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三國詩詞徐庶薦賢原文及賞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三國詩詞徐庶薦賢,痛恨高賢不再逢①,臨岐泣別兩情濃②。

片言卻似春雷震,能使南陽起臥龍③。

【釋詞】

①恨:遺憾。白居易《長恨歌》:「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痛恨,非常遺憾。逢:相遇。李白《古風·二十四》:「路逢鬥雞者。」

②臨岐:臨,靠近;岐,岔路口。

③南陽:秦置南陽郡,漢沿置。在南山之南,漢水之北,故名。詩中指的正是曾屬南陽郡的古隆中。目前,關於諸葛亮隱居的臥龍崗有兩處,一在南陽,一在襄陽。查古隆中,當年屬荊州南陽郡鄧縣,故諸葛亮泛稱自己「躬耕於南陽」。習鑿齒《漢晉春秋》記載:「諸葛亮家於南陽之鄧縣,在襄陽西二十里。號曰隆中。」即湖北省襄樊市襄陽城西的隆中。

今河南南陽的臥龍崗,是因後人仰慕諸葛亮,附會而就。據沈伯俊、譚良嘯《三國演義辭典》的介紹:河南南陽西郊臥龍崗上武侯祠,「建於元代大德年間(公元1297-1307年),明清時屢加修葺,形成一組祠宇與紀念性建築『十景』相配合的古蹟。武侯祠由『漢昭烈皇帝三顧處』石牌坊、山門、拜殿、三顧堂、關張殿、寧遠樓、碑廊等組成。山門上嵌着相傳岳飛書寫的前後《出師表》石刻。臥龍崗十景依諸葛亮隱居生活內容而建造,有半月台、老龍洞、野雲庵、草廬、小虹橋、抱膝石、躬耕亭、古柏亭、梁父岩、諸葛井等,均為清人附會」。

三國詩詞《徐庶薦賢》原文及賞析

【賞析】

徐庶在《三國演義》中是一個過場人物。這個形象在整個藝術構思中,最重要的作用:一是導引諸葛亮出場,另一個是引發了劉備求賢的強烈欲望。這首小詩正是出此藝術目的,前兩句寫惜賢,後兩句寫薦賢。

劉備自得徐庶以後,三戰三捷,喜不勝收,嘗到了有良謀的甜頭;而曹操損兵折將,連吃敗仗,也認識了徐庶的才幹。曹操為了把徐庶網羅在自己的羽翼下,便把徐庶的母親接到軍中,希圖徐母作書,召回兒子。但此計遭到徐母拒絕,於是便教人模仿徐母字體,偽造家書,騙取徐庶進曹營。徐庶至孝,見信大悲,忍痛告別劉備。臨行劉備依依不捨,走一程,送一程,執手相泣。「玄德立馬於林畔,看徐庶乘馬與從者匆匆而去。玄德哭曰:『元直去矣! 吾將奈何?』凝淚而望,卻被一樹林隔斷。玄德以鞭指曰:『吾欲盡伐此處樹林。』眾問何故。玄德曰:『因阻吾望徐元直之目也。』」此情此景,正是「痛恨高賢不再逢,臨岐泣別兩情濃」。

徐庶亦感恩不盡,分別後走了不遠,又拍馬而回,向劉備推薦了一位奇士。劉備問:「此人比先生才德何如?」徐庶回答:「以某比之,譬猶駑馬並麒麟、寒鴉配鸞鳳耳。」劉備大喜,急問此奇士姓名,當得知是諸葛亮,方悟司馬徽薦賢所指,「似醉方醒,如夢初覺」。徐庶的「片言」只語,如同「春雷」,在劉備心中乍響,湧起求賢的春潮。這是薦賢,而且意義十分重大。「能使南陽起臥龍。」自劉備請諸葛亮出山,便結束了他東奔西走的局面,君臣相契,共同奮鬥,開創了劉蜀的千秋功業,三分天下有其一。嘉靖本《三國演義》還有一聯詩對「片言卻似春雷震」做了更直接的說明:「不因徐庶臨岐薦,怎得西川四十年。」[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