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三國詩詞大夢誰先覺原文及賞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三國詩詞大夢誰先覺,大夢誰先覺①? 平生我自知。

草堂春睡足,窗外日遲遲

【釋詞】

①這句詩是從李白《與元丹丘方城談玄作》:「茫茫大夢中,惟我獨先覺」點化而來的。覺,佛家語,意思是會得真理以開心智為覺悟。隋·慧遠《大乘義章》卷二十:「覺悟名覺,如人睡寤。」先秦諸子著作中就已使用這個詞彙。《莊子·齊物論》:「且有大覺,而後知其大夢也。」

②日遲遲:遲,慢。天長夜短,太陽落得很晚。《詩經·七月》:「春日遲遲。」

三國詩詞《大夢誰先覺》原文及賞析

【賞析】

劉、關、張三訪隆中。離草廬半里之外下馬,知諸葛亮正晝寢,乃拱立階下。過了一個時辰,諸葛亮才睡醒,口吟一絕句。

亮相吟詩,是自我形象的集中寫照。在東漢末年社會動盪的時期,諸葛亮為躲避戰亂,隱居在當時相對安定的荊襄之地。他雖身在草廬,但熟識天下之勢。而那些懷抱利器,爭先恐後,朝秦暮楚的政客文人,看似明白,實則昏昧。他不僅頭腦清醒,見識卓絕,而且十分自信:「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

「大夢誰先覺」,看似字句很平平,實則寄寓了很深的哲理,不能簡單地歸之為佛家、道家或儒家思想的闡釋。佛家講「覺」,《佛地論》卷一:「於一切法,一切種相,能自開覺。亦開覺一切有情,如睡夢覺醒,如蓮華開,故名佛。」《大乘義章》卷二十:「覺悟之覺對其知障,無明昏寤事等如睡,聖慧一起,朗然大悟,如睡得寤,故名覺。既能自覺,復能覺他,覺行窮滿,故名佛,言其自覺簡異凡夫。」所謂「佛」,就是完全、徹底的覺悟者。道家也講超然世外,洞明世間的境界,如道家尊為「老祖」的陳摶那首《對御歌》所唱:「震雷掣電鬼神驚,臣當其時正酣睡。……三四君子,只是爭些閒氣。怎如臣,向青山頂上,白雲堆里,且一覺睡。管甚玉兔東升,紅輪西墜!」儒家典籍中早有「覺悟」一詞,《荀子·成相篇》:「不覺悟,不知苦,迷惑失指易上下。」意為醒悟。因此說,儒道釋三者在長期的文化交融和浸潤過程中,形成一種文化心理深層結構,影響着封建文人的價值取向和生活選擇,很難說清是哪一種學說的直接賦予。隱伏在歷史人物內心深處的文化積澱,常常在不同的境遇下就有不同的思想傾向的側面表現,如「諸葛亮出山」這一回的不同場合下,諸葛亮亮相時,側重於他的道家形貌:「頭戴綸巾,身披鶴氅,飄飄然有神仙之概。」當他縱論天下三分之時,儼然是出將入相的儒官風度。待其出山之時,又囑其弟「待我功成之日,即當歸隱」,又是一種儒道互補的心態。總之,是一種文化心理深層結構的表現,很難用抽象的哲理語言概述,用李白詩句概括諸葛亮當時的心態最為恰當:「茫茫大夢中,惟我獨先覺。」

「平生我自知」,暗合諸葛亮「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如果說「大夢誰先覺」是虛指,那麼「平生我自知」則是實指,它緊緊扣應在諸葛亮隆中對策的一篇系統而又精到的論述中。「自知」是十年隱居之靜而修養成的正果。這裡既包含着良臣擇主而事的政治選擇,又涵蓋着出將入相的戰略思想。既有遠大的抱負,又有鞠躬盡瘁的責任。既順乎天時、識三分天下,又承復興漢室為己任的畢生奮鬥。然而,這一切又都籠罩在輕鬆、自然、閒適的氛圍里,忘情於草廬高眠,春日遲遲,悠然自得,遂心所適之中,充分展示諸葛亮的情趣和風範,「是古今來賢相中第一奇人」。

這首小詩是諸葛亮出場後第一次亮相,既是人物的心聲,又是人物的剪影,整個色調是淡雅的,為濃墨重彩地描寫諸葛亮隆中決策,做了一種白描式的鋪墊。[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