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庫區水環境演變與污染防治重慶市重點實驗室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三峽庫區水環境演變與污染防治重慶市重點實驗室於1997年應三峽庫區水環境保護需要由重慶三峽學院籌建,於2011年獲批重慶高校市級重點實驗室,於2018年1月獲批重慶市重點實驗室。現任實驗室主任為付川教授,特聘重慶大學郭勁松教授[1]為學術委員會主任。
機構簡介
基於三峽庫區水體環境保護的需求,結合國內外發展趨勢,實驗室圍繞三峽水庫成庫及運行過程中污染物的產匯及其在生態系統中的遷移轉化開展研究,力求從多尺度、多角度、多維度揭示三峽水庫成庫及運行過程中生態環境演變過程及其對流域人類開發活動的響應機制,開發服務於庫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環境管理策略與適應庫區產業發展的水污染防治技術。
經過多年的建設與發展,實驗室逐漸形成了三峽庫區水質演變與水生態安全、三峽庫區水污染控制理論與技術、三峽水庫[2]消落區生態修復與重建、三峽庫區大氣乾濕沉降等四個主要研究方向。
科研團隊
實驗室現有研究及管理人員34人(客座人員12人),其中高級職稱25人,博士27人,博士後合作導師1人,碩士生導師21人,重慶市第二屆學術技術帶頭人後備人選2人,重慶市中青年骨幹教師4人。現擁有「三峽庫區水質演變與水環境安全」市級高校創新團隊1個,外聘教育部新世紀人才1人,「巴渝學者」1人。
目前,實驗室現有水環境分析測試中心(校級)1個,專業研究室11個,工程示範基地(含野外台站)2個。實驗室用房面積達3500平米,野外基地占地110餘畝。擁有電感耦合等離子體原子發射光譜儀等大型儀器設備30餘台/套,儀器設備總價值達2500餘萬元。
科研成果
近年來,實驗室先後承擔「消落帶污染負荷特徵及其對水環境影響研究」科技部水專項及「三峽水庫消落區沉積物典型重金屬匯源屬性轉換機制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國家級項目14項,省部級科研項目80餘項,科研經費達1200餘萬元。先後在ACS Nano、Global Change Biology、Water Research等刊物發表高水平學術論文300餘篇,其中SCI收錄論文170餘篇,出版專着6部,申請專利20餘項,獲得重慶市科學技術獎等省部級科研獎勵5項,區級科研獎勵1項。
實驗室先後與中科院重慶綠色智能技術研究院、重慶大學、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生態環境部華南環境科學研究所、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中科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和東南大學等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係。
經過多年的建設與發展,圍繞三峽庫區生態環境保護,實驗室在國內外形成了一定的影響力,研究成果得到了國內外生態環境領域專家學者的廣泛關注,受到政府有關部門的高度認可,為庫區的生態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 ↑ 教授也有等級之分?,搜狐,2021-07-26
- ↑ 三峽水庫究竟蓄了多少水?若打開全部閘門放水,多久能把水放光 ,搜狐,2023-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