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村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三村村系福建省福安市溪柄鎮的一個行政村,位於福安市東南部的柏柱洋東麓,海拔60米。距溪柄鎮政府駐地和福安市區10公里和32.5公里。三村東與斗面村交界,西與山下村接壤,南與樓下村毗鄰,北與東坪(三坪自然村)村相連,三村因三個自然村而得村名。三村村為行政村下轄田頭村1個自然村,全村人口.戶1036人。主姓有陳、郭、謝、馮、鍾、范、游、吳、施、劉10多姓。現有耕地570餘畝,山地1000多畝,林地4000多畝。[1]
中文名: 三村村
別 名: 坑源、新莊、下馮
行政區類別: 行政村
所屬地區: 福建福安
地理位置:溪柄鎮政府駐地10公里處
面 積: 4 km²
下轄地區: 田頭村
政府駐地: 三村坑源
電話區號: 0593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著名景點: 上源宮、寧德廉政公園
方 言: 福安話
地名含義
三村村系福建省福安市溪柄鎮的一個行政村,位於福安市東南部的柏柱洋東麓,海拔60米。距溪柄鎮政府駐地和福安市區10公里和32.5公里。三村東與斗面村交界,西與山下村接壤,南與樓下村毗鄰,北與東坪(三坪自然村)村相連,三村因三個自然村而得村名。三村村為行政村下轄田頭村1個自然村,全村人口,戶1036人。主姓有陳、郭、謝、馮、鍾、范、游、吳、施、劉10多姓。現有耕地570餘畝,山地1000多畝,林地4000多畝。
交通位置
位於福安市東南部的柏柱洋東麓,海拔60米。距溪柄鎮政府駐地和福安市區10公里和32.5公里。
歷史沿革
三村村由原來坑源、新莊、下馮三境組成,宋代屬長溪縣永樂鄉仁風裡廿四都(未建村),明清時期屬福安縣用儒鄉仁風裡二十四都一圖。清朝時屬用儒鄉仁風裡二十四都一圖;民國屬福安縣第一區(賽岐)柏柱洋鄉斗面保;年起成立三村大隊;年組建三村村委會。名清朝時期由福安縣用儒鄉仁風裡二十四都坑源,新莊、下馮三境組成福安縣用儒鄉仁風裡二十四都一圖(註:清光緒年福安縣誌記載二十都一圖下轄:柏注(今陽頭)、領頭、陽西、獅峰、坑源、新莊、下馮、姚墺、三界、金山、張厝莊、大樓下(南山)(今樓下村)、王樂陽、田頭崗、石合、大南溪共16村)姓氏遷徙:明朝有坑源境廖姓王姓後清朝年間遷出(遷出原因不詳)。陳姓:明朝嘉靖年間開基祖軒公(貢生陳三尺字益書)由福安上杭為躲避福安城關倭寇入侵或為躲避嚴嵩黨羽迫害攜妻順天府丞郭文周之女遷入坑源繁衍生息,距今400多年。郭姓:扆西郭氏九世祖長房正材第三子於炫派十四丗孫文亶,於明萬曆年間(1573~1614年)由鹿斗遷溪柄溪南。後清朝18世紀光緒年間扆西長房郭熅派由溪南遷入新莊。(待考證)謝姓:於乾隆四十五年(1780),開基祖謝瑞逢公,從霞浦縣柏洋鄉小蘭溪村遷福安溪柄鎮三村、大蘭興居。定居200多年馮姓:遷入時間資料待補鍾姓:民國年間遷入
歷史建築
上源宮
位於福建省福安市溪柄鎮三村村(原福安縣用儒鄉仁風裏二十四都坑源境)由原檀越主廖子英發起,王寬三公捐地四尺,鄉民捐資興建,始建於明泰昌元年(公元1620年)庚申歲十壹月十二日乙酉榖旦,距今400來年,原建築於清朝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歲次甲子年八月十六日重修,現存建築為清嘉慶十壹年(公元1806年)歲次丙寅年八月初三重建,現存建築距今210多年歷史。上源宮每年正月初四日鄉民以燃燒巨形火柱的方式舉行壹年壹度的迎神活動。
