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萬密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萬密齋 (1499 ~ 1582) 醫聖。原名萬全,號密齋。生於羅田(今屬湖北)大河岸,是我國明代嘉靖至萬曆年間與李時珍齊名的著名醫學家 被國家中醫管理局評定為明清時期30位著名的醫學家之一。他治學嚴謹,醫德高尚,行醫五十多年,以兒科、婦科、痘診科享有盛譽,在養生保健理論和實踐方面獨樹一幟,譽滿鄂、豫、皖、贛,名噪明隆慶萬曆年間,後被康熙皇帝嘉封為「醫聖」。 所著《萬密齋醫學全書》對臨床醫學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子目有《萬氏兒科》、《婦科發揮》等10多種,108卷。其專著《養生四要》對養生保健、預防疾病、優生優育等方面具有獨到的見解,他提出的「寡慾、慎動、法時、卻疾」的養生理論不僅要比世界衛生組織提倡的「心理平衡、營養均衡、適當運動、戒煙限酒」的養生理念早幾百年,而且內涵更全面、更先進、更科學,為「中華養生第一人」。

萬密齋
出生 1499年
湖北省黃岡市羅田縣大河岸鎮
逝世 1582年
國籍 中國
別名 醫聖、萬全
職業 醫學家、藥物學家
知名作品 《養生四要》
《保命歌括》
《婦科摘錄》
  • 中文姓名:萬密齋
  • 外文名稱: Mizhai Wan
  • 國 籍: 中國
  • 籍 貫: 江西南昌
  • 民 族: 漢族
  • 出 生 地:湖北省黃岡市羅田縣大河岸鎮
  • 出生日期:1499年
  • 職 業:醫學家、藥物學家
  • 主要成就:清初被康熙皇帝封為"醫聖" 兒科、婦科、痘疹科聞名於世 號稱"中華養生第一人"
  • 代表作品:《養生四要》《保命歌括》《婦科摘錄》《傷寒摘錦
  • 所在朝代:明朝

生平經歷

其家世醫,祖父蘭窗公,號杏坡,豫章(今江西南昌)人,以幼科聞名鄉里,惜早卒。父萬筐,號菊軒,繼承祖志仍為小兒醫,成化六十年(1480)因兵荒客於羅田,後娶妻生子,遂定居於羅田,以其術大行於世,遠近聞名,人稱萬氏小兒科。

萬密齋原是個廩生,科場不得志後,就決心學醫。由於他家世代以「醫藥濟世」,醫學有深厚的家學淵源,再加上本人刻苦鑽研,勤於總結臨床經驗,因而他的醫學造詣很深,尤精於切脈、望色,一些疑難病經他診斷,便能明確辯證。特別是對兒科、婦科、內科雜病有精深的研究。在兒科方面,他在家傳的十三方基礎上歸納出小兒三種病因,提出不濫吃藥,以預防為主的方針,頗有創見。在婦科方面,他闡明婦女生理、病理特點,指出以培補氣血、調解脾胃的見解,這在中醫婦科史上有深刻的影響。他發明的「萬氏牛清心丸」,至今仍是治小兒急驚風的良藥。 萬密齋治病,除承繼家學外,更以《內》《難》為本,精研《脈經》《本草》,博彩仲景、河間、東垣、丹溪諸家之說,兼通內、婦、兒科及養生之學,醫術日精,噪聞於隆慶萬曆年間。行醫足跡遍及、羅田、蘄水、營山、麻城、黃岡,遠至武昌、鄖陽等地,活人甚眾。萬氏不僅醫術精湛,醫德亦十分高尚。他痛斥庸醫誤人,反對巫醫惑亂,奉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視人之子如己之子」,治病不記嫌隙宿怨,不論貧富貴賤,同情勞苦,施醫贈藥,深受民眾愛戴。

