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三國詩詞隆中歌(一)原文及賞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三國詩詞隆中歌(一),蒼天如圓蓋,陸地似棋局;

世人黑白分,往來爭榮辱①:

榮者自安安,辱者定碌碌②。

——南陽有隱居,高眠臥不足!

【釋詞】

①黑白、榮辱:出自《老子·二十八章》:「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黑白、榮辱都是老子的哲學用語,「白」、「榮」可以代表居高、雄健、明亮等方面,和它對應的範疇「黑」、「辱」代表處下、柔弱、暗淡等方面。在這兩個對立的範疇之中,老子主張柔弱易勝雄健、處下強似居高。例如:「舌柔在口,齒剛易折。」才能外顯,容易招忌而遭致陷害;高大的樹木容易被颱風連根拔掉,而小草卻能迎風招展,因此他提倡人要謙虛、退讓、甘居卑下。

②榮者:居高的人;安安:自享其榮。辱者:處下的人;碌碌:自然無為。

三國詩詞《隆中歌(一)》原文及賞析

【賞析】

劉、關、張一訪隆中,遙望山畔數人在田間耕作,還唱歌曰:「蒼天如圓蓋,陸地似棋局……」劉備聞歌下馬,向農夫打問:「此歌何人而作?」農夫答曰:「乃臥龍先生所作也。」

小說家借用這首詩傳達了諸葛亮的心聲,也就是諸葛亮對人生的態度。從這首詩中,不難看出其中明顯的蘊涵着道家文化基因。「蒼天如圓蓋」,把天視為圓形,無窮無盡,大概是受道家《太極圖》的影響,表示宇宙的本原是「無極」。《老子·二十八章》:「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白」、「黑」、「榮」、「辱」是老子的哲學觀念,通俗地講「白」、「榮」代表明亮、雄健、居高的方面,和它相對立的「黑」、「辱」代表暗淡、柔弱、處下的方面。老子認為柔弱勝雄健,處下勝居高,暗淡勝明亮,以此類推。他常用水做比喻,水是至柔的東西,它卻具有攻不破的特點,抽刀斷水,無論如何費力,是切不斷的。這個道理,俗語中也常表達:「狂風吹不斷柳絲,齒落而舌長存。」「舌柔在口,齒剛易折。」因此他主張人生應當像水一樣,柔弱、不爭、處下。而「世人黑白分,往來爭榮辱」,都想居高位,都想爭顯赫,都想搶在亮處,為功名所驅使,為榮辱所牽動,爭先恐後,搶先貪奪,紛紜擾攘。於是功成名就的有之,身敗名裂的有之。「榮者自安安,辱者定碌碌。」而諸葛亮則不同於「世人」,他超然世俗,隱居山林,躬耕樂道,以經籍自娛,以寧靜自守。「南陽有隱居,高眠臥不足!」

在諸葛亮的性格結構中,儘管有道教文化的因素滲透,但並不是單一的,而是儒道互補。他像許多封建的知識分子一樣,恪守「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信條,並非執意老死林泉,而是不肯輕易投靠庸主,以待天時罷了。或者說是「隱居以求其志」,是「士志於道」的一種形式。如果我們不這樣解釋,就無法理解「三顧茅廬」中出現的一系列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情感。由上可知,「出世」與「入世」並不是矛盾的。封建時代,每當世道澆漓、風雨如晦之際,那些追求人格意志,「蘇世獨立,橫而不流」之士,常常受到人們的推崇,更提高了他們的社會聲譽,受到了君主的器重。諸葛亮隱居隆中,養浩然之氣,修青雲之志,累征不就,使劉備「三顧」之心更切。所以從敘事結構的視角出發,這些詩歌都是為諸葛亮的出山蓄勢。一旦亮相,便高屋建瓴,非同凡俗,超群拔類。[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