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三合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三合鄉為一地名,在我國浙江省甘肅省青海省以及四川省等1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都有同名鄉鎮,由於受自然條件影響,以及當地政策規劃不同,在發展建設方面,各個鄉鎮存在差別。

鄉鎮概況

浙江三合鄉地處德清縣東南部。東隔苕溪河與城關鎮、餘杭獐山鎮相對,南與餘杭安溪鎮相連,西、北與武康鎮相鄰。距縣城10公里,離杭州45公里。東苕溪、康德公路貫穿全境,水陸交通極為便利。

三合鄉位於莫干山東麓境內,是防風古國所在地,瀕臨東苕溪,位於杭州市北郊。東臨嘉興、桐鄉,南連杭州,北通太湖、湖州,西枕天目靈峰。水路:沿東苕溪入京杭運河,溝通江滬;陸路:康德公路、杭寧公路貫徹南北,杭寧高速公路穿越全境,距秋山出口處3公里,南距杭州市中心35公里,北接09省道、104國道,距莫干山風景區30公里,湖州55公里,上海210公里。水路交通十分便捷,具有獨特的區位優勢。

三合鄉具有濃厚的文化底蘊,是一個歷史悠久,人文資源與自然景觀相映成輝的江南鄉村,6000多年前的馬家浜文化;5000多年前的良渚文化;遠古時代的防風神話聞名遐邇。並於1991年和1993年分別成功舉辦了二屆全國防風神話學術研討會,日本學者專門到實地作了考證。這裡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素有"魚米之鄉、絲綢之府、名山之勝、竹榮之地"的美稱。全鄉總面積6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3021畝,水面4129畝,轄13個行政村,一個居民委員會,總人口21000餘人。[1]

行政區劃

三合鄉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經濟得到快速發展,優質石料稱譽上海;效益農業央視傳媒"吳越風情"再現風采;基礎設施日臻完善,蘊涵投資商機無限。

沿河村寶塔山村二都村四都村唐家琪村和睦村塘涇村雙橋村朱介村

歷史沿革

三合鄉明清時為崇仁鄉,解放前夕為禺山鄉。1950年建置為楊墳、松合、新橋鄉,1956年合併稱三合鄉。1958年10月8日與秋山、二都鄉合併成立二都公社。1961年8月從二都劃出,建立三合公社。1984年1月5日改公社為鄉。1992年7月與二都鄉合併為三合鄉至今。

2016年1月,根據《關於要求調整德清縣部分鄉鎮行政區劃的請示》(湖政〔2015〕63號),撤銷三合鄉建制,其行政區域改由德清縣政府直轄。

改革大事

1985年3月18日,康介石料廠由鄉接管;

1987年10月,建成35千伏9450KVA三合變電所。

1990年,二都鄉被評為浙江省體育先進鄉鎮。

1991年,開通程控電話。

1993年,部分公路實現砂改油,翌年,五村公路建成通車。

1994年,三合衛生院門診大樓建成。

1995年,三合中學教學樓破土動工,翌年建成。

1997年,占地2000平方米的三合鄉農貿市場竣工交付使用;同年,防風祠順利修復

新村新貌

新興村共178戶,667人,原先是一個年收入30多萬元的小村。1995年,該村在村黨支部書記史元根、村主任莫志潮的帶領下,投入240萬元,發展村辦企業,壯大集體經濟,到1998年底,全村擁有固定資產880萬元,年產值1800萬元,村集體年收入120萬元。該村於1997年被評為德清縣文明村、五好村。村黨支部書記史元根被評為湖州市優秀共產黨員,先進黨支部書記、五好村黨支部書記,並光榮地當選為湖州市第四屆人大代表。