縣、府、布政使司乃至巡撫,各級地方官亦常邀請他治病,曾兩獲知縣和布政使贈予的「儒醫」匾額。臨證之餘,勤於著述,今所傳世的著作大部分是他晚年完成的。萬全雖然於早年棄舉從醫,但對儒學的崇奉並未稍減。他多次開辦學館,教授生徒,至老不輟。他還撰著了許多儒學著作,自稱「自經書子史律歷,以逮百家,各有著述」。惜其儒學著作均不見傳。萬全家學淵源,很早就以理論結合實際的鑽研《內》《難》經典,博極各家之說,具有深厚的儒學功底是促成他取得醫學成就的重要條件。

醫學貢獻

他重視祖國醫學遺產,但不拘泥守舊,而注重於具體分析病情,靈活運用古方。他寫的診斷書,言簡意明,所開藥方,藥少而療效好,創造了不少起死回生的奇蹟,因而被當時人們稱為「神醫」。 萬密齋用了幾十年的時間,總結和整理了祖輩和自己的臨床實踐經驗,寫出了數十卷很有價值的醫書。每寫一卷,他的弟子就輾轉傳達室抄,流行全國各地。其著作已印行的有《萬氏家傳育嬰秘訣》、《萬氏家傳廣嗣紀要》、《萬氏家傳婦女科》、《萬氏家傳痘疹必法》、《萬氏家傳傷寒摘錦》、《萬氏家傳保命歌括》、《萬氏家傳幼科發揮》、《萬氏家傳玉痘疹》等十部。這些書均收入《四庫全書》,頒行天下。據《萬氏家譜》記載,還有三十七種著作未付印,現除《萬氏秘傳外科》和《萬氏家傳點點經》兩部外,余均已失傳。

作品特點

萬氏著作的鮮明特色是:說理深入淺出,明白易懂,有很大一部分是用詩、詞的形式寫的,便於學習和記憶。同時,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還有許多精闢獨到的見解,為後世所推重。象清代醫學家沈金螯、武之望;日本醫學家丹波元堅、湯本求真;朝鮮醫學家許浚等,都在自己的著作中授引了萬氏學說,並給予很高評價。

作品摘錄

歷代名人養生訣 一德:明代養生家呂坤說:「仁可長壽,德可延年,養德尤養生之第一要也。」 二「字」:宋代蘇東坡認為,養生在於「安」「和」二字。安即靜心,和即順心,「安則物之感我者輕,和則我之應物者順。」 三「戒」: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四「法」:明代醫學家萬密齋指出:養生之法有四:一曰寡慾,二曰慎動,三曰守時,四曰卻疾。 五「知」:宋代周守忠說:「知喜怒之損性,故豁情以寬心;知思慮之銷神,故損情而內守;知語煩之侵氣,故閉口而忘言;知哀樂之損壽,故抑之而不有;知情慾之竊命,故忍之而不為。」 六「節」:明代醫學家江綺石說:「節嗜欲以養精,節煩惱以養神,節憤怒以養肝,節幸勤以養力,節思慮以養心,節悲哀以養肺。 七「食「:清代養生家石成金指出:「食宜早些,不可遲晚;食宜緩些,不可粗速;食宜八分,不可過飽;食宜淡些,不可厚味;食宜溫熱,不可寒涼;食宜軟爛,不可堅硬;食畢再飲茶兩三口,涑口齒,令潔淨。」 八「樂」:石成金的八樂是:靜坐之樂,讀書之樂,賞花之樂,玩月之樂,觀畫之樂,聽樂之樂,狂歌之樂,高臥之樂。 九「思」: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寺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憤思難,見得思義。

軼事典故

縣學訓導馬公順,蜀人也,一孫五歲出痘,至八九日膿成將靨,忽腹痛煩哭,大便秘,馬公驚惶不安。萬密齋曰:此結糞也,當急下之。馬公曰:痘瘡首尾不可下,今當收靨,中氣要實,豈敢下耶?密齋思如不急下,加腹脹、氣喘將不救。乃作桂枝湯,暗入酒蒸大黃,煎服,下燥糞,腹痛即止,痘靨而安。馬公知之,謝曰:非子通變,幾誤此孫。此案時在正德年間,所記之事在萬密齋23歲之前。 本縣戶房吏閻某,麻城人也。子有蟲痛,黃瘦,腹中時痛,口饞,如有肉食,則痛不發,一日無肉則痛發也。請萬密齋的父親治之,父命密齋前往。見其子甚弱,不敢下,乃思一計,只用苦楝根皮,放肉汁中煮食之,單服三日,下蟲如蝌蚪者一盆,色黃黑,後以養脾丸調理而安。閻某厚謝之。

