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三國詩詞蔣干中計原文及賞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三國詩詞蔣干中計,曹操奸雄不可當①,一時詭計中周郎②。

蔡張賣主求生計,誰料今朝劍下亡!

【釋詞】

①當:動詞,相抵。

②中(zhong):合乎。意思是說曹操的計謀被周瑜所利用,即將計就計。這句詩為了押韻的需要,詞序倒置,本應「一時中周郎詭計」。

三國詩詞《蔣干中計》原文及賞析

【賞析】

周瑜故意耍了個「醉酒吐真言」 的假象,在帥案上放了一封偽造的蔡瑁、張允的降書,並留給蔣干一個盜書的機會 蔣干返回曹營,「取出書信,將上項事逐一說與曹操。操大怒……」 將蔡瑁、張允二人推出斬首。曹操為蓋世奸雄,詭計多端。按一般常理,周瑜設下的反間計,瞞過蔣幹這個自作聰明的腐儒容易,但要騙過老謀深算的曹操並非易事,因此小說家感嘆道: 「曹操奸雄不可當。」但為什麼 「一時詭計中周郎」 呢? 事出有因,一則蔡瑁、張允是荊州劉表的屬下,新投過來的降將,多疑多忌的曹操對他們心存芥蒂,不會放心。二則這兩個人在曹操心目中本來就是「諂佞之徒」。如不是眼下曹操訓練水軍急需用人,早就將其二人另當處置了。蔡、張二人新降之初,荀攸便向曹操進言: 「蔡瑁、張允乃諂佞之徒,主公何遂加以如此顯爵,更教都督水軍乎?」 曹操笑曰: 「吾豈不識人! 止因吾所領北地之眾,不習水戰,故且權用此二人; 待成事之後,別有理會。」這便透露曹操當時重用蔡、張二人,實出於不得已。三則曹操已經疑心蔡、張二人怠慢水軍訓練,不夠效力。三江口水戰,曹軍敗回,曹操便喚蔡、張二人,斥責說: 「東吳兵少,反為所敗,是汝等不用心耳!」 所以當蔣干盜回周瑜設置的假情報,立刻誘發了曹操內心深處的疑慮,勃然大怒,召喚蔡、張二人到帳下。曹操說: 「我欲使汝二人進兵。」蔡瑁回答: 「軍尚未曾練熟,不可輕進。」曹操怒曰: 「軍若練熟,吾首級獻於周郎矣!」 一時盛怒,將其二人處死。但當 「獻頭帳下,操方省悟曰: 『吾中計矣!』」雖然曹操中了周瑜的反間計,但情節的來龍去脈刻畫曹操心理過程,卻十分令人信服。他不是因智能低一籌,而是心理的疑忌和感情的衝動,一時蒙住了心竅。所以剛剛誤殺,便已醒悟。

蔡、張二人賣主求生,不為人齒。因此當其二人被誤殺,本是悲劇,不但沒有引起人們的同情,反得到冷冷的嘲諷: 「蔡、張賣主求生計,誰料今朝劍下亡!」 我們知道,在中國歷史上,為國家為君主捨身取義的不乏其人,小說家處處在《三國演義》的情節之中,字裡行間,浸透着對這種忠義精神的歌頌。但是,「社稷無常奉,君臣無常位」,尤其歷史動盪的歲月里,君擇臣,臣亦擇君,屢見不鮮。滿龐勸降徐晃時曾說: 「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遇可事之主,而交臂失之,非丈夫也。」 周瑜薦魯肅時亦說: 「當今之世,非但君擇臣,臣亦擇君。」而且小說中對荀或、郭嘉、法正等眾多棄舊主投新君的人物,非但沒有指斥,反而褒頌。那為什麼對蔡瑁、張允二人投降曹操,卻貶為賣主求生,這就涉及到了小說家一貫傾注的道德倫理觀念。君臣的雙向選擇有一個政治道德標準,即追求賢,君選賢臣,臣擇賢君。當然,在具體的歷史的背景下,賢君、賢臣都是相對而言的,荀彧、郭嘉,棄袁紹這個昏愚的君主,投奔一代明君曹操,是求賢。而蔡瑁、張允是面對劉備與曹操這二位君主而擇,他們棄劉備投曹操,在處處標榜擁劉貶曹傾向的《三國演義》 中,就是背賢而迎奸了。這首詩是周靜軒所作,毛宗崗修定《三國演義》時將其保留。可見他注重的是中國傳統文化觀念,而不僅僅是個人感情的好惡。[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