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三山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三山門是南京明城牆十三座明代京城城門之一,又稱水西門,位於南京市秦淮區內秦淮河西端,坐東朝西,西臨外秦淮河,為水陸兩棲城門,南側為西水關,是舊時從水路進出南京城的主要通道,故而俗稱水西門。三山門是福船型(魚腹型)的內瓮城城門,規模僅次於通濟門和聚寶門(今中華門),形制與通濟門略同,建有內瓮城三座,門垣共四道,每兩道城牆間設瓮城,內瓮城呈魚腹型,供作儲兵防守之用。三山門始建於楊吳時期,是南唐都城以及宋、元金陵城的龍光門。明朝洪武十九年(1386年)在其基礎上重建,因南眺三山而命名為三山門。1953年前後三山門城門和西水關陸續遭到拆除,1958年又拆除了殘存的城門和城牆,1959年三山門門券及右側城牆拆除,如今剩下城門遺址和水西門地名沿用至今。

中文名稱 三山門

地理位置 南京市秦淮區內秦淮河西端

開放時間 全天

門票價格 免費

始建年代楊吳時期

拆除時間 1953年前後

歷史沿革

楊吳時期,三山門始建。陸地城門原為建於南唐時的龍光門,一直沿用至兩宋、元代,及至明代洪武年間,明代洪武初年仍直接利用這座舊有的城門[1] 。(1386年),在南唐龍光門的基礎上重新建造,因南眺三山故而改名為「三山門」,緊靠南面的水門即西水關,原是南唐的下水門,明代建成水城門,後稱為水西門。這水陸二門在南唐以來一直就是商旅繁輳之地,明清時期為西出要道,凡從城西進入應天府城的人都是從水城門上岸入城。三門外山,孫楚酒樓所在地有明初十六樓的「鶴鳴樓」、「醉仙樓」、「輕煙樓」、「淡粉樓」、「翠柳樓」等。清朝康熙年間,建造覓渡橋,位於三山門外,舊名三山橋。壕水徑此,與城內淮水合。1953年,南京市人民政府拆除了三山門瓮城和三山門水城門。1954年7月28日上午,由於常年雨水沖刷,年久失修,中華門瓮城一處裂縫出現險情,傷了人。接着下午2點,三山門瓮城第三道瓮城東南角倒塌,將「孫仁記掃竹行」西山牆壓倒,傷了一個孩子。因此,當年的南京市政府決定拆除三山門瓮城。1958年又拆除了殘存的城門和城牆,1959年三山門門券及右側城牆拆除後,內外秦淮河水系不再貫通,古亭被拆除,僅留水西門的地名,沿用至今。

遺址保護

三山門遺址由分布於鳳台南路兩側的東西兩部分組成,東廣場為內瓮城遺址,西廣場為西水關遺址。在古代,瓮城作為城市的主要防禦設施之一,一般在城門外,而南京明代的城牆則獨創了內瓮城。內瓮城一般都為方形,三山門的船形內瓮城是南京現存的內瓮城實物,文物價值非常高。

布局構造

三山門規模僅次於通濟門和聚寶門(今中華門),形制與通濟門略同,建有內瓮城三座,門垣共四道,每兩道城牆間設瓮城,內瓮城呈船形或者魚腹型,供作儲兵防守之用。《南都察院志》說:「本門沖繁。南至聚寶門界,北至石城門界,長達七百一十五丈,垛口八百六十四座,城下門券四層,右邊水關一座」。三山門南側的水關,即西水關,明代叫雲台閘,為內秦淮和外秦淮合流處,是西水關明代金陵四十景中重要的一景。著名的孫楚酒樓就建在雲台閘上,因唐代大詩人李白有「朝沽金陵酒,歌吹孫楚樓」之句,又稱「太白酒樓」。該酒樓後幾經損毀、重建,到清代時仍矗立在三山門秦淮河畔,在清代乾隆「金陵四十八景」中,第十三景即「樓懷孫楚」。旁邊有賞心亭,西有白鷺亭,再往西為二水亭,下有折柳亭,與風亭相連的有佳麗亭等古蹟。三山門外辟有水西門大街,經過三山橋跨越秦淮河,通往外郭城江東門,兩側有分別有莫愁湖、南湖,如今的三山門遺址辟有水西門廣場,眾多城市幹道在此交匯。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