嘉靖37年6月,知縣朱雲閣只一子,年七歲,病瀉且渴,諸醫治之不效,至七月中旬猶渴瀉不止。後請萬密齋愈之,又與調理康復。知縣大喜,「親書『儒醫』二字,作匾賜之」。

嘉靖38年10月,黃州府同知張公之子病發熱,眾醫作風治無效。時張公代巡在府,所屬州、縣官各舉薦其醫,皆莫治。羅田知縣以萬密齋薦,急召往,投劑而愈。張公曰,早請萬密齋來,此兒不受苦也。眾醫慚而退。 隆慶元年5月,湖廣右布政使孫應鰲的獨生女兒5歲,病瀉,發熱口渴,諸醫治之皆不效,至7月猶未愈。有人推薦萬密齋,孫公亟召至,調治半月而愈。孫應鰲與萬密齋「卮談經書子史律歷之學」,又請萬密齋為治目疾,諮詢廣嗣之道及求嗣藥方,留住近兩月,臨別送萬密齋儒醫匾及其他禮物,盛譽而歸。 此外,當地還流傳着許多萬密齋行醫濟世的故事。一年夏天,萬密齋行醫至江西湖口,碰上一支出喪隊伍,打聽得知某家孕婦因難產而死。細心的萬密齋發現,棺材裡流出的血液新鮮,並非死人所有,遂表明身份,要求驗屍。開館後果真如他所想,孕婦確為假死,萬密齋迅速施救,成功拯救了孕婦性命。

學術貢獻

  • 創「三有餘、四不足」論

萬密齋在總結前人經驗和長期臨床實踐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了小兒的生理與病理理論,提出「三有餘、四不足」之說,即「肝常有餘,心常有餘,陽常有餘,脾常不足,肺常不足,腎常虛,陰常不足」。如《幼科發揮》云:「肝常有餘,脾常不足者,此都是本髒之氣也,蓋肝乃小陽之氣,兒之初生,如木方萌,乃小陽生長之氣以漸而壯,故有餘也。腸胃脆薄,谷氣未充,此脾所以不足也。」所謂有餘不足並非指一般虛實而言,更非「邪氣盛而實,精氣奪則虛」的病理狀態,而是首先以小兒生理特點立論,進一步論證小兒病理特徵。如「肝常有餘」在生理上指小兒生長發育迅速,如草木萌芽,生機勃勃,全賴肝主生髮之氣的旺盛;而病理特點是指小兒感邪之後易化熱化火,引動肝風。 萬密齋的「脾常不足」在生理上指小兒生長發育迅速,對精微物質需求比成人更迫切,而脾主運化功能尚未健全,為適應不斷生長的需要,脾胃須不斷完善運化精微的能力;反映在病理上則指小兒若飲食不節,寒溫失調等易引起脾胃運化失常而致脾胃病。萬密齋的「不足有餘」論進一步充實了小兒「易虛易實,易寒易熱」的病理特徵,為指導兒科臨床治療,提供了系統的理論依據。

  • 首重望診,四診合參

萬密齋臨證時非常注重望診,因兒科又稱「啞科」,小嬰兒有口不能言,而能言者又未必可信,加之就診時常哭擾,使氣息、脈象改變等,給診斷造成困難,故望診尤為重要。 萬密齋在《片玉心書》指出:「凡看小兒疾病,先觀形色,而切脈次之」。在《育嬰秘訣》亦云:「小兒有病觀形色,青主驚風紅主熱,黃為傷食白主疳,……肝病須觀眼目中,脾唇心舌自相通,肺有病時常在鼻,腎居耳內認其宗」。「臨病之時,觀形色,便知五臟之症治,所以補之瀉之,意之所生,有通神之妙也」。以上論述足以說明萬氏在診治小兒疾病中對望診極為重視。

