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三國詩詞隆中歌(二)原文及賞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三國詩詞隆中歌(二,)壯士功名尚未成,嗚呼久不遇陽春①!

君不見:東海老叟辭荊榛,後車遂與文王親②;

八百諸侯不期會③,白魚入舟涉孟津④;

牧野一戰血流杵⑤,鷹揚偉烈冠武臣。

又不見:高陽酒徒起草中⑥,長揖芒碭「隆準公」⑦;

高談王霸驚人耳,輟洗延坐欽英風⑧;

東下齊城七十二⑨,天下無人能繼蹤。

二人功績尚如此,至今誰肯論英雄?

【釋詞】

①陽春:春天。引申為人才得以施展抱負的機遇。

②姜太公,東海人。他出仕時已經八十多歲了,故稱「東海老叟」。荊榛:泛指叢生灌木,多用以形容荒蕪情景。曹植《歸思賦》:「城邑寂以空虛,草木穢而荊榛。」窮困年老的姜子牙遇周文王於渭陽,才被重用,「遂與文王親」。   ③不期會:期:約定;會:碰巧。《史記》卷四:「是時,諸侯不期而會盟津者八百諸侯。」   ④武王渡黃河時,到了中流,有白魚跳入船里,武王俯身取魚來祭祀。

⑤周武王率諸侯聯軍與商朝軍隊決戰於牧野,血流成河,連捶衣的木棒都漂浮起來。

⑥《史記·酈生陸賈列傳》:「酈生食其者,陳留高陽人也。好讀書,家貧落魄,無以為衣食業……」他謁見劉邦,自稱「高陽酒徒」。後被劉邦重用,成為楚漢戰爭中的風雲人物。

⑦酈食其見劉邦時,劉邦靠在床上不動,兩個女子替他洗腳。酈食其長揖不拜,並且責備他說:「你既起兵討伐暴秦,就不該對前輩如此無禮!」《史記·高祖本紀》:「高祖為人,隆準而龍顏。」隆,高;准,鼻子,所以稱其「隆準公」。

⑧劉邦被酈食其豪放不羈、瀟灑談吐所震驚,立刻停下洗腳,請他上座,以禮相待。輟,停下;延,邀請。陶淵明《桃花源記》:「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⑨後來酈食其為劉邦到齊國遊說,不戰而得齊七十二座城。

三國詩詞《隆中歌(二)》原文及賞析

【賞析】

劉備二訪隆中,將近茅廬,忽聞路旁酒店中有人唱歌。上前打問,才知是諸葛亮的好友石廣元和孟公威,在這裡擊桌而歌。這是石廣元唱的歌詞。

這首歌詞是從李白《梁甫吟》詩的前半部分化用而成的。詩意大致相同,文字做了調整,更通俗淺白。我們可以對照來鑑賞。李白詩:

長嘯梁甫吟,何時見陽春?

君不見朝歌屠叟辭棘津,八十西來釣渭濱!

寧羞白髮照清水?逢時壯氣思經綸。

廣張三千六百釣,風期暗與文王親。

大賢虎變愚不測,當年頗似尋常人。

君不見高陽酒徒起草中,長揖山東隆準公!

入門不拜騁雄辯,兩女輟洗來趨風。

東下齊城七十二,指揮楚漢如旋蓬。

狂客落魄尚如此,何況壯士當群雄!

兩詩對照,可以看出用典相同,結構類似。這首詩開門見山就提出人才與機遇的問題。「何時見陽春?」與「久不遇陽春」,都是人才不得機遇,難以施展抱負的意思。只不過角度不同,前者從自我發出的,後者是以第三者的口吻抒寫的。接着,連用「君不見」講了兩個歷史典故。一個說姜子牙長期埋沒民間,五十多歲在棘津當小販,七十歲在朝歌當屠夫,八十歲時還垂釣於渭水之濱,釣了十年,「廣張三千六百釣」,才得遇文王,遂展平生之志。另一個說酈食其,劉邦原把他當作一個平常的儒生。當他謁見劉邦時,侍女正給劉邦洗腳。見酈生進來,劉邦仍然坐着不動。但這位自稱「高陽酒徒」的儒生,憑着雄辯的口才,使劉邦立刻改變了態度,以禮相待。從此,他為劉邦遊說齊國,說服齊王率七十二城降漢,成為楚漢相爭中的風雲人物。李白詩中借用這兩個歷史人物的故事,寄寓了自己的理想和抱負:「大賢虎變愚不測,當年頗似平常人」,「狂客落魄尚如此,何況壯士當群雄」。

小說家根據李白的詩意,抽出前半部分單獨作為一首歌詞,設置在《三國演義》中,藉助石廣元之口,來表現諸葛亮與其好友們隱而待仕的政治態度和價值取向。封建知識分子認為人治的天下,成就功名,在於機遇。「壯士功名尚未成」,是「久不遇陽春」。當然,這個機遇並不是我們今天所理解的內涵,它裡面包容着天命、運數這樣一種觀念,而且時刻籠罩着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比如諸葛亮出山伊始,司馬徽便說:「雖臥龍得其主,不得其時,惜哉!」劉備對崔州平講明訪求諸葛亮的原由後,崔州平便指出:「……將軍欲使孔明斡旋天地,補綴乾坤,恐不易為,徒費心力耳。豈不聞『順天者逸,逆天者勞』、『數之所在,理不得而奪之;命之所在,人不得而強之』乎?」正由於運數使然,諸葛亮雖有隻手補天之願,參天之功,但無恢復漢室之運。天命、運數如影隨形地影響着諸葛亮一生的遭際,在冥冥中強有力地制約着他的事業和生命。所以說:「陽春」這個比喻是多層次的,既有良才遇賢主的機遇,又有天命、運數佳與不佳的問題。但這些都是很懵懂的,難以清晰地表達,也無法清楚地預測。因此,他們總處在二律背反的心態中,既追求隱逸、高雅脫俗的生活情趣,又不可淹沒兼濟天下的志向。歌為心聲,它代表了諸葛亮及好友們的人生價值的取向和生活態度的選擇。[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