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三國詩詞《瀘水》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瀘水,五月驅兵入不毛①,月明瀘水瘴煙高②。 誓將雄略酬三顧③,豈憚征蠻七縱勞④。 【釋詞】 ①不毛:毛,地面所生長的五穀、草木。不毛,即不毛之地,荒蕪或未被開闢的地方。 ②瀘水:即金沙江。瘴

【原文】

五月驅兵入不毛①,月明瀘水瘴煙高②。

誓將雄略酬三顧③,豈憚征蠻七縱勞④。

【釋詞】

①不毛:毛,地面所生長的五穀、草木。不毛,即不毛之地,荒蕪或未被開闢的地方。

瀘水:即金沙江。瘴煙:瘴氣。指南方山林間濕熱蒸騰致人疾病的氣。韓愈《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

③酬三顧:酬,報答。三顧,指劉備三顧茅廬。

④豈憚:豈,難道;憚,怕。

三國詩詞《瀘水》原文及賞析

【賞析】

蜀漢因夷陵伐吳慘敗,繼而劉備病死,後主新立。時值元氣大傷,百廢待舉之際,而南中數州發生叛亂。身為丞相的諸葛亮深知,此次南中舉事,若不果斷處治,久之,既會給孫吳擴張野心造成僥倖心理,又會給曹魏留下可乘之機。更何況南方動亂,政局不穩,直接危及蜀漢的國泰民安。於是他一面派鄧芝出使東吳,恢復聯盟; 一面注視北邊曹魏的動向,趁曹魏再次伐吳之機,斷然發兵南征。

「五月驅兵入不毛,月明瀘水瘴煙高。」詩一開篇便把諸葛亮平定南中三郡之亂略去,而把焦距對準七擒孟獲。就是說這首小詩的藝術構思不是平鋪概述整個平定南中的全過程,而是選取了一個視點,以 「七擒孟獲」形象地涵蓋諸葛亮南撫夷越的戰略思想和用兵方略。在此之前,諸葛亮已迅速地平息了益州、牂牁和越嶲三郡之亂,使永昌郡解圍。並乘勝追擊,盤江一戰,南蠻渠魁孟獲遭擒,至此南中叛亂基本蕩平。但孟獲並不心服,這樣,會形成諸葛亮在則安、離則亂的局面。考慮到北伐要有一個安定的後方,於是諸葛亮釋放孟獲,以 「心戰為上,兵戰為下」,換取誠服,求取長治久安。孟獲逃回本洞,屯兵瀘水之南。諸葛亮二擒、三擒孟獲都是在瀘水兩岸展開的,而當時瀘水被人視為畏途。土人曰: 「目今炎天,毒聚瀘水,日間甚熱,毒氣正發。有人渡水,必中其毒; 或飲此水,其人必死。」 馬岱指揮兵士第一次渡瀘水,「因見水淺,大半不下筏,只裸衣而過,半渡皆倒;急救傍岸,口鼻出血而死」。這便是南方山林濕熱蒸郁的瘴氣,薰人致命。當諸葛亮請教土人以後,才知「若要渡時,須待夜靜水冷,毒氣不起」 之時。這成與敗被凝縮到了一句詩之中: 「月明瀘水瘴煙高。」

「誓將雄略酬三顧,豈憚征蠻七縱勞。」 平定南中是諸葛亮的既定方針。十八年前在「隆中對策」 中,他就為劉備制定了 「西和諸戎,南扶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這樣一條以三分天下為基業、待機北伐求一統的基本方略。諸葛亮出山以後,始終不渝地堅持隆中路線,「七擒孟獲」是諸葛亮實踐 「西和諸戎,南撫夷越」方略的生動寫照,也是他公忠體國,身體力行精神的再現。南中反叛,諸葛亮若派上將,授以治策,揮師南征,自己坐鎮丞相府運籌帷幄,未嘗不能決勝千里之外。然而,他卻不顧朝臣的勸阻,以一國之望的輔國重臣之身,親率士卒深入 「不毛之地,疫癘之鄉」,歷經艱險,達半年之久。這忠勤王事、身必躬行的精神,正如其向後主進表所言: 「今臣先去掃蕩蠻方,然後北伐,以圖中原,報先帝三顧之恩,託孤之重。」

《瀘水》這首詩是唐人胡曾所作,被小說家借用到情節之中。胡曾的詠史詩藝術成就在唐代並不出色,但以三國為題材的詩篇卻不少,《三國演義》 直接引用和改寫他的詩就有六首之多。[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