萬密齋在強調望診的同時,也注意四診合參,如《幼科發揮》云:「望聞問切,醫家之大法也」。「兒有大小之不同,病有淺深之各異。觀形察色之殊,望聞問切之間,若能詳究於斯,可竭神聖工巧者矣,望蓋者鑒莫辨其色也;……聞者聽知其症也;……問者問病究其原也;切者切脈察其病也」。在辨疾病的寒熱虛實時,強調望診應與它診結合,如實熱者,見面腮紅,此為色實;脈急數,此為脈實;大便秘,小便黃,渴不止,上氣急,足脛熱,此為症實。色、脈、症三實者,方可辨為實熱證,宜予寒涼治之。而面白,脈微沉,便清,腹虛脹,嘔乳,足脛冷,色、脈、症三虛,才可辨為虛寒證,以溫補治之。 審因論治,注重脾胃

萬密齋在探討小兒常見病、多發病的病因病理上,提出不少新的見解。如萬氏認為急驚風與慢驚風都是症狀,必須審致病原因。對急驚風提出有三因:感受風寒濕熱而失治者為外因;內傷飲食發熱而失治者為內因;由驚恐客忤中惡得之者,為不內外固。在臨床表現上,萬氏分為急驚風證,包括臍風發搐、泄痢發搐等;急驚風變證指由驚風反覆發作而成癇證;急驚風類證如天釣似癇、蟲病似癇等九種疑似證與之鑑別;並首次提出急驚風后遺症「有急驚風變成癇者」,「急驚風成癱者」,「驚風后喑不能言者」等。論述詳盡,大大豐富了前人理論,為後世進一步研究提供了理論依據。對天花、麻疹等病證亦有獨特的見解,如痘疹的治療,主張「溫補涼瀉,各附所宜」,摒棄以往醫家的偏見。萬氏在治療上非常注重的脾胃,選方用藥精煉輕靈。

在《幼科發揮》中強調指出:「胃主受納,脾主運化,脾胃壯實,四肢安寧,脾胃虛弱,百病蜂起,故調脾胃者,醫中之王道也」,「調理之法,不專在醫,唯調乳母。節飲食,慎醫藥,使脾胃無傷,則根本常固矣」。小兒由於形氣未充,「脾常不足」,加之飲食不能自節,寒溫不能自調,故脾胃最易受傷。萬密齋把「節飲食,慎醫藥」列為小兒保健防病的首要原則,當患病論治時,宜「以治病為主,慎勿犯胃氣」。在用藥上強調「但取其平,補瀉無過其劑,尤忌巴牛,勿多金石、辛熱走氣以耗陰,苦寒敗陽而損胃」。臨證常用平胃散、胃苓丸、異功散等,反對當時濫用丁香、砂仁等溫燥之風氣。萬密齋用藥精煉,方藥多為祖傳或自創,在劑型上多用丸散,用量輕而力專,又便於小兒服用,如「萬氏牛黃清心丸」已成為經典成藥,萬氏祖傳十三方亦在臨床上廣泛應用。萬密齋還首先倡導應用推拿、針灸、熨臍、藥物沐浴等外治法治療小兒病證。

  • 預防為主,重視保育

萬密齋十分重視小兒的胎養,在《育嬰秘訣》卷首詳細論述了有關胎養及保育的原則和方法。具體分為:(1)預養以培其元,即「調元之意也」;(2)胎養以保其真,即「保胎之道也」;(3)蓐養以防其變,即「護產之法也」;(4)鞠養以慎其疾,即「育嬰之教也」。萬密齋強調胎養之道重點在於保孕期母體安健,「調喜怒,節嗜欲,作勞不妄,而氣血從之,使諸邪不得而干焉」。若有疾時,審病輕重,藥性宜忌,處處以中和之品,勿傷胎孕。萬密齋還重視精神調攝,防止大驚卒恐傷及神志,強調幼兒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如提出「教以誠實,勿使欺妄」,即道德品質的教育;「遇物則教,使其知之」以培養勤奮好學的精神;「教以恭敬」,「教之以正言」即注意講究文明禮貌等。萬密齋這種重視小兒身心健康的觀點十分難能可貴。

