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三世因果的真實故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三世因果的真實故事,我前世生在外國,和你一起出家學道,喜歡布施,但憎恨心重。現在是郟亭的廟神,這裡周圍一千里內,都是我管轄範圍。由於前世布施的原因,享用很豐富,由於憎恨心的原因,墮落作這廟神

原文

漢朝安世高,是南印度安息國的太子。童年即以孝順聞名,聰敏好學,對天文,醫學和外國的學術都有研究,甚至對鳥獸的語言也能識別。一次在路上看見一群燕子,他對同路的人說,剛才燕子是在說,會有人送食品來。一會果然送來。眾人傳為神奇,因此他的名聲早就傳遍印度各地。其實他早已開悟,且有神通,能知前業,人們無法測量他的高深。

他說,自己前世已出家,有個同學憎恨心重,討飯時,遇到不順意的施主,往往生怨恨心。安世高曾多次勸告,始終不改。這樣經過二十多年,他便和這個同學告別說,我要去廣州,償還前世的怨業。你精勤地研習經典,並不比我差,可是憎恨心太重,死後會變成兇惡的身形,那時我如果有法力,必定度脫你。

後來,他去到廣州,正值盜賊作亂,在路上碰見一個少年,拔出刀來向他說:「果然找到你了!」他笑着回答說:「我前世欠你的,特地從遠道來償報。我看你的憎恨心,還同前世那樣。」說完伸着脖子讓他砍,毫不恐懼。這少年就把他殺死了。一時,圍觀的人擠滿路上,都深感詫異。他死後神識投生為安息國太子,便是現在的安世高。

他來中國弘法度生,宣講經典,工作告一段落時,值漢靈帝末年(公元188年),陝西,河南一帶局勢混亂,便去江南等地,並說要到廬山度前世的同學。路經郟亭湖廟,據說這廟很著靈威,過往客商祈禱以後,依風勢上行或下行,便都平安無事。安世高一行有三十多隻船,也奉獻牲畜,請求保佑。廟神說:「船上有位和尚,可請他來。」客商們都驚異,請他進廟。

廟神對他說:「我前世生在外國,和你一起出家學道,喜歡布施,但憎恨心重。現在是郟亭的廟神,這裡周圍一千里內,都是我管轄範圍。由於前世布施的原因,享用很豐富,由於憎恨心的原因,墮落作這廟神。現在見到同學,真是悲喜交集!我不久就要命終,可見自己丑惡的身軀很長大,如果死在此處,會污染江湖,只有到山的西部沼澤中去死。死後怕要墮地獄,我儲存一千匹綢緞和其他寶物,請你替我修法建塔,使我能投生善道。」

安世高說:「我特來度你,你為什麼不現形呢 」廟神說:「我的形相太醜惡,大家會害怕。」安說:「你儘管現出來,大家不會驚怕的。」廟神從后座露出頭來,原是一條大蟒,看不見尾巴有多長。爬到安世高膝下,安用梵語對它說了幾遍,又唱了幾段讚唄。大蟒淚下如雨,一會便隱沒了。安即攜取綢緞,寶物等,和它告辭。同行的旅客們都一帆順風的到達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

安用這些物資為牲建造東寺。安走後,廟神便命終。晚間有一個少年上船來跪在安的面前,領受安的開示後,忽然不見。安對船上的人說:「剛才這個少年,就是郟亭的廟神,他已脫掉兇惡的身形了。」從此,這裡的廟神再也不顯靈了。後來有人在山的西面沼澤中,發現一條死蟒,從頭到尾約一里長,這裡便是潯郡(今江西省九江市)的蛇村。

後來安世高又去廣州,尋找前世殺死自己的少年。那時這人還在,安直接到他家,說明前生償報那段事,相談得很歡暢。並說:「我還有果報未償還,現在應該去會稽(今浙江省紹興市)了結此事。」廣州以前那少年,知道安不是尋常人,心中悔恨自己的罪過,對安招待,贈送十分優厚,並願跟隨安東遊,到達會稽。進入城市,正遇街上發生鬥毆,誤傷安世高頭部,當即死亡。

從前的廣州少年,親歷這兩件事,便精勤學習佛法,還向人們講述,聽聞的人莫不悲嘆,證明三世因果是真實不虛的事。[1]

佛教信仰

信仰佛教的好處,有些雖然信仰他教亦能獲得,但畢竟佛教要高超、殊勝多了。

佛教詳盡地剖析宇宙人生的問題,目的在使人對人生能獲得正確的認識。

一般人對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觀樂觀兩種。

而佛教的人生觀,嚴格說來,是既不屬於悲觀,也不屬於樂觀的,我們可以勉強稱它做:『中觀』。

什麼叫『中觀』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嘆人生,也不渾渾噩噩地虛擲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掃除一切人生的疑懼、苦悶和誤解,而正確地認識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佛教又認為眾生是一體的,休戚與共的,小我生活於大我之中。因此要犧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對命運操縱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當,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勞,努力奮鬥,為了明日,必須獻出今天,沒有辛勤的耕耘,哪會有豐碩的收穫呢?

佛教的戒律,對人的行為並不是死的束縛,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極方面可以止惡防罪,在積極方面能夠鼓勵救人濟世。舉『不殺生』為例,它的真正精神與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殺,而是要去勸人戒殺,一個立志學菩薩道的人,自己殺生固是破戒,就是見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盜』、『說謊』,更要勸人不要偷盜、說謊,苦口婆心的,不厭其煩的勸人改邪歸正。

嚴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違犯五戒在社會上就不能立足,同時為國法所不容,最後只有身系囹圄,飽嘗鐵窗滋味。而佛教更認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違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將墮入地獄、畜生、餓鬼等三惡道了。(這三類眾生的報應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稱為惡道。)我們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夠了,人能不殺生,社會上就沒有殺人命案;能不偷盜,就沒有小偷、強盜;能不邪淫,就不會有男偷女娼,破壞家庭倫理的事;能不妄語也就不會有欺、詐、騙等事;能不飲酒,則身心愉快,頭腦清晰,不會因一時糊塗而闖禍。(酒有害身體,早經醫學一再證明。)如此,這個社會不是寧靜、安樂的社會嗎?因此我說佛教有淨化社會人心的功用。

佛從不生氣,或處罰弟子,在佛教經典中,絕對找不到佛發怒而用洪水、瘟疫來處罰人類的。

佛對弟子一直和顏悅色,諄諄教誨,他真的是『有教無類』——不論老、少、貧、富、貴、賤,同時包括宇宙間每一類眾生在內。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時機,對不同資質的眾生說最好的道理。[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