宮內主祀
本地境主(社頭公、世頭功)忠烈恩王黃岳
配祀三官大帝
左祀順天聖母臨水夫人
右祀福德正神
中源宮:位於福建省福安市溪柄鎮三村村(原福安縣用儒鄉仁風裏二十四都新莊境)由....發起,鄉民捐資興建,始建於.....年(公元.....年)
宮內主祀
本地境主 中源宮每年正月初四日鄉民以燃燒巨形火柱的方式舉行壹年壹度的迎神活動。
平水宮:位於福建省福安市溪柄鎮三村村(原福安縣用儒鄉仁風裏二十四都下馮境)由....發起,鄉民捐資興建,始建於.....年(公元.....年)
宮內主祀
平水王大禹
配祀
毛澤東
狀元宮
位於福建省福安市溪柄鎮三村村(原福安縣用儒鄉仁風裏二十四都坑源境)由原檀越主***發起,鄉民捐資興建,始建於共和***年(公元*** 年)。
宮內主祀
武狀元
配祀
村文化:這裡沒有陌生人,只有一群家人,只有心與心的貼近、
習俗活動
祭灶神
臘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晚(每戶有固定日期,俗語有官三民四之謂),每家灶台上擺列米酒、糖飴、水果等供品,點燃香燭、焚燒元寶,由家中年長婦女致祭,大意是要求灶君隱惡揚善,「好事奏上天,孬事丟路邊」,以免上天降禍。祭畢,親鄰間開始輪流請吃祭灶酒,盡歡而散。初二:初二不拜年,不串門的習俗福安忌諱初二拜年的特殊習俗是從明朝末年傳下來的紀念倭寇侵華民俗日。明朝嘉靖年間倭寇攻入福安大屠殺後,福安人的春節習俗就銘刻着慘痛的歷史記憶與濃郁悲情。這天是福安人的紀念日或者說是悼念日,悼念那些為保衛家園而浴血奮戰的先輩們。這是民間紀念倭寇侵華的民俗紀念日。初四:下神節正月初四晚飯後,每戶村民會將準備好的大公雞、五花肉、糍粑餅等貢品拼成盤,提前擺放到各姓氏「神宮」內,並點燃寓意祈福的大紅蠟燭後,彼此之間趁着等待吉時到來的空閒時間噓寒問暖,拉近鄰里關係。臨近午夜12點時,村民將20米左右用竹竿、干樹枝、柴火等搭成的「炮樓」點燃,裊裊上升的青煙被似為「天梯」,借噼啪炸響的爆竹聲,引請神明下凡入住神宮。以此同時,神銃、鞭炮、煙花齊鳴,一時間滿堂熱鬧非凡,村民步伐緊湊先後虔誠地燒香朝拜,嘴邊念念有詞地說着各自心中的願望。外頭圍站觀看燒「炮樓」的村民們個個仰望火焰,靜默期盼新年有個好兆頭,此時活動達到高潮。
端午
節前,女婿照例要給岳父母送黃魚,俗稱「送魚」。娘家要給外甥、外甥女送節餅、夏天衣物,俗稱「送節」。端午節這天,左鄰右舍的小孩簇擁到新娶親人家,由新媳婦將五色彩線繫到手腕上,俗稱「記節」。端午節有吃粽子的習俗。漢族人家一般用竹葉裹成錐狀,佘族人家一般用菅葉裹成四角枕頭形,叫「菅粽」,互相贈送。端午節午餐特別豐盛。午時,大人喝過雄黃酒,並拿它噴灑住宅的各個角落,點孩童之額;以菖蒲及 艾葉飾作寶劍狀懸於門兩邊,均取避瘟疫去邪魔之意。
青年聯誼活動
每年正月初四日由三村村青年聯誼會組織全村青年,舉辦新年晚宴。
經濟文化
三村村山地面積廣,盛產綠茶、葡萄。近兩年發展烏龍茶現已辦起茶葉加工廠2家,乘着改革開放的春風,三村村各項事業得到充分發展,村民收入逐年增加。國家在此實行"造福工程"搬遷,解決了水、電、路、電話等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各級政府部門及掛點單位的大力支持,農業生產、基礎設施和公益事業有了長足的發展,村文化娛樂場所和體育設施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改善和籌建。
視頻
三村村講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