  • 治學嚴謹,遵法不泥

萬密齋一生治學嚴謹,求實而不慕虛榮,無論是前賢之論,還是祖傳之法,他都要反覆臨證實踐後,才下詳論,從不 輕易盲從。如對家傳十三方的應用,不僅在理法方藥上闡述,還列出大量醫案,從理論到臨床實踐給後人以明示。萬氏醫論多繼承前人經驗,上遵《內》、《難》、《傷寒》,旁汲丹溪、東垣各派,尤崇錢乙學術觀點,但不迷信,而是以務實求是的態度待之。如錢乙《小兒藥證真訣》載有益黃散補脾胃,時人多效之,而萬氏則認為「益黃散治脾胃虛寒太甚,神品之藥也,以補脾胃之虛則誤矣」。

因方中丁香辛熱助火,火旺土愈虛,青、陳皮瀉肺,肺為脾之子,脾實當瀉子,今脾虛本當補反而瀉其子,則脾土更虛,故補脾胃不宜用益黃散,而用異功散為宜,萬氏對錢乙用金石過多而提出批評。 總之,萬密齋不僅總結了唐宋以來中醫兒科理論與實踐,而且還結合自己的經驗發展了中醫兒科學,為中醫兒科事業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萬密齋的著作與學術思想源清流潔,本盛末榮,涉及兒、婦、內科及優生、優育、延齡、廣嗣、養生、保健,堪稱[[博大精深。回溯過去,因其承前啟後,發皇古義,務實求是,頗多創見,對明清臨證醫學發揮了深刻的影響;瞻望未來,因其以人為本,方藥齊備,施治靈活,實用性強,對當代中醫藥理論研究與臨床工作也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其中著名的有《萬氏家傳婦女科》、《文嗣紀要》、《婦科摘錄》、《育嬰秘訣》、《痘疹心法》、《傷寒摘錦》、《保命歌括》等10多部,具有較高的醫學價值,收入《四庫全書》。2016年,著名學者黃錦祥首次發現了「醫聖」萬密齋醫書真跡,故值得深入研討,發揚光大,以為全人類造福。

著名醫案

《幼科發揮》是萬密齋所撰的一本兒科名著。共分為四卷,在第四卷里記錄了一則醫案,說明萬密齋「以活人為心。不記宿怨」,至今讀來仍然令人十分感動。下面特對這則醫案加以簡介:

事情發生在明代嘉靖辛丑年(即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羅田縣富紳胡元溪有個4歲兒子於農曆二月間患咳嗽,急於請兒科醫生診治。因胡元溪對萬密齋有怨恨情緒,便故意不請萬密齋。只請其他醫生診治。先後換了好幾個醫生,非但未能治癒,病情反而惡化。到了秋季,不但咳嗽加重,而且「痰血並來」。到了農曆九月間,病勢更為嚴重,已經到了「事急矣」的危急狀態。實在不得已,胡元溪這才決定改請萬密齋給兒子看病。事前還專為此事求神卜卦,直到得了吉祥之卦這才來請萬密齋。萬密齋雖然對胡元溪很反感,相處很彆扭,但他認為此時搶救小兒性命最為要緊,其他均不宜計較,應當胸懷寬廣地對待此事。他說:「予以活人為心,不記宿怨」。於是立即前往胡家診治。

萬密齋對胡家小兒進行了詳細的診察,又查看了前面幾個醫生所開的處方。確認是由於誤治導致病情加重。本來春季應當抑肝補脾,以滋肺之化源,而醫生誤用了瀉肺的方法;夏季應當清心養肺,治以寒涼,而醫生誤用了溫熱之藥治療。現今時值九月,乃深秋時節,「必與清金降火潤肺涼血」之方藥治之,而且「非三五十劑不效也。」於是,萬密齋對胡元溪說:「令郎之病,肺有虛火,幸過深秋,金旺可治。予能愈之,假一月成功。」胡元溪卻說:「何太遲也?」萬全耐心地解釋說,此病已經拖了半年多時間,遷延日久,必須要個把月才能治癒,三五天是無法治好的。胡元溪終究抱着懷疑的態度。