名勝古蹟

白石洞天

古禺山的雲龍風虎,計籌山的韜光隱跡,使追求世外桃源的文人墨客羨慕不已。南宋初葉,出生於江西省饒州府鄱陽縣的詞人姜夔,便來到武康計籌山下,結廬隱居。

姜夔字堯章,生於南宋紹興廿五年(1155)。隆興元年(1163),童年的姜夔便跟隨做官的效益來到湖北漢陽,在長江側畔度過了整個青少年時代。

姜夔的聰明好學,得到了名士蕭德藻的常識。蕭不但將自己的侄女許配給他,還在淳熙十三年(1186)將他帶到湖州,廣交名士。如淳熙十四年兩人同游杭州,蕭德藻便為他介紹了當時的詩壇名宿中播下了影響。

紹熙元年(1190),姜夔因愛計籌山的溪光山色,在山麓南坡開闢白石洞天,並在洞旁邊結舍寓居。後來,他在《鷓鴣天》詞序中追記道:"明年平甫初度,欲治舟往封禺松竹間……"姜夔這一住便是經年,他曾在《慶宮春》詞序中寫道:"紹熙辛亥(1191)除夕,余別石湖歸吳興,雪後夜過垂虹……"記敘了他在白石洞天期間的生活歲月。

姜夔小隱之後,自號白石道人,他的文場好友、永嘉潘檉得知這一信息後,特地為他寄來了一首《題贈姜堯章》的七言詩:"世間官職似樗蒲,採到枯松亦大夫,白石道人新拜號,斷無繳駁任稱呼。"對他的不戀紅塵表示由衷的敬佩。

姜夔寓居白石洞天期間,與武康葛天民等人交往甚密,又週遊附近名勝古蹟,留下了《過德清》、《除夜自石湖歸苕溪》等優美詩章。姜夔物化之後,白石洞天成了後人景仰追慕的景點。元朝來復和尚在遊覽了姜夔故居後,便寫下《白石洞天》詩一首:"琪花如雪傍岩開,淙瀑泠泠澗道回,天上攀龍仙已去,洞口騎鶴客還來。曉看瑤圃雲千頃,夜酌金盤露一杯,但使清心遺物累,何須涉足問蓬萊。"[2]

壽昌橋

壽昌橋又名上渚橋,在德清縣二都瓦窯自然村。南宋咸淳間(1265-1

274)縣人姚智建。壽昌橋,橫跨上渚河,為單孔石拱橋。長35.2米,寬2.8米,拱跨17.2米;上設須彌座式石欄板,間置蓮瓣花紋望柱;兩側鋪有跺垂帶;墩用長方塊石壘砌金剛牆。建築古樸雄健,是德清縣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橋樑,現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雲岫寺

在二都境內,宋淳熙八年(1181)建,元至正五年(1345)僧文粹重修,明嘉靖間毀。萬曆間,宗伯顧瑞屏捐資重建,"佛像輝煌",寺廟改觀。明駱文盛詩:"雲岫藏云云不飛,老僧長日伴雲棲。參天竹樹陰陽合,覆檻藤蘿裊裊低。過雨流泉穿石下,啄花幽鳥向人啼。我來正值朱炎候,卻喜涼生白苧衣。"清乾隆初遭戰火,寺院再度衰頹。光緒十三年(1887)復興,住持廣嚴禪師奉旨進京,賜大藏經12部,鑾駕1副,慈禧親書"藏經閣",光緒帝泐"清淨圓通",薛親王題"大雄寶殿"匾。時僧徒七八十人,殿宇九十九間半。後幾經戰火,香火漸衰。1955年政府撥款小修,1982年6月列為德清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5年國文物局撥款,由省考古研究所古建築維修中心設計,按宋代風格復修,朱門粉牆,飛檐斗拱,翼角凌空,莊重古樸。分上中下三進:第一進山門、金剛殿,第二進大雄寶殿,第三進觀音閣、藏經樓,左右為配殿、齋房、戒堂等。院內置鐵鑄香爐一口,重約五千餘斤,有宋梅和四季古桂。1989年12月,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視頻

金塔2016社火匯演 三合鄉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