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萬州區分水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萬州區分水鎮隸屬重慶市萬州區,東距主城區28公里,西與梁平縣交匯,南與忠縣接壤,北與開縣毗鄰,鎮域幅員面積220.9平方公里,下轄25個行政村,216個村民小組,8個社區,21個居民小組,鎮政府駐地分水嶺。截至2017年底,常住人口81912人。

分水鎮境內屬亞熱帶季風濕潤區,氣候四季分明,交通便利,318國道、渝萬高速公路、達萬鐵路橫貫全鎮東西。2014年,分水鎮經濟實現穩步增長。全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2.12億元,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477萬元,全口徑工業增加值4.95億元,規模以上工業產值7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5億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8.5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1000元。有悅君山風景名勝區的旅遊景點。[1]

中文名: 分水鎮

外文名: FenShui Zhen

行政區劃代碼: 500101144000

行政區類別: 鎮

所屬地區: 重慶市萬州區

面 積: 220.9 km²

下轄地區: 轄25個行政村,8個社區

政府駐地: 分水嶺社區

電話區號: 023

郵政區碼: 404100

氣候條件: 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81912人(2017年)

著名景點: 悅君山風景名勝區

車牌代碼: 渝F

方 言: 重慶方言

建置沿革

明代地方建置,在省以下實行府、州、縣三級,在縣以下置里甲兩級。

洪武四年,省武寧縣入萬縣後,今境屬萬縣大周里。

清代至民國初年置大周里二甲。

民國十六年(1927年),撤里建鄉鎮,置黃泥鄉。

民國十八年(1929)建立自治系統,置萬縣第二區(分水區)。

民國二十年(1931年)置大二鎮。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置萬縣第三區(分水區)。

1949年12月8日(農曆十月十九),本區和平解放,12月16日,改置分水區為高升區,

1950年3月置分水區。

1951年1月改分水區為第五區。

1955年1月恢復分水區。

1992年10月,撤銷區建置,分置分水鎮、三正鎮、培文鎮、高升鎮、孫家鄉,各鄉鎮分治。

1993年1月,屬萬縣市天城區。

1997年12月屬重慶市萬縣區天城管委會。

1998年5月隸屬重慶市萬州區天城管理委員會。

1998年11月,恢復設置黃泥鄉、三元鄉、大興鄉。

2004年9月,分水鎮、三正鎮、培文鎮、黃泥鄉、三元鄉、大興鄉合併為分水鎮。隸屬重慶市萬州區天城管理委員會。

2005年3月,天城管理委員會撤銷,隸屬重慶市萬州區。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明清時期本區域行政區劃,明以前無考。明清設里甲制度,甲以下設團、甲、牌三級,民國《萬縣誌》記述「甲大者兩分之,曰前後某甲,甲之長謂之團總。視甲之大小設團若干,置團首。團以下十家為牌,牌有首,十牌為甲,甲有長」。這一時期大二甲轄分水、黃泥、大興、三元、王家、瑞池6個場,設團若干。

民國時期

1927年,國民政府改行政管理體制,甲改鄉鎮,甲以下實行保甲制度,即改團為保,大二甲改為黃泥鄉,設保50個。

1929年推行城鄉自治後成立的第二區轄龍鳳鄉等10個鄉鎮。

1929年由黃泥鄉析出部分保設立培文鄉、三元鄉。

1931年撤銷培文鄉、三元鄉、黃泥鄉,併入大二鎮。

1935年改設第三區,鄉鎮改為聯保,轄12個聯保。

1938年改聯保為鄉鎮,培文鄉與三元鄉合併,轄10個鄉鎮,

1941年調整鄉鎮建制,轄14個鄉鎮,此後直到民國38年沒有大的變化。

解放以後

1949年12月建立高升區,轄培文鄉、三元鄉、孫家鄉、分水鄉、三正鄉、高梁鄉、石馬鄉、五梁鄉、順溪鄉、高升鄉10鄉。

1950年3月置分水區,轄培文鄉、孫家鄉、分水鄉、三元鄉4鄉。1951年1月改分水區為五區,劃出三元鄉至14區,劃入三正鄉,轄三正、分水、培文、孫家4個鄉,71個保(其中三正鄉19個保,分水鄉15個保,培文鄉19個保,孫家鄉18個保)。

1951年後,廢除保甲制,建立村政權,71個保全部改為行政村。

1952年9月劃出孫家鄉(見《萬縣組織史》),轄三正、分水、培文三鄉。

1953年行政區劃大調整,1月,從分水析出龍門村建立分水鎮,轄2個段1個村;從培文鄉析出青雲山、鏵頭嘴、袁家山、大興場、楠木寺、金獅嶺等6個村成立興安鄉。2月,響水鄉高興村(原響水鄉13保)3個隊劃歸分水,後設五馬村;響水鄉付家村(此前為八勝宮村)併入石杠村劃歸分水鄉管轄;甘寧鄉三角村劃歸分水鄉,分水鄉石杠、石梯2村劃入新成立的易家鄉歸第14區管轄。6月,從三正鄉析出四方、蘭花、紅椿、楊柳、新屋、新民等6個村建立棗園鄉;從分水鄉析出石燕、黃泥、禮福、白果、紅豆、鳳凰、清坪等7個村建立黃泥鄉;從培文鄉析出龔家山、八角、向廟等5個村成立向廟鄉;從三正鄉析出上石孔、下石孔、石龍、白果、麻柳,分水鄉析出五馬、智德等村組建新石鄉。