萬密齋給胡家小兒開了一個處方,叫做清肺降火茅根湯。其組成藥物如下:天門冬、麥門冬、知母、貝母、桔梗、生甘草、陳皮(去白)、枳殼、阿膠、黃芩、蘇葉等水煎,取白茅根汁和飲之。「五劑後,咳減十分之七,口鼻之血止矣。」胡元溪卻嫌好得太慢,他懷疑萬密齋不肯全力以赴地下工夫治療。又改請新的醫生萬紹來診治。有人對萬密齋說.胡家既然不信任你,你從此即可以撒手不管了。萬密齋卻語重心長地說:「彼只一子,非吾不能治也。吾去彼再不復請也,誤了此兒。非吾殺之,亦吾過也。」他決定留下來看新的醫生萬紹怎樣處方,若處方對症則放心離去,如藥方不妥就會提出修改意見。萬密齋果然發現萬紹所開處方很不對症,當即提出修改意見,萬紹卻拒不接受。胡元溪也幫腔說這是秘方,不必修改,並且懷疑萬密齋是在嫉妒同行。萬密齋說:「吾為此子憂,非相妒也。」萬密齋不無憂慮地摸着小兒的頭說:「(此藥)且少吃些,可憐疾之復作奈何?」說罷,不辭而別。

胡家小兒吃了萬紹所開處的方藥之後。咳嗽復發,而且氣促吐血,病勢陡然危重起來。孩子哭着說:「吾吃萬(全)先生藥好些。爺請這人來,要毒殺我。」胡元溪的妻子「且怒且罵」,大罵丈夫愚蠢固執,不該辭退萬密齋而另請他人。胡元溪到了此時才感到後悔不已,只好硬着頭皮再次前往向萬密齋求治。其時,萬密齋正在朋友家飲酒已經大醉,胡元溪只好趕到那裡等待,直至夜半萬密齋酒醒,胡元溪一邊檢討,一邊懇請萬密齋再次出診。萬密齋長嘆一聲說:「早聽吾言。不有此悔。要我調治,必去嫌疑之心。專付託之任,以一月為期。」萬密齋重新來到胡家,胡元溪的妻子當即取出白銀五兩做酬金,並說待孩子痊癒後再付白銀五兩作為酬謝。萬密齋說:「只要信我用我,使我(集中精力)治好了,不在謝之多少也。」萬密齋仍然開處潤肺降火茅根湯予以加減化裁而治之,效果良好。僅僅歷時17天就將胡家小兒治癒。 上述醫案說明,明代著名兒科醫家萬密齋不但醫術十分精湛.而且醫德非常高尚,至今仍很值得人們效法和學習。

萬密齋醫院

羅田縣萬密齋醫院創建於1979年(原名羅田縣中醫院),1984年縣委、縣政府為了紀念我國明代著名醫學家萬密齋,報經省衛生廳批准,更名為「羅田縣萬密齋醫院」。醫院占地面積38.9畝。是全縣中醫醫療、教學、科研和技術指導中心,是湖北中醫學院教學基地,湖北省中醫院、湖北省人民醫院技術協作醫院,是華中科技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實習基地。 萬密齋是我國明代與李時珍齊名的中醫學家,精通內、婦、兒科及養生學,尤以兒科馳名於世,他的養生「四要」(「寡慾、慎動、法時、卻疾」)至今無人超越。所著《萬密齋醫學全書》不僅在國內廣為流傳,還傳播到日本、朝鮮,影響深遠,在當代中醫學術界具有重要地位已被國家列為我國明清兩代30位著名醫學家之一。2011被湖北省衛生廳授予湖北省萬密齋中醫養生文化「宣傳教育基地」。 萬密齋醫院座落在風景秀麗的羅田縣城西,面臨萬密齋大道,背倚大別山主峰南麓,交通便利,環境幽靜,建築風格古樸典雅,生態園林氣息濃郁,近年來被省衛生廳評為「全省中醫藥文化建設試點和示範單位」等。註冊的「萬密齋」商標6類59項,被評為黃岡市知名商標和湖北省著名商標。

