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三國詩詞二訪隆中原文及賞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三國詩詞二訪隆中,一天風雪訪賢良①,不遇空回意感傷。

凍合溪橋山石滑②,寒侵鞍馬路途長。

當頭片片梨花落③,撲面紛紛柳絮狂④。

回首停鞭遙望處,爛銀堆滿臥龍岡⑤。

【釋詞】

①賢良:古代稱有德有才的俊傑為賢良。

②凍合:凍結。指橋下的溪流因寒冷而凝固,仿佛與橋合成了一個整體。

③梨花:比喻雪花。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④柳絮:比喻雪花。《世說新語》:「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公大笑樂。」

⑤爛銀:比喻大雪鋪天蓋地,一片潔白。

三國詩詞《二訪隆中》原文及賞析

【賞析】

劉備帶領關、張二訪隆中,「時值隆冬,天氣嚴寒,彤雲密布。行無數里,忽然朔風凜凜,瑞雪霏霏;山如玉簇,林似銀妝」。這首詩就是寫劉備風雪訪諸葛亮未遇,歸途時的感受和心情。

「一天風雪訪賢良,不遇空回意感傷。」詩開頭就把劉備二訪諸葛亮未遇的心情直接表達出來。「意感傷」是全詩的一條感情脈絡,而且包容了多方面的情感內容:既有訪賢未遇的失意,又有半生蹉跎、功業未酬的傷感,還有舉步維艱、前途未卜的惘然,一股腦都聚集在劉備的心頭。隨着「意感傷」的情緒的籠罩,在劉備的眼中出現的景物也「外化」了,向下俯視,「溪橋」被「凍合」,山石路滑;「鞍馬」被「寒侵」,路途遙遠。這意味着前進道路,困難重重,創業維艱。向上仰望,飛雪狂舞,「當頭」而落,「撲面」而來,猶如面臨多難的處境。連年來被豪強攻殺,東奔西逃;受武人謀害,窮於奔命。值得注意的是,劉備此時,雖落魂,但已不似投曹操、奔袁紹、依劉表之時,他從數年亡命奔波的體驗中,從司馬徽先生的指教中,從謀臣徐庶給作戰帶來的好處中,深刻認識到必須訪求大賢,才可安天下。這是他一而再、再而三訪賢的心理動機,也是他思想觀念的大轉折。惟有此,他的事業才有發達的轉機。劉備準備二訪隆中時,張飛曰:「量一村夫,何必哥哥自去,可使人喚來便了。」劉備斥責他說:「汝豈不聞孟子云:『欲見賢而不以其道,猶欲其人而閉之門也。』孔明當世大賢,豈可召乎!」幾句話清楚地表明劉備對親自訪賢重要的認識,並深諳用人之道。劉備準備三訪時,關羽和張飛心裡都不很情願。連關羽也認為:「想諸葛亮有虛名而無實學,故避而不敢見。」但劉備堅持訪賢,絲毫不為左右而動,並以「周文王謁姜子牙之事」開導他倆。對於滿懷霸王之心的劉備來說有了這種指導思想,儘管訪賢未遇「意感傷」,但內心還是充滿了希望和戀戀不捨之情。「回首停鞭遙望處,爛銀堆滿臥龍崗。」不折不撓,力求必達的信念仍然喚起劉備繼續求賢的慾念,表現了他如饑似渴地求賢的願望和禮賢下士的封建政治家的風度。

這首詩與小說的情節、人物的情感十分吻合。既恰當地表現了二訪未遇的「意感傷」,又準確地揭示了感傷之後隱含的希望,為三訪拉開了序幕。小說家有意安排二訪在冬雪之際,暗示龍蟄之時,陽氣暗藏,大賢隱居不仕,訪遇不到諸葛亮很自然。三訪情節設置在新春之際,正是龍抬頭之時,訪賢成功,勢在必然。時令與臥龍的關係是象徵的手法,層層鋪墊,顯示諸葛亮這一非凡的人才與時代的關係。時代造就了一代賢才,而一代賢才在三足鼎立的形成、發展和鞏固中又具有非凡的歷史作用。因此,對這樣一位重要的典型人物出場,必然要傾注着小說家的精心安排和藝術匠心。[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