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三毛《籠子裡的小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三毛的作品

語言特徵:機智、詼諧、樸素的散文話語。自然、清新、樸素 ,具有天然去雕飾之美。不但生動而且富有個性。

在內容上,她的創作題材廣泛多樣、結構自由靈活、抒寫真實感受之外,它還是一種生命紀實。三毛的散文有一種探索的意味在裡面,探索生命以內的東西 。

三毛的作品很特別的一個特點就是它是遊記而非遊記體,是敘事而非小說體,是抒情而非詩歌體,是隨感而非日記體,這就是後來傳說的 三毛體了。

結構特徵也很特別的,是遊記而非遊記體,是敘事而非小說體,是抒情而非詩歌體,是隨感而非日記體。[1]

原文欣賞

  很多朋友看見我專收瓷臉做成的娃娃,總是不喜歡。他們說:「陽氣那麼重,看上去好似有靈魂躲在裡面一樣,根本不可愛,看了就是怕的感覺。」

  真的,布臉娃娃是比較可親的,可是瓷臉人偶的那份靈氣,在布娃娃身上是找不到的。雖然我也覺得瓷臉人偶的表情甚而接近戲劇,那份怕的感覺我也有過聯想,可是偏偏去收集它們。一共有三十八個。

  這一個瓷人精品,有一位女朋友忍痛割愛給我的,她是一位畫家,我們專愛這種尖銳美的面具、人形,放在房中小孩子來了都不肯近門,我知道孩子們不喜歡那種第六感。

  瓷人放在台灣的家中很久,沒有一個角落配得上它,因為它太冷。我只好把它放在盒子裡了。

  好幾年以後,去了一趟竹山,在那一家又一家藝品店中,看來看去都沒有合意的東西。雖然竹子不俗,可是竹子做出來的手工藝總是透着一點匠氣,是設計上的問題,和竹子本身無關的。

  就在一個極不顯眼的角落裡,看見了一個朱紅的鳥籠,我立刻喜歡上了那份顏色和線條,也不還價,提了它就走。事實上,我不愛什麼動物,除了馬和流浪的野狗之外,其他的動物都不太喜歡,也只是個養植物的人。

  回到台灣來的日子,總是擠着過,悠閒的生活在這兒沒有可能。在這兒,忍受被打擾的滋味就好似上了枷鎖的人一樣,只活在每天的記事簿上,就怕忘了那天給了人什麼承諾。有一次拒絕了別人的要求,對方在電話里很無禮的嘲諷了我幾句,啪一下掛了。

  並沒有因此不快,偏偏靈感突然而來,翻出盒子裡的瓷人——那個小丑,拿出鳥籠,打開門,把這個「我」硬給塞進籠子裡去。姿勢是掙扎的,一半在籠內,一半在籠外。關進了小丑,心裡說不出有多麼暢快——叫它替我去受罪。「你怎麼把人放在籠子裡呢?快快拿出來,看了怕死了。」我的一個朋友進了我家就喊起來。

  我不拿。

  「風水不好,難怪你老是生病。」又說。

  我還是不拿。

  以後許多人問過我這小丑的事情,我對他們說:「難道——你,你的一生,就不是生活在籠子裡嗎?偶爾半個身子爬了出來,還算幸運的呢。」

  心裡本來沒有感觸的人,聽了這句話,都會一愣,接着而來的表情,就露出了辛酸。

  這樣偶爾的整人,成了我生活中一種不算惡意的玩笑。看了這張照片上——你,你在籠子裡的什麼地方呢?[2]

三毛的生平

三毛,1943-1991,原名陳平,祖籍浙江舟山,出生於四川重慶,後旅居台灣。著有散文、小說集《撒哈拉的故事》、《哭泣的駱駝》、《雨季不再來》、《溫柔的夜》、《夢裡花落知多少》、《背影》、《我的寶貝》等十餘種。三毛散文取材廣泛,不少散文充滿異國情調,文筆樸素浪漫而又獨具神韻,表達了作者熱愛人類、熱愛生命和大自然的情懷。

三毛生性浪漫,三歲時讀張樂平《三毛流浪記》,印象極深,後遂以「三毛」為筆名。為了追尋心中的那棵「橄欖樹」,她踏遍萬水千山。然而,無論是異國都市的生活情調,還是天涯海角奇風異俗,都不能消解她深埋於心中的中國情結。儘管她嫁給了一個深眼高鼻的洋人,但她仍是一個完整的東方女性。

三毛從來不刻意追求某一種技巧和風格,一切都顯得平實與自然。然而在她信筆揮灑之中,卻又蘊涵無限,這也許是一種更高的技巧風格吧。    有讀者認為「流浪」才是她的真正的名字,無論是她遺留下來的眾多作品、她的遊歷和她心靈情感的轉折,都是充滿一點點浪跡天涯的意味。[3]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