萬密齋墓

萬密齋墓在羅田縣大河岸鎮石井頭村,石塘灣北面的山崗上。該墓依山營造,封土堆高約1.7米,墓闕面闊三間,寬2.5米,通高1.4米,每間嵌置石碑,碑均高0.7米,寬0.4米,正面碑刻「明考授廩膳生國朝加封醫聖萬公諱密齋先生之墓」等字,兩側分立清康熙年間羅田知縣沈庭禎所刻萬密齋事跡碑和光緒年間十二節婦捐產建萬密齋記事碑。省政府1992年12月公布為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

養生四要

1.節食寡慾,固護脾腎 萬氏在《養生四要》一書中,列寡慾為養生學之第一要義。其所言之寡慾,不專指房室而言,而包括有食色兩方而例如他在該篇中曾說:「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口腹之養,軀命所關」。是人類賴以繁衍生命,維持生理機能活動正常進行的兩大需要與本能。他堅決反對方士們那種「謝絕谷,必休妻,而後可以長生」的荒謬言論,指出謝絕谷則「枵腹之瘠,救死不贍,使天下人盡墜厥宗」。反對佛門道流那種「棄人倫,絕生理」,以絕欲為長壽康健重要途徑的說教,認為男女既達成熟的媾和條件,婚嫁則是無妨之事,談不到對人體有什麼害處。恰恰相反,如是時不能實現婚欲,則會志欲弗伸,抑之於內,產生病端。關於房室對人體是否能帶來損害,災他則以「欲不可縱,縱慾成災,樂不可極,極則生悲。」的道理來解釋。指出只是在過度的條件下會造成損害,房室的過度,必致腎精先耗「腎之精不足,取給於臟腑,臟腑之精不足,取給於骨髓。」以致日久天長,精氣耗竭於中,病象見諸形外。病到此時,又須從根本上「遠色斷想,移精於清靜法界」。萬氏的這些見解,是完全符合客觀現實的。

食物為維持人體生命話動的必需物質.《素問·髒氣法時論》云:「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宜,五菜為充」。人體的構造複雜,故對飲食的需要也是多方而的,若過多地偏嗜一味,或不知約束、暴飲暴食,又必然會超出了腸胃的容納、吸收和消化限度,從而引起髒氣的偏盛、偏虛或損害而引致病變。故萬氏特別強調飲食的多源與食量的自節。「飲食多少,當有分數」,「喜食之物不可縱口」,「五味雖能養人,多食則反傷人」。他還以酒為例,取類說明。對於飲食的次數,他主張以一日三餐為宜「三餐之外不多食也」。脾胃有疾,則分別寒熱肉麵豐厚所傷原委,分施以消導之品。主症一除,則主張立停峻劑,而囑以節食慎疾,從根本上消除病源,維護根基。