1953年7月後,分水區管轄三正、分水、培文、新石、棗園、黃泥、向廟、興安、分水鎮等9個鄉鎮。

1955年12月恢復五區為分水區、撤銷8個小鄉,恢復為三正、分水、培文3鄉(其中新石鄉的智德、五馬劃歸分水鄉,其餘村劃入三正鄉;黃泥鄉所轄村分別併入分水、三元、易家鄉);保留分水鎮,改轄3個段,1個村;劃入高升鄉、石馬鄉、三元鄉(此前,1953年7月劃出易家、瑞池、筆峰、三更、小彎、雙河、新村等7個村組建了瑞池鄉)、易家鄉、孫家鄉。被撤銷的高石鄉(1953年11月成立,辦公地點望月嶺)的回龍村(後與中壩村合併)劃入分水鄉;被撤銷的大梁鄉(1953年1月成立,辦公地點新屋院子)的永角、王興2村劃入三正鄉;甘寧鄉辣子坪村與高升鄉小城村1隊合併為辣子村劃歸三正鄉管轄;被撤銷的高洞鄉(1953年1月成立)的茶坪、牟家2村劃入三正鄉;三元鄉的紅豆村劃歸分水鄉。被撤銷的新石鄉的五馬村與高興村合併成立新的五馬村。全區轄鄉鎮9個,行政村72個,農業生產合作社364個。

1956年6月,撤銷易家鄉,其石杠、中壩兩村劃歸分水鄉管轄。1958年搞人民公社,11月改鄉為公社,適當合併或改村為管理區隊。全區轄公社7個,鎮1個,共設區隊152個。

1961年4月劃出石馬公社。改公社管理的區隊為生產大隊,並新增設組建了雙豐、紅寨、五馬、砂坪、青龍、楠木寺等生產大隊。4月,從高升公社中析出荊竹、楊見、蒲團、帽合等4個生產大隊,並將楊見分出毛壩,蒲團分出白羊、荊竹分出雙河共7個生產大隊,復置毛壩公社;從三正公社中分出四方、蘭花、新民、新屋、茶坪、牟家、永角、王興等8個生產大隊並將茶坪分出砂坪,永角分出青龍共10個生產大隊復置棗園公社。7月,從分水公社析出禮福、三角等生產大隊復置黃泥公社。12月,從培文公社析出大興場、金獅嶺、袁家山3個生產大隊並將大興場分出楠木、青雲山共5個生產大隊成立大興公社。全區轄10個公社1個鎮,106個生產大隊,804個生產隊。

1966年11月,全區5個公社在「破四舊」時期更名,高升改為光輝、棗園改為紅花、培文改為文武、三元改為燈塔、孫家改為太陽,同時43個生產大隊也更名。

1975年11月全部恢復原名。1979年培文公社紅古大隊劃出花果園大隊,全區增劃53個生產隊,1980年再次增劃190個生產隊。

1981年地名普查毛壩公社更名為茅坪公社,另有38個大隊更名,分水鎮3個居民小組組建成1個社區,全區轄10個公社1個鎮,107個大隊,1個社區,1047個生產隊。

1984年4月,全區公社改為鄉。7月,分水鄉併入分水鎮,直到1992年未有變動,全區轄9鄉1鎮,107個村,1個社區。

1992年10月,分水區建制撤銷,轄區合併組建了三正鎮、培文鎮、分水鎮、這一時期轄區有3個鎮,72個村,6個社區,775個村民小組。

1998年11月,分水鎮析出三角、石梯、金鳳、紅寨、杉林、石杠、禮福、白果、紅豆、清坪等10個村和黃泥社區設立黃泥鄉。培文鎮析出鄧家、梨子、高樓、張家山、大沖、老觀、石硤、花屋、油寨等9個村和三元社區設立三元鄉;析出楠木寺、大興、金獅嶺、青雲山、袁家山等5個村設立大興鄉。1998年12月,經原萬州區天城管委會批准,撤銷分水鎮下壩村、雙豐村,建立敬家河、雙豐、下壩3個社區。這一時期轄區有3鄉3鎮,70個村,9個社區,732個村民(居民)小組。

2004年9月,三正鎮、分水鎮、培文鎮、黃泥鄉、三元鄉、大興鄉合併組建成分水鎮。10月,調整村居規模,合併村、居民小組。

2005年12月,分水鎮轄分水嶺社區、三正埠社區、張家嘴社區三個社區和石碾村、大地村、五馬村、川心村、竹山村、雙紅村、辣子村、四方村、棗園村、茶坪村、王興村、黃泥村、三角村、紅豆村、培文村、郎家村、龔家灣村、八角村、紅古村、大沖村、三元村、花屋村、大興村等23個村,198個村民小組,27個居民小組。

區劃詳情

2009年,分水鎮下轄8個社區25個行政村。

具體為:棗園場社區、大興場社區、分水嶺社區、張家嘴社區、三正埠社區、黃泥場社區、三元場社區、王場社區、石碾村、大地村、五馬村、新石村、竹山村、川興村、三正村、雙紅村、辣子村、茶坪村、王興村、雙城村、棗園村、三角凼村、紅豆村、黃泥凼村、大沖村、花屋村、三元村、培文村、郎家村、八角村、紅古村、龔家灣村、大興村。鎮政府駐地分水嶺社區。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分水鎮東距主城區28公里,西與梁平縣交匯,南與忠縣接壤,北與開縣毗鄰,鎮域幅員面積220.9平方公里。

視頻

重慶:萬州區分水鎮再遭暴雨再次被淹 [看東方]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