突然出去接一個電話,他一離開,我就把整個的上身撲倒在膝蓋上去。

  我也不要做畫家,到底要做什麼,怎麼還會小,我的一生要如何過去,難道要鎖到死嗎?

  「今天不要畫了,來,給你看我的油畫,來,跟我到另一間去,幫我來抬畫——」老師自然的領我走出去,他沒有叫我停課。

  「喜歡哪一張?」他問。

  老師知道什麼時間疏導我的情緒,不給我鑽牛角尖。畫不出來,停一停,不必嚴重,看看他的畫,說說別的事情。

  那些蒼白纖細的人體,半抽象半寫真的油畫,自有它的語言在呼應着我的心,只是當時不能訴說內心的感覺。

  以後的我,對於藝術結下了那麼深刻的摯愛,不能不歸於顧福生當年那種形式的畫所給予我的啟示和感動。「平日看畫嗎?」老師問我。

  「看的,不出門就是在看畫,父親面前也是有功課要背的。」我說。

  「你的感覺很特別,雖然畫得不算好——」他沉吟了一下,又問:「有沒有試過寫文章?」

  「我沒有再上學,你也知道——」我吶吶的說。「這不相干的,我這兒有些書籍,要不要拿去看?」他指指書架。

  他自動遞過來的是一本《筆匯》合訂本,還有幾本《現代文學》雜誌。

  「下次來,我們改畫水彩,素描先放下了,這樣好嗎?」老師在送我出門的時候突然講了這句話。

  對於這樣一個少年,顧福生說話的口吻總也是尊重,總也是商量。即使是要給我改航道,用顏色來吸引我的興趣,他順口說出來都是溫柔。[2]

三毛的生平

三毛,1943-1991,原名陳平,祖籍浙江舟山,出生於四川重慶,後旅居台灣。著有散文、小說集《撒哈拉的故事》、《哭泣的駱駝》、《雨季不再來》、《溫柔的夜》、《夢裡花落知多少》、《背影》、《我的寶貝》等十餘種。三毛散文取材廣泛,不少散文充滿異國情調,文筆樸素浪漫而又獨具神韻,表達了作者熱愛人類、熱愛生命和大自然的情懷。

三毛生性浪漫,三歲時讀張樂平《三毛流浪記》,印象極深,後遂以「三毛」為筆名。為了追尋心中的那棵「橄欖樹」,她踏遍萬水千山。然而,無論是異國都市的生活情調,還是天涯海角奇風異俗,都不能消解她深埋於心中的中國情結。儘管她嫁給了一個深眼高鼻的洋人,但她仍是一個完整的東方女性。

三毛從來不刻意追求某一種技巧和風格,一切都顯得平實與自然。然而在她信筆揮灑之中,卻又蘊涵無限,這也許是一種更高的技巧風格吧。    有讀者認為「流浪」才是她的真正的名字,無論是她遺留下來的眾多作品、她的遊歷和她心靈情感的轉折,都是充滿一點點浪跡天涯的意味。[3]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