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三十九年盼月圓(李孔濤)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三十九年盼月圓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三十九年盼月圓》中國當代作家李孔濤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三十九年盼月圓

蘇軾曰: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這是一個真實故事,我如實記錄稍加完善。它發生在山東的周村、蓬萊台灣

憶昔,高大魁梧的恆文,一九四七年當兵,後成為31軍的一個副連級軍官。渡江負傷的他,轉業到地方是單位的一把手,軍人作風的他,精明強幹。他的親哥叫恆武,是國民黨部隊的副團參謀長,他們的老家都是蓬萊村里鄉間。

一九四八濟南戰役前,他哥護送要員的家眷到了台灣。兄弟倆分屬國共兩個政黨,但打斷骨頭筋相連。政見不同,已被三十九年的歲月漸漸沖淡。

月亮已經落下西山,瓷盤裡的蠟燭已紅淚流滿。相逢總恨時短,娘親滿腹憂擔。

「兒啊,出門在外不容易,你可要注意安全。」

「嗯,娘,回去吧。」小腳的娘,送了一段又一段。

「兒啊,你多趲回來?」

「娘,少則半月,多則半年。」

「兒啊,你要記着早早歸,娘日日夜夜把你盼。」娘的聲音哽咽。

兒含淚回看,娘還站在村頭的大樹邊。     早迎旭日升,暮送夕陽落,一天又一天。老人度日如年。兒子是父母的心頭肉,越不見,越思盼。父親從小習武,少林拳是他的殺手鐧。給大兒子起名叫恆武,就寄冀子承父業代代傳。

盼望,失望,思念。失望,盼望、思念......整整已熬過了十五年。台海的狂風暴雨,把他精神的茅屋掀翻。再剛強的人也經不起,5475個日夜的熬煎。絕望的他,一聲嘆息,撒手人寰。

村頭的大槐樹,見證了娘的思盼。望眼欲穿的她,已把眼淚流干。冬去春來,渴望奇蹟出現。所以聽有線小喇叭,成了她的習慣。最愛聽的是:「我們一定要解放台灣」。

她的最大的夢想是:大兒子突然站在了她的面前。想兒,盼兒,占滿了她的所有的空間。憂傷把青絲染成白髮,淚水把明亮的眼睛遮掩。情惆悵,心哀嘆。夢想奇蹟啥時候能出現?

大大的樹小小的她,羸弱孤單。最後的歲月,情景悲慘!冰冷的月光映着她滿頭的白髮,照着她那無淚乾枯的雙眼。「兒呀,快些回來,娘求求你啦!......」

無助的她,跪倒塵埃,痛聲哀嚎。雲朵默默地走了,月亮也難過地躲進了西山。

破舊的方桌上,擺着兒子的筷碗。她擺了二十六年,也揪心傷痛了二十六年。七十三歲走的時候,她心不甘。一再叮囑恆文,「一定要找到你哥」我在閻王爺那裡,也捨命保你們平安。

天下的父母,大愛無邊。

父母的先後離去,恆文失去了避風的港灣。「一定要找到你哥」,父母的重託,他牢牢記在心間。寫信、托人、內查外調,他也曾諮詢黨的「統一戰線」。用盡了千方,使盡了百計,老天仍未開眼。他心急如焚,卻一籌莫展。

「老哥啊,你還在人間?」

山窮水盡疑無路,台灣老兵在面前。恆文他,一時手腳忙亂......

事情原來是這樣:恆文的兒子名叫榮盛,有着助人的好習慣。說來純屬巧合,榮盛的朋友買不到回台北的機票,急得團團轉。聞訊後榮盛托熟人買到了機票,滿足了來大陸探親老兵的心愿。老兵非常高興。特來感謝賞讚。

聞此,兩個老兵,手緊握,心相連。謝謝老天爺,你終於睜開了眼。弟把對哥的深情,託付給這個老兵信使鴻雁。甚至把哥的小名,都寫到了信的裡面。 字字是思,句句是念。

月光如銀,夜半燈闌。花開花落,思鄉淚潸。身在寶島桃園的恆武,一顆心,系在祖國大陸這邊。思念月下的故鄉,惦記爹娘的危安。「歸來吧,歸來吧,在外漂泊的遊子,」對岸的海風在喃言。多少次寄往故鄉的信,都以「查無此人」被退函。漫漫的黑夜,掩蓋不了他淚滿的雙眼。

再說返回台灣的老兵,不怕周折與麻煩。終於把恆武找到了,完成了恆文的重託和期盼。

明月的光,映在恆武的胸前。捧着弟的信,哥的手在顫。看了再看,一遍又一遍。哭一陣,睡一陣,熱淚濕衣衫。

夜深了,燈火仍舊璀璨。月在天上閒庭信步,他在地上歸心似箭。

當時的台灣,探家的事,不好辦,你急他不急,想回大陸仍很難。無奈他急生智,變通加入旅遊觀光團。先轉香港,後飛北京,再脫團到了濟南。

喜鵲登枝好事到,川歸大海南飛雁。他們都記住了一九八七年的金色秋天。

緊緊擁抱兄弟倆,失聲痛哭心相連。三十九年重相見,情深似海動地天。

落地的花再不能飛上枝頭,故去的父母再也不能生還。母親走後的第十三個中秋,蓬萊仙境的月卻再也難圓。大兒子撲通跪下,撲倒在父母的墳前。「爹娘啊,我給二老磕頭賠罪了,如果時光可以倒流,下輩子一定做個孝順的兒男。」他自言自語:「不孝之子讓你們提心弔膽,苦苦思念......」

長跪不起的他,老淚橫流,磕頭連連。冥冥之中,仿佛看到了父母憔悴的臉面。仿佛又聽到娘那親切的呢喃:「回來就好,孩子永遠是俺的天。」啊,這是娘的聲音,除了母親,誰還能對孩子如此愛戀?

兄弟倆,在父母墳前擺上了最好的月餅,擺滿了美味佳肴的碗盤。斟上酒,點上煙,紙錢明燭照映天。想到父母幾十年的艱辛勞苦,又眼淚滴答,淚流滿面。

子欲孝而親不在,這是最難喝的苦黃連。中秋的夜,缺了父母月難圓。所幸勞燕已回,兄弟又相見。圓了父母的夢盼。他們這才稍稍有些心安。

大陸寶島一家親,同根同宗共團圓。我期盼,兩岸攜手,再創中華民族復興的燦爛輝煌。

[1]

作者簡介

李孔濤,上世紀90年代的高級創作員、市級報刊通訊員、《儒風大家》的特約撰稿人。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