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三國時期人才輩出的原因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三國人物

來自網絡的圖片

三國時期人才輩出的原因說起歷史上人才大爆發的時代,那一定是漢末三國時期,三國時期的人才真的是多到數不勝數,只《三國志》中記載的有名有姓的三國人才就超過1000人。我們且不說三國,就算是東漢末年袁紹、劉表、陶謙等勢力下也是人才濟濟,也正因為如此,漢末三國這段歷史在中國歷史長河中也是最生動的。[1]

在中國歷史上,任何一個70年裡,都不會同時出現這麼多人才。如果換到另外一個時代,比如五代十國大分裂時期,曹操、孫權、劉備集團,任何一個集團都有統一全國的能力。

正因為他們都擁有大量的人才,所以三個國家政權在初期都少有大的政治和軍事失誤,這才是三國分裂保持了一種均勢。到後期吳、蜀人才凋敝,以致於政治昏亂、軍備不整、戰略失誤,結果蜀國僅兩個月被魏所滅,吳國也旋即投降。

我們不禁有個疑惑,為什麼這麼多優秀的人才在這幾十年裡集中湧現?同樣是在東漢,在桓靈二帝以前,尚看不到這種盛景。

亂世出英雄,這向來是不變的歷史規律,一來是因為亂世之人有上進之心,二來亂世的人才有了用武之地,有了施展才幹、建功立業的機會。正如漢武帝說李廣那樣,如果生活在高祖那個年代,萬戶侯豈足道哉!治世讓很多人沒有了建功的機會,治世會埋沒很多人才。這是其一。

其二,我們都知道,東漢是在宦官和外戚的鬥爭中走向滅亡,在後漢晚期,全國的士大夫階層分成了三黨,除了宦官和外戚以外,還有一類人叫作「清流」,所謂的清流就是那些正直、剛正的官員名士。

當時的士大夫基本上都是都籠絡於這三黨之下,有的人投靠宦官,有的人投靠外戚,有的兩不沾,向清流靠攏。我們都知道,東漢桓、靈二帝時,發生了兩次「黨錮之禍」,兩次都是與宦官有關。

簡單地來說,第一次是以陳蕃、李膺為首的清流集團向宦官集團發難,第二次是以竇武、陳蕃為首的清流、外戚集團聯合向宦官集團發難,結果兩次發難都以失敗而告終。

在宦官集團的迫害之下,清流集團中的很多人都被終身禁錮,也就是明確規定一輩子不能再做官。所以這些人都退隱山野,很多都以著書教學為業,這些社會清流大都是滿腹經綸的大學問家,所以他們教出了很多優秀的人才。

兩次黨錮之後,清流集團在政治上失勢,但是卻也因禍得福,他們的影響力得到了大大的提升。《資治通鑑》說:「李膺等雖廢錮,天下士大夫皆高尚其道而污穢朝廷,希之者唯恐不及,更共相標榜」

崇尚清流成為了當時的一種普遍風氣,全國的士大夫都以與清流沾邊為榮,對清流集團中的重要人物爭相標榜,而且給他們取了很多雅號。

比如:竇武、陳蕃、劉淑為三君;李膺、荀翌、杜密、王暢、劉祐、魏朗、趙典、硃寓為八俊;郭泰、范滂、尹勛、巴肅、宗慈、夏馥、蔡衍、羊陟為八顧;度尚、張邈、王孝、劉儒、胡母班、秦周、蕃向、王章為八廚......

像這樣的稱號還有很多,可見社會風氣如此。據《後漢書》的說法,後來的荊州牧劉表也是「八顧」之一,還被列為「八及」之一。

不但士大夫讀書人崇尚清流,在東漢末期,外戚集團也都願意與清流合作,甚至連很多宦官也都同情清流黨人,很多人都站到了清流黨的一邊。

三國史中有一個特有名詞,叫作「名士」,名士最初指的就是他們這些人。在漢靈帝光和七年以前,這些人都被雪藏山林,在數十年的時間裡,他們影響教授了很多人才。

當時的讀書人都議論朝政、褒貶人物,以此形成了一種社會風尚,都是受到「名士」文化的影響,尋其根源,都是由於兩次「黨錮之禍」。

後來董卓入主洛陽,做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就是啟用清流黨人,藉此來邀買人心。曹操占領兗州之後,因為殺了名士邊讓,導致了幾乎整個兗州的背叛,由此可知當時他們的社會影響力。

正是在這幾十年的時間內,為漢末三國時期積累了人才,分裂割據的諸侯都各自招攬,很多人投身政治,還有很多人才像管寧一樣終老山林。到了三國時期,這種風氣漸漸地消失,而那個時代所培養出來的人才也都漸漸離世,所以到了後三國時期,整個中國開始人才凋敝。[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