2.動靜適度,養心益肝 如其所言過激之動即「失性之動」,計有:五色亂目,使目不明;五聲亂耳,使耳不清。五臭熏鼻,困惱中顙;五味濁口,使口厲爽。趣心滑心,使心飛揚。其實質是對《素問》「久視傷血,久勞傷氣,久坐傷肉,久行傷筋,久立傷骨」的補充與闡發,至於治動之法,書中列舉了藥餌、打坐與五行相勝等多種方法。在治療側重點上,則又以心肝為先。因心藏神,肝藏魂,魂離神亂,為病變之源。心神不安,血不歸舍,則悸動不寧;肝失條達,則逆竄中外,變證滋起。故《內經》雲:「怒氣上逆嘔血,下乘脾虛飧泄」。橫逆於中,則脅痛支滿,食飲不下。至於厥暈煩躁、暴聾瘈縱,亦為常見之候。故萬氏書中所羅列的定志丸、安連丸、平肝湯諸方,無不為此二髒所設。 萬氏所說的打坐,實是在吸收了古代醫家、佛門、道士諸打坐方法之後的融匯與創新,乃是瞑目閉口、靜心養志、呼吸定息,以養元真。這與現代氣功師的靜思發功、修生卻疾的養生之術頗為相似。與傳統不同的是,萬氏根據自身的實踐體會,認為打坐不僅限於靜坐,不應「如聾啞痴呆一樣全然不思外界事理」,而是要「將一件事,或解悟精義,或思索某首詩文」,亦能靜下心來,收到傳統打坐不能得到的好處。萬氏的這一發揮性論述,是其長期的親歷體驗。再就人體的各個臟器部件而言,既有以運為健者,又有以靜為養者。故萬氏又根據不同的臟器特性與不同的形體部分的特點,提出了不同的保養措拖。如:「目宜常瞑,暝則不昏」,「齒宜數叩,叩則不齲」,「腹欲常摩,摩則谷不盈」。這種根據不同臟器、形體部分而採取的不同保育方法,足見萬氏對養生學研究之入微。

3.法時應天,調攝陰陽 順應天地四時,以養臟腑形體,是中醫學的一大特色,萬氏在這方面,領會頗深,且多心得。他對於「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認識,首先從「陰陽平和,精神乃治」着眼,認為「陰陽和則氣平,乖則生病」。養陰養陽,都是為了使陰陽之氣趨於平和。其所養之法,亦頗豐富,針對五臟的屬性喜惡,他提出了「春食麥與羊,夏食菽與雞,秋食麻與犬,冬食黍與彘。」的具體食療措施,以根據不同的季。在天氣節令來到,氣候變化明顯之時,則囑咐人們在起居活動時應予以相應的適應性調整。「月令冬至則君子齋戒,處必掩身。息欲寧,去聲色,禁嗜欲,安形性;事欲靜,以待陰陽所定」。春生夏長,乃陽氣發泄之時,教以禮樂者,歌詠以養其性情,舞蹈以養其血脈,亦養陽之道也。」 針對當時流行的「春月喜服過藥利數行」,並謂可宣發陽氣的習俗,他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若無寒折之變,則宣劑亦不必服也,豈可下之,以犯養生之禁,以逆上升之氣也耶。此春行秋令,肝必受傷,至秋乃發病也。」其「法時」的中心思想乃在於如何順應天時,未病先防,以避免妄行逆動,自身受戕。 所謂中宜,指的是臨證用藥遣方,既要藥能對證、隨症化裁,又要在中病之後,把握機要,適可而止,以避免邪去正虛,變亂又起。「與其病後才服藥,弗如藥前能自防」,「不治已病治未病」是萬氏「卻疾篇」的立論宗旨。他說:「善養生者,當知五失:不知保身一失也;病不早治二失也;治不擇醫三失也;喜峻藥攻四失也;信巫不信醫五失也」。道出了醫患俱應遵守的準則。至於其治病施方,更一本以上宗旨,不妄投峻劑。但並不是說他完全反對用通泄汗吐峻劑,如其對於邪實重證,不但主張用,還把「汗、吐、下、針、灸」五法融於一體,以達邪祛正安之目的。認為「外感風寒,不急汗之,何以得解?內傷飲食,不急吐下之,何以得解?惟虛怯之病,貴乎用補,不可攻也。故攻其邪氣者,使邪氣退而正氣不傷,此攻中有補也;補其正氣者,使正氣復而邪氣不人,此補中有攻也。」萬氏力陳「誤服壯陽辛燥之劑鼓動真陽之火,煎熬真陰之水」的危害,告訴人們勿濫用金石補劑,「金石功速易生疾,不可輕餌,恐毒發難治也」。發皇古義,針砭時弊,實為難能可貴。萬氏《養生四要》的理論精闢而通俗,方法效宏而易行,全書列方110餘首,載藥240餘種,為妊娠、嬰幼兒至百歲老人提供了一套完整的防病治病、強身用藥的措施,是我們今天研究優生學、保健醫學、老年醫學、長壽醫學的珍貴文獻資料。