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三毛《腓尼基人的寶瓶》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三毛的作品

語言特徵:機智、詼諧、樸素的散文話語。自然、清新、樸素 ,具有天然去雕飾之美。不但生動而且富有個性。

在內容上,她的創作題材廣泛多樣、結構自由靈活、抒寫真實感受之外,它還是一種生命紀實。三毛的散文有一種探索的意味在裡面,探索生命以內的東西 。

三毛的作品很特別的一個特點就是它是遊記而非遊記體,是敘事而非小說體,是抒情而非詩歌體,是隨感而非日記體,這就是後來傳說的 三毛體了。

結構特徵也很特別的,是遊記而非遊記體,是敘事而非小說體,是抒情而非詩歌體,是隨感而非日記體。[1]

原文

  當我結婚的那一年。我在撒哈拉沙漠裡只有幾件衣服加上一個枕頭套紮好的袋子之外,就什麼也沒有了。

  後來,我的丈夫用木板做了一個書架和桌子、椅子,就算是一個家了。

  有一回,荷西出差回到西班牙本土去,他說要回父母家中去搬一些屬於他的書籍來,又問我還要什麼東西,可以順便帶回來。

  一想就想到了在他床角被丟放着的那個陶土寶瓶,請他帶到沙漠來。

  聽見我什麼都不要,就指定了那個半殘的瓶子,荷西面有難色,沉吟了好一會兒不能答應我。

  荷西家中兄弟姐妹一共八人,他排行第七。也就是說,在他上面除了父母之外,其他六個手足都可以管他——雖然他並不受管,可是總是有那麼一點點受限制的感覺。「那個瓶子是大家的。」他吶吶的說。

  「都丟在牆角,像垃圾一樣,根本沒人去理會它。」我說。「可是萬一我去一拿,他們就會理啦!」

  「那你把鋼琴搬來沙漠好了,媽媽講過,家裡人都不碰鋼琴了,只有ECHO去時才會彈一彈,她說鋼琴是給我們的。」

  「你要叫我把鋼琴運到沙漠來?」荷西大吃一驚。「不是啦!要的是瓶子,你又不肯,那我就要鋼琴好了。」「瓶子比鋼琴寶貴太多了,你也知道——」

  「是你大學時代海底撈出來的呀!不是為了可能算國寶,還是夜間才偷偷運上岸給藏着的嗎?」

  「就是這樣嘛!他們不會給我們的。」

  「可是放在家裡也沒有人珍惜它,不如給了我吧!我們也算是你的家人呀。」我苦苦的哀求着。

  「怎麼去拿呢?」

  「你根本不要講,拿衣服把它包好,就上飛機。等到他們發現東西不在了的時候,大概已經是兩三年以後的事情了。」「好,我去偷。」

  「不要講得那麼可憐嘛!是你在加底斯海底打撈上來的東西,當然是屬於你的。」

  沒過一個星期,這個瓶子就悄悄來了非洲。

  我們開心得不得了,將它放在書架的頂端,兩個人靠着,細細的欣賞它。

  這是一件由「腓尼基人」沉船里打撈出來的半殘瓶子,以前,可能是用來裝稻米、麥子,或者是什麼豆類用的。

  為了確定這個瓶子的年代,荷西曾經將它送到馬德里的「考古博物館」中去鑑定,鑑定的當時,擔心它會因為屬於國寶而沒收,結果那裡的人說,館內還有三、五個完整的,這隻殘瓶才被拿了回來。鑑定之後說——確實是腓尼基人當時的物品。

  我們一直帶着這個瓶子,由馬德里到沙漠,由沙漠到加納利群島,這回才由加納利群島帶回了台灣。

  有趣的是,加納利群島那個空屋,小偷進去了五次,都沒想到這個寶瓶。他們只偷電器用品,真是沒品味的小偷。寫這篇文章時,我又查了一下有關「腓尼基人」的資料,據台灣中華書局《辭海》這本辭典中所記載,照抄在下面。「腓尼基」(PHOENICIA)古時敘利亞西境自黎巴嫩山西至地中海一帶地方之稱。初屬埃及,公元前十四世紀頃獨立,人民屬「閃族」。長於航海貿易,其殖民遍於地中海岸。其所通行之拼音文字,為今日歐洲各國文字之源。公元前九世紀以後,迭屬於亞述、巴比倫、波斯及馬其頓;至公元前六十四年,羅馬滅之,以其地為敘利亞省之一部。

  我很寶愛這隻得來不易的瓶子,曾有鄰居苦纏着叫我們賣給他,這是不可能的事。只要想到《辭海》中寫的那個「公元前十四世紀」、「公元前九世紀」、「公元前六十四年」,就知道曾經有多麼古老的歲月在它身上流過。何況它是我的丈夫親手打撈出來的。

  看了這張圖片的讀者,請不必用「百合鑰」來盜我家的門,它不在家中,在一個秘密的大保險箱裡。倒是前一陣那次的大地震,很將我驚嚇了一次,怕這個古老的殘瓶被壓到磚塊下面不復尋得。

  我想,以後還是把它交還給西班牙「考古博物館」中去吧。[2]

三毛的生平

三毛,1943-1991,原名陳平,祖籍浙江舟山,出生於四川重慶,後旅居台灣。著有散文、小說集《撒哈拉的故事》、《哭泣的駱駝》、《雨季不再來》、《溫柔的夜》、《夢裡花落知多少》、《背影》、《我的寶貝》等十餘種。三毛散文取材廣泛,不少散文充滿異國情調,文筆樸素浪漫而又獨具神韻,表達了作者熱愛人類、熱愛生命和大自然的情懷。

三毛生性浪漫,三歲時讀張樂平《三毛流浪記》,印象極深,後遂以「三毛」為筆名。為了追尋心中的那棵「橄欖樹」,她踏遍萬水千山。然而,無論是異國都市的生活情調,還是天涯海角奇風異俗,都不能消解她深埋於心中的中國情結。儘管她嫁給了一個深眼高鼻的洋人,但她仍是一個完整的東方女性。

三毛從來不刻意追求某一種技巧和風格,一切都顯得平實與自然。然而在她信筆揮灑之中,卻又蘊涵無限,這也許是一種更高的技巧風格吧。    有讀者認為「流浪」才是她的真正的名字,無論是她遺留下來的眾多作品、她的遊歷和她心靈情感的轉折,都是充滿一點點浪跡天涯的意